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一項研究發現,下屬時間管理出了問題,主管若被要求提供教練會談,多半難以保持沉默,未能讓下屬自行找出解決方案。主管會乾脆直接提供建議,或告訴下屬該怎麼做(Milner & Milner 2018)。這不意外,告訴他人怎麼做,已形成一種本能,也是生活經驗日積月累所養成。
借用惠特默(2017)一句話,小時候,我們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不然就嘗不到甜頭。上學後,又得按老師的話去做,不然就要留校察看。進入了職場,則照老闆指示做事,否則恐怕就要捲鋪蓋走人。好不容易當上主管,自然而然舊事重演,告訴別人該怎麼做。許多人以為當了主管,就得無所不知、無所不答,這種思維其實毫無助益;一旦找不到答案,就自認沒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專為忙碌主管打造的教練定義
我查了許多教練的定義,對於何謂採取教練技巧的主管,目前似乎沒有簡明定義。因此,我想出以下定義:
教練是全神貫注,聆聽對方放聲思考,並善於提問,幫助對方自行挖掘解決方案、付諸行動。
教練本質即是如此,只要記住這一點,就能像序言提到的薩米,學成一套教練技巧,需要時立刻派上用場。為進一步解說,以下介紹三種教練式基本原則:
一、好好傾聽,別插手處理
我們都渴望有人好好傾聽,因此團隊成員來請教問題時,好好傾聽,別插手處理。你的貢獻所在,不是提供答案,而是不帶批判、洗耳恭聽。回想自己話說到一半,對方打斷、熱心給予建議,有幾次是真有幫助的?你也常這麼對待其他人嗎?打斷團隊成員說話,如同暗示對方的想法不及你的重要。
如果感到低人一等,勢必無法好好思考。因此,請盡量讓團隊成員好好說完,再補充你的想法。萬一有必要打岔,比如你知道相關資訊,也許能幫到忙,也請先徵詢同意,等團隊成員說「好」,才開口分享(詳見第八章)。
二、先問後說
如果對話才開始,就告訴團隊成員該怎麼做,已無意間自我標榜為專家了(Pedrick 2021)。不知不覺間,你打擊了團隊成員的士氣,也削弱他們自行尋找解決方案的能力。
你的解決方案固然無可挑剔,但無論如何,都比不上團隊成員自己想出來的點子那般令人振奮、別出心裁、鼓舞人心。反正身為主管,總會等到時機補充想法,屆時,務必讓團隊成員知道,對方有權選擇採納與否。
三、讓團隊成員主導對話
我們經常太過迫切想幫忙,尚未釐清問題癥結前,就插手幫團隊成員解決。這不僅導致團隊信心挫敗,也會給自己加重負擔。
若能採取教練式風格,便能讓團隊成員主導對話方向,從對方角度找出問題核心。讓團隊成員主導對話,代表問題責任仍在他身上。如此一來,可增強團隊自信、獨立決策能力,不必事事求助你。
教練與導師的差異
在此坦承一件事:我很討厭「教練」、「教練技巧」二詞被濫用,泛稱給人空間去自行思考。看到「教練」、「教練技巧」,你會想到什麼?
有主管告訴我,他們會想到運動場上的教練:擁有運動專業,告訴運動員該怎麼做。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很不幸地,「教練」一詞如今過度氾濫,各式各樣情境都有,定義模糊不清,帶有多重含意。
有些人認為,教練會談很接近心理治療,都以對話為核心,只是對象不同。教練會談的對象能自我調適、內在力量充沛,採取必要行動來實現目標理想。而心理治療的對象,則喪失自我調適的能力,治療師的任務,正是幫助他們釐清情境脈絡、問題模式、自身感受,以找到全新應對之道。
教練與導師也大相逕庭,為釐清定義,以下就來對照兩者差異。

導師是與人分享自身經驗、人脈資源,提供忠告、指導。主要由你發言,團隊成員聽取你的方法、洞見、教訓,從而學到東西,因此能發揮效用。
教練則恰好相反。大部分時間由團隊成員說話,至少占百分之七十。對你而言好處多多,不僅能洞察到如何更有效管理團隊、及早發現問題,還能找到訣竅促進團隊發展,減輕你的工作負擔。
何時當教練,何時當導師
