你的生存機制會影響情緒


為何人們會對負面事物有偏見?

你的大腦是為了生存而設計的,這解釋了為何你在當下這一刻能夠閱讀這本書。當你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你出生的機率是極其微小的。要讓這個奇蹟發生,在你之前的每一代人都必須存活足夠長的時間才能順利繁衍。在他們尋求生存與生兒育女的過程中,必定面對過數以百計甚或數以千計的死亡威脅。

幸運的是,你與祖先不同,你(可能)不需要每天面臨死亡威脅。事實上,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生活從未像現今如此安全過。然而,你的生存機制並未改變太多,你的大腦依然掃描著周遭的環境,尋找潛在的威脅。

在許多方面,你大腦的某些部分已經老舊過時了。雖然你可能不會再面臨被獵食者吃掉的威脅,但是你的大腦對負面事件的重視程度,依然遠遠高於正面事件。

「害怕被拒絕」是對負面事物帶有偏見的一個例子。在過去,被自己的部落拒絕會大幅降低你的生存機率,因此,你學會了尋找任何被拒絕的跡象,這種傾向深深扎根在你的大腦中。

在今天,「被拒絕」對你的長期生存而言,通常不會有影響。即使全世界都討厭你,你仍然可以擁有一份工作、一個居住的地方和充足的食物,但是,你的大腦保留著舊有的設計,依然將「被拒絕」視為生存的威脅。

這種根深柢固的反應,就是為何「被拒絕」會令人如此痛苦的原因。雖然你知道大多數的拒絕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仍然會感受到情緒上的痛苦。如果你聽從自己的頭腦,甚至可能會圍繞著「這個拒絕」編織出一齣完整的大戲。你可能會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耽溺於「被拒絕」這件事好幾天或好幾個星期。更糟糕的是,你可能會因為這個拒絕而變得鬱鬱寡歡。

一則批評往往勝過數百則正面評價。這就是為什麼擁有五十則五顆星評價的作者在收到一則一顆星評價時,會感到非常沮喪。雖然作者明白這則一顆星的評價並不會威脅到她的生存,但她的大腦並不這麼認為。她的自我可能會把這條負面評價解讀為對自我的威脅,從而引發情緒反應。

對拒絕的恐懼還可能讓你將事件過度戲劇化。如果你的上司在工作中批評了你,你的大腦可能會把這個批評視為威脅,於是你會開始想:「如果老闆開除了我,怎麼辦?萬一我找不到工作,然後妻子離開我呢?我的孩子呢?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他們了,怎麼辦?」

雖然你有幸擁有如此實用的生存機制,但也有責任區分真正的威脅與想像出來的威脅。如果你不這麼做,便會經歷不必要的痛苦和擔憂,對你的生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要克服對負面事物的偏見,你必須重新設定頭腦的思維。人類最偉大的力量之一,就是有能力用思想來塑造現實,並以更具建設性的方式詮釋事件,本書會教你如何做到這一點。

掌控情緒自助練習簿

找出你對負面事物的偏見

找出一個由你的生存機制所想像出來的威脅例子。你能看出頭腦思維的運作方式嗎?你可以隨意在下方寫出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腦的多巴胺如何影響你的快樂?

你大腦的首要職責不是讓你快樂,而是確保你的生存。因此,如果你想要快樂,就必須主動控制你的情緒,而非僅僅盼望著你會感到快樂,只因你認為那是你的自然狀態。接下來的部分,我們會討論什麼是快樂,以及它如何運作。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在獎勵某些行為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多巴胺釋放到大腦的特定區域,也就是愉悅中心時,你會感受到類似於高潮的強烈幸福感。這種幸福感發生在運動、賭博、性行為或品嚐美食時。

多巴胺的一個作用,是確保你尋找食物來避免因飢餓而死亡,以及尋找配偶來進行繁殖。若沒有多巴胺,我們的物種可能早就滅絕了。

這確實是件好事,對吧?

