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改變?我受夠了


聖地牙哥角博物館船(Cap San Diego)的船艙是個適合思考的好地方,大概只有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會這麼覺得。在漢堡港的潮起潮落中,我們坐在一間改裝成會議室的船艙裡,那是他準備演講的前置作業;在2016年的這天晚上,他將談論全球化和數位化的主題。

在準備採訪的過程中,我讀了他的一本書,其中長長的思維鏈一直延伸到這幾頁: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他在書中寫到《實踐者的星球》和《上升學說》,並以此剖析了改變的衝動,其結果之一就是實踐者與發展者。在聆聽這位超級哲學家的思想時,我清楚意識到,我們每天都在反覆練習以不同的方式做事,練習應對嶄新的事物。我們為這個「不同」練習,我們感覺這「不同」就是「一切」,一切都不同。

「一切都不同?太棒了!」聽到有人這麼說,你可能會想這個人是不是吃錯藥。一直改變不是什麼好事,它帶來太多不確定性。在這個被迫追求敏捷的社會中,大部分人都是這麼認為。改變的意願頂多呈現常態分布,改變的能力也是如此。當你不斷換檔、改變方向,還能夠體驗並創造團結和意義嗎?奇怪的是,我們並不太喜歡在「做法一切照舊」的舒適和「饒了我吧,我已經適應新常態」的全球化後遺症之間調整。但是,我們卻以彷彿在爭奪世界盃的速度製造出這種緊張氛圍。

這一切的核心正是21世紀的主張:「你必須適應」、「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在不知不覺或不想承認的情況下,我們創造了一個未來:一個智商(IQ)和情商(EQ)都遠遠比不上快速適應能力重要的未來。

為什麼這一點如此關鍵?我們太常將頭埋進精神上的沙子、藏進情緒的砂礫,因此我們再也無法抬起頭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報以游刃有餘的笑容。本書的主旨就在改變這一點,它將強化你在21世紀的核心能力,也就是適應能力,並以「AQ」這個對應的商數來表示。根據定義,AQ會幫助我們適應不斷變化和嚴苛挑戰的環境,進而提升我們的生存能力。

唯一的問題是「適應」這個詞的觀感問題,它聽起來像是缺乏幸福感,它聽起來就像是你應該退而求其次,或許只有「改變」這個詞比它更糟。這兩個詞是我們社會發展的鴛鴦大盜,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激進分子、精神上的麻煩製造者,我們每天都必須與它們對抗。

「分門表決法」的遊戲實驗

為了清楚表示我們在「適應變化」與「堅持現狀」的緊張關係中無所不在的對抗,我設計了一個大膽的方法。幾年前,我在策劃一場博物館展覽時,我做了一個帶點研究性質的惡作劇,為展覽入口設計了類似德國聯邦議會「分門表決法」的概念。

聯邦議會實施的分門表決法是一種強制的決策方式。基本工具是三扇分別標示「是」、「否」和「棄權」的門,穿過三扇門中的一扇即會產生投票。我想藉此創造一種遊戲式的對抗,來引發一個人對自身的適應力探討。

這場展覽陳述了我們數百萬年來行為的發展,我設置了兩個不同的入口,一個入口的標題是「世界迫使人類改變」,另一個入口的標題是「改變是人類的天性」。這種二分法隱含了挑戰成分,進入第一扇門的人會將自己視為環境改變的受害者,只要這邪惡世界放過他們,他們寧可保持現狀,這種態度的結果就是我們所說的「抵制改變」。

穿過第二扇門的人會更冷靜地看待這個問題,他們認為適應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在持續變化的環境中是個優勢,其結果就是對改變持開放的態度。

你又會怎麼決定?

無論如何,困境和衝突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可以透過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理解我們的人性。在21世紀,我們要做的正是選擇走進其中一扇門,這是每個人都必須做的決定。本書的目的就是讓這個決定成為好的決定。

當然,所謂的「達爾文天擇優勢」只是一種隱喻。我們當中那些適應力比較差的人並不會被毀滅,他們還是能很好地生活。但是,適應力強的人和企業確實能更好地應對世界,這種類型的AQ是一種狀態,而不是一個漸變的連續體。我們適應特定的環境,當情況改變時,適應要求也隨之改變。因此,AQ描述的是一種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的動態特質,這其實是一種彈性配合的能力。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太像健康鞋或彈性腰帶了。在我的「開放心靈實驗室」(Open Mind Lab)中,我和商業心理學教授阿辛.沃特曼(Achim Wortmann)等德高望重的同事們,會用更微妙的方式探索這個問題。我們自問:一個人擁有哪些可改變的能力,可以提升他們的AQ?這些人必須具備什麼特質?這些特質如何變得可見且可衡量?企業如何找到並培養這些確保公司健全發展的人才?

這個課題是如此迫切,似乎要把其他一切全推向一旁 。而且這並不是一個新問題。卡爾—漢茲.厄勒(Karl-Heinz Oehler)在幾年前(2015)已提出這個觀點:「世界上最稀有的人格特質是堅韌、敏捷的思考和適應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而不會被困住的能力。」當時,還沒有因新冠疫情導致發展加速的說法,政府批准的在家辦公法規還遙不可及,「新常態」不是罵人的話,而是一個小眾的社會學術語。

然後,事情發生了。病毒控制了整個世界,一切都變了。現在是2020年3月。從那時起,每個「現在」都在改變。學校關閉,開放,關閉,餐廳,劇院,電影院開放,關閉,關閉,關閉,辦公室開著,關著,空無一人,坐滿四分之一的座位,有些人很煩,有些人翹首盼望,但未經檢疫卻不得進入。僅僅六個月之後,在2020年9月1日,《南德日報》提及新冠疫情引發的變化,並得出結論:數位化變革之所以有效,不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人的適應力。這種適應力分為三個方面:

適應力是一種先決條件。在穩定與變化的交互作用中,適應力強的人更為開放,對變化的抗拒情緒較小,他們對塑造變化的貢獻更大,他們更關注新的形勢。AQ是一種個人特質,是員工對動態工作環境做出反應的基礎。

適應力是一個關鍵鍊結。它影響人們接收變化的衝擊,兼具主動和被動成分。它既關係到人們如何調整自己,也關係到他們如何讓自己的環境、工作場所及其流程去適應需求,以及從中產生的所有混合型態。

適應力,顧名思義,是一種能力。其核心是我們應對變化和塑造變化的能力。當然,這種能力會隨著時間改變,我們的個人經歷和職場經歷、接受的培訓和指導,都會對此產生影響,這種可變性使我們能夠在不斷變化的條件下採取有效行動。對這一主題的研究還很新,目前大部分仍埋藏在學術文章中。但無論如何,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有適應力。適應力就像肌肉,是能鍛練出來的…閱讀完整內容
AQ逆境商數:比IQ、EQ更重要,讓你不被時代淘汰的應變力

本文摘錄自‎

AQ逆境商數:比IQ、EQ更重要,讓你不被時代淘汰的應變力

卡爾.諾頓

由 堡壘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