首先,我要說清楚,這不代表教練=好,導師=壞。事實上,身為主管,我相信各位在對話時,多半會兩者混搭。不妨花些時間思考,你在圖一量尺可能坐落哪個位置。

▲圖一:教練與導師的量尺
若想知道何時該用教練風格,何時該切換為導師風格,可參考下列提示框。有部分點子來自邁爾斯.道尼(2015),有些是教練工作坊學員提出的。
何時當教練
‧你不知道答案。
‧你希望團隊成員能自行解決問題,就不必動不動來找你。
‧你相信團隊成員能自行找出解決方案。
‧你很好奇,想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何時當導師
‧團隊成員已筋疲力竭或不堪重負。
‧時間壓力緊迫。
‧團隊成員感到沮喪、緊張或驚慌。1
‧任務複雜,而你恰好是專家。
‧任務必須以特定方式完成。2
‧你的知識或個人經驗可能會有幫助。
‧你不知道答案。
‧你希望團隊成員能自行解決問題,就不必動不動來找你。
‧你相信團隊成員能自行找出解決方案。
‧你很好奇,想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何時當導師
‧團隊成員已筋疲力竭或不堪重負。
‧時間壓力緊迫。
‧團隊成員感到沮喪、緊張或驚慌。1
‧任務複雜,而你恰好是專家。
‧任務必須以特定方式完成。2
‧你的知識或個人經驗可能會有幫助。
有些人會抗拒教練會談。馬爾利是一名總監,因緣際會參加一場教練技巧工作坊,分享初次教練會談經驗。過去被主管問到,面對嶄新挑戰打算怎麼處理,他心裡會十分惱怒。「我當時一心只想知道答案,野心勃勃,想趕快進步,」他說:「現在我總算明白,主管是在幫助我獨立思考,要是沒這種能力,就不會有長進了。」
當好教練,需要堅持不懈。有些人不習慣被要求獨立思考。若不確定該採用哪種方法,就開口問吧:
你希望我傾聽、提供建議、教練引導,還是其他方式?
如何從教練切換為導師
有一種教練式技巧,能幫你從教練切換成導師,以分享個人知識及經驗,而方法就是徵詢同意:
我這裡有些點子,可能會有幫助,可以跟你分享嗎?
我跟他們有過一些合作經驗,如果和你分享,你覺得會有幫助嗎?
這種情況我也碰過。想聽聽我當時怎麼做嗎?
務必等對方回應後,再分享你的看法。對方鮮少會拒絕,即使拒絕了,也要讓對方知道,如果之後想聽,可以隨時開口。徵詢同意的技巧及運作方式,第八章會詳細介紹。
如何從導師切換為教練
從導師切換成教練,也有一種教練式技巧,那就是提問,比如說:
你有什麼想法?
你有什麼看法?
這對你的問題有什麼幫助嗎?
要知道自己是否較偏向導師,有一種方法能快速判斷,那就是想一想,談話者主要是誰。是你嗎?如果是,你有可能較偏向導師。當導師沒有錯,也不是件壞事。請記住,你只是較熟悉導師風格,只要再花一些時間,便能自然而然展現教練風格。就像紐西蘭模特兒、洛.史都華前妻瑞秋.杭特,在一九九○年代潘婷洗髮精廣告裡說的:「這不會一夕發生,但一定會發生。」
第六、七章會舉更多例子,示範如何在教練與導師之間來回切換。
教練式主管的心態
身為主管,你對團隊成員有多少期望,會影響其績效。期望愈高,績效愈好;期望愈低,績效也會相對不彰。當然,這並非絕對;期望過高,也可能害他注定失敗。不妨想想看,如果有團隊成員績效不佳,你是否對他們造成了影響。
無論是否有意為之,你對一個人的看法感受,都會影響你們之間的互動。誠如梅若李.亞當斯的領導力寓言《改變提問,改變人生》(2022)其中一角所言:「如果老闆都不看好他們了,誰還會拿出最佳表現。」
我曾培訓各領域專家成為內部引導者,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正向期望的力量。每位學員都要在全班面前介紹一套訓練模組,接受一對一回饋,隔天再來一遍。其中有位學員叫希奧帆,表現顯然力不從心,整場下來不太順利。她自知表現欠佳,我也不必在傷口上灑鹽。
回饋會談時,我決定側重在她表現優異之處,也討論如何發揮更多優勢。隔天希奧帆再次嘗試,這回長處發揮得淋漓盡致,進步極為顯著。
如何營造教練式對話的安全感