嗯,是,也不是。在今天的世界裡,這種獎勵系統在很多情況下已經過時了。在過去,多巴胺直接關聯到我們的生存,而現在,它可以被人工刺激。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社交媒體,它利用心理學掠取了你生活中的大量時間。你是否注意到那些定期彈出的通知呢?它們被利用來觸發多巴胺的釋放,好讓你保持連結,而你保持連結的時間越久,這些服務賺的錢就越多。觀看色情內容或賭博也會促使多巴胺的釋放,使這些活動變得極易讓人上癮。

幸運的是,我們不需要在每次大腦釋放多巴胺時都做出反應。譬如,我們不需要因為「臉書」的動態消息能讓我們獲得愉悅的多巴胺釋放,而不斷檢查它。

今天的社會所推銷的快樂版本,是一種可能使我們「不」快樂的東西。我們已經對多巴胺上癮,主要是因為行銷人員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式來剝削我們的大腦。我們在一天當中獲得了多次的多巴胺刺激,我們喜歡這樣。但這是否等同於幸福快樂?

更糟糕的是,多巴胺可能造成真正的成癮,對我們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後果。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顯示,當受試者被允許自我刺激他們的愉悅中心時,他們平均每分鐘進行四十次。他們選擇刺激愉悅中心,而不是進食,甚至在飢餓時也拒絕吃飯!

韓國的李承燮(Lee Seung Seop的音譯)就是這種症狀的極端案例。二○○五年,李先生在連續玩了五十八小時的電玩後猝死,期間幾乎沒有進食或喝水,也沒有睡覺。隨後的調查得出結論,他的死因是疲勞和脫水所引起的心臟衰竭。當時他只有二十八歲!

要掌控你的情緒,就必須了解多巴胺的作用,以及它對你的幸福感有何影響。你是否對滑手機上癮?是否眼睛黏著電視不放?或許你花了太多時間在電玩上?大多數人都會對某種東西上癮。有些人的上癮情況很明顯,但有些人的上癮情況則是比較隱微的,例如你可能對思考上癮。若想更有效地控制你的情緒,你必須認出並點明自己的上癮行為,因為它們可能會剝奪你的幸福快樂。

掌控情緒自助練習簿

哪些事是多巴胺在刺激你追求快感?

找出你認為能為你帶來多巴胺刺激的事物(電視、電玩、賭博、社交媒體等等)。將它們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哪一個是你最「上癮」的?哪一個活動是你暫停時會對它產生渴望的?請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總有一天」的迷思與享樂適應

你是否相信,有一天自己會實現夢想,最終獲得幸福快樂?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你可能會(我希望你會)實現你的目標,但不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種想法只是你的頭腦對你玩的另一個把戲。

你的頭腦會迅速適應新的情況,這可能是進化的結果,以及源於我們為了生存和繁衍而得不斷適應的需求。這種適應現象也可能是為何你想要的新車或新房子只會讓你快樂一段短暫時間的原因;一旦最初的興奮感消退,你就會轉而渴望下一件刺激的事物。這種現象被稱為「享樂適應現象」(hedonic adaptation)。

讓我分享一個有趣的研究,它可能會改變你對幸福快樂的看法。這項研究是一九七八年針對彩券得主和半身不遂者所進行的,對我來說結果十分驚人,令人大開眼界。該研究評估了中獎或變得半身不遂對幸福快樂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事件發生的一年後,兩組人對幸福快樂的感受都與之前一樣。沒錯,就是一樣的快樂(或不快樂)。你可以透過瀏覽丹.吉爾伯特(Dan Gilber)的TED演講「快樂的驚人科學」(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iness)來進一步了解這個議題。

也許你相信,一旦自己「成功」,就會幸福快樂,但正如上述關於幸福快樂的研究所顯示的,事實完全不是如此。無論你發生什麼事,你的頭腦都會在你適應了新事件後,回到你預設的快樂程度。

這是否意味著你無法比現在更幸福快樂?不是的。這意味著,從長遠來看,外在事件對你的幸福快樂程度所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事實上,根據《這一生的幸福計劃》一書的作者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所述,五十%的幸福感是由基因決定,四十%由內在因素決定,僅有十%是由外在因素所決定。這些外在因素包括了我們是否單身或已婚、富有或貧窮,以及其他類似的社會影響。

外在因素的影響可能遠低於你的想像。最重要的關鍵是:你的生活態度才會影響你對幸福快樂的感受,而不是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到目前為止,你已經了解你的生存機制如何對情緒造成負面影響,並阻礙你在生活中體驗更多的喜悅與幸福。下一個章節,我們將學習關於自我的議題… 閱讀完整內容
為什麼你有情緒?:認識情緒,才認識自己;它難以掌控,卻決定了你的生活品質!

本文摘錄自‎

為什麼你有情緒?:認識情緒,才認識自己;它難以掌控,卻決定了你

謝繡竹

由 柿子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