身為主管的你,權力職權凌駕於團隊成員。即使平常是「一夥人」,他們恐怕還是免不了提心吊膽,怕你突如其來施展權力職權。這會讓團隊難以敞開心扉,畢竟在主管面前,誰都不想顯得不稱職,更怕顯得情緒化。因此,建立心理安全感格外重要(Edmondson 2014)。
心理安全感是一種信念,指分享想法、問題、擔憂、錯誤時,不必擔心受懲罰或羞辱。光是宣告「這空間很安全」是不夠的,畢竟安全感完全是個人感受。你能做的,只有透過言行來告訴大家,在這空間能放心發言。
我曾任職一間顧問公司,高階主管也就是公司老闆(有點像律師或會計師事務所)。我走進彼得的辦公室,反映其資訊稽核方式有問題。他是合夥人,而我只是資深稽核員,層級低四階,經驗也足足少了二十年。他大可藉此機會攆走我。
然而他卻沒有,反而要我說明,為何認為他方法有錯,換作是我會怎麼做。過程中他沒打斷,而是仔細傾聽、提出問題。談到後來,我發現他的方法才是對的,與其覺得丟臉,反而慶幸自己有走進來,學到更多了。我有獲得傾聽和尊重,相信彼得也更信任我的能力了。
艾美.艾德蒙森的研究有幾項建議,即使身為主管,也能營造安全氛圍,讓大家對你敞開心扉:
‧將困境描述為學習機會,而非責怪他人未達成目標。
‧向團隊展現脆弱的一面,分享自身失敗、挫折經驗。若發現有錯漏之處,允許他們提出來。
‧保持好奇心,藉由提問來深入了解。
總歸一句,教練式風格要成功,得信任團隊成員有能力自行想出解決方案。如果沒信心,就先維持導師角色。不過,若想打破預設立場,不妨反思看看:「要是知道〔團隊成員〕有辦法自行提出解決方案,我當時該怎麼做才好?」
約法三章,讓棘手對話變容易
每次開啟一段教練關係前,不論對方是個人、小組或團隊,我都會先與他們約法三章。這是教練術語,指討論運作方式。你可能納悶:「都成年人了,才沒必要。」我曾為一支高階領導團隊提供教練會談,他們起初也納悶,結果三個月過去,他們覺得某成員沒有盡好本分,請我轉告。
藉由約法三章,討論哪些行為可接受、不可接受,問題出現時如何處理,達成共識後,便可建立心理安全感。約法三章時,「先問後說」原則尤為重要,運用「詢問、補充、詢問、補充」模式,在教練、導師之間切換自如。
你可以與全體團隊約法三章,也能個別和團隊成員約法三章。以下例子示範如何與團隊成員約法三章:
詢問:你希望進度討論多久一次?每次多久?
補充:你的想法。
詢問:你希望進度討論怎麼進行?
補充:你的想法。
詢問:你偏好的工作方式,有什麼是我可以知道的?
補充:你偏好的工作方式,有什麼是團隊成員可以知道的?
詢問:你對我有什麼期望?
補充:你對團隊成員有什麼期望?
詢問:如果覺得彼此合作不太順利,你覺得可以用什麼方式處理?
補充:你的想法。
初次約法三章時,可能會感到不自在,尤其問到合作不順利該怎麼辦;然而,不約法三章,時間一久反而會渾身不自在。
約法三章,顧名思義是一種協商過程,團隊成員提出的要求,你不必照單全收。你可以提議某種方法,幾週後再回頭重新評估。展開教練關係後,任何時間點都可約法三章,建議至少每半年討論一次成效。
建議實驗
‧留意看看,你花在教練、導師的時間何者為多。要如何投入更多時間在教練上?
‧擇一原則,這週對話就嘗試看看:「好好傾聽,別插手處理」、「先問後說」或「讓團隊成員主導對話」。
‧把能營造心理安全感的方法列出一份清單,這週選擇一樣試試看吧。
重點回顧
‧教練的定義:對方放聲思考時,教練要洗耳恭聽並提出問題,幫助他自行發掘解決方案、付諸行動。
‧教練式原則有三:「好好傾聽,別插手處理」、「先問後說」、「讓團隊成員主導對話」。
‧進行教練時,大部分時間交由團隊成員說話。
‧對話過程中,可能融合教練與導師技巧。按照教練式原則,切換為導師時,請徵詢同意;切換成教練時,提問就對了。
‧團隊成員會達到你的期望,無論那期望多低。
‧展現你脆弱的一面、保持好奇心,能營造心理安全感。讓團隊知道,他們可以放心發言,不必擔心受懲罰或羞辱。
‧不妨考慮與團隊成員約法三章,談好如何相互合作,尤其碰到棘手問題時該如何處理…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