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廠進攻新藍海 掌握關鍵零組件商機
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2030年將成長至1627億美元,年複合成長11%,台商在馬達、減速機、螺桿、控制器、連接器等成功卡位,商機成長潛力大。 文/劉志明 AI風潮正在把全球科技產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從OpenAI的ChatGPT,再到谷歌的Gemini,人類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與AI共存的可能。然而真正的挑戰正在眼前,如何讓AI走出虛擬世界?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一語道破:「AI的本質就是機器人。」各類機器人正被視為AI的殺手級應用,輝達同步推出專為人形機器人設計的AI平台Project GR00T,就要讓機器人能看懂、聽懂、學會動。 國際科技巨擘高通、超微、蘋果也都異口同聲地認為,機器人將是繼電動車之後,下一波顛覆世界的產業浪潮。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也在今年法說會上表示:「多功能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超越電動汽車十倍。」對投資人而言,這正意味著「黃金週期」的啟動。 世界首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積極推動機器人產業。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已經從展示模型逐步邁向量產,馬斯克甚至發出豪語二○二六年出貨五萬至十萬台,二七年挑戰五十萬台。他將複製電動車的路徑,先做高端市場建立技術壁壘,再透過規模化壓低成本,最後進入大眾市場。 與此同時,美國新創公司也快速切入商機,Figure AI 與歐洲車廠BMW合作,計畫四年內量產十萬台人形機器人; Agility Robotics 也與電商巨擘亞馬遜測試雙足機器人在倉儲場域的應用。加上美國總統川普政府重申「美國製造」政策,要讓半導體、AI伺服器回流美國本土製造;因此智慧化、自動化的工廠就是降低人力成本的關鍵,在政策推動的過程中,各類機器人導入工廠,正創造全新的藍海市場。 精銳實力穩固 結盟亞馬遜 而根據機構Marketsand Markets 報告,二四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為八七一億美元,預估到三○年將成長至一六二七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一一%。這反映出製造業自動化升級的硬需求。亞馬遜旗下的AWS(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也指出,亞馬遜內部物流系統已經運行上百萬台機器人,並將規模持續擴大。這顯示機器人早已不是實驗室裡的玩具,而是企業降低成本的核心戰略資產。 機器人大腦晶片背後由台積電的晶片代工支持,而軀幹包括:馬達、減速機、螺桿、控制器、連接器等,若說降低整機成本的關鍵,就在這些精密零組件,這也正是台商的強項。過去PC、智慧手機、半導體的成功,靠的就是台灣「降低成本+提升精度」的能力,如今也正在複製到機器人產業鏈上。 新代科技是CNC控制器與工業自動化系統領導廠商,核心優勢在於「運動控制」與「整合能力」。隨著人形機器人需要更精準的動作控制,新代有望成為機器人神經系統供應商的黑馬,提供控制器、伺服馬達到機械手臂及雲端平台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因成本比日本與歐洲廠商低兩成以上,商機爆發,今年上半年EPS( 每股稅後純益) 達一七.二元,年增三成以上。 未來新代還將推動「AI+控制+雲端+視覺」整合應用,滿足自動化工廠機器人需求,因而成為機器人新股王。 至於原本是機器人股王的台灣精銳,因為今年第二季獲利受匯損影響,股價修正,退居股后位置,但後續發展依然看好。原因是台灣精銳是全球前三大能量產高精度行星減速機的公司,與亞馬遜的合作持續升級中,從過去的零組件提供,進化成自動化的合作夥伴,將開發微型化、模組化、輕量化的關鍵零組件行星減速機,給亞馬遜運用在各類機器人中。 此外,台灣精銳早在一七年就供應蘋果的拆解機器人Daisy 所用行星減速機,未來仍將為蘋果其他機器人提供關鍵零組件的廠商,潛力值得注意。 以生產精密螺桿與線性滑軌聞名的直得,主要特色就是發展輕巧的機器手臂,抓取以三公斤以下的物件為開發重點。直得董事長特助許文璞指出,公司在二一年底推出微型六軸機械手臂,是全世界唯一可量產、最小型的機械手臂,尺寸僅有一張A4紙張大小,並且具備高精度、複雜組裝的特色。 而微型手臂主要應用於精密的組裝、檢測等工作,尤其在半導體產業需求將大幅提升,直得南科樹谷園區新廠預計明年將量產,估計在半導體與太空產業等新訂單導入,可貢獻未來業績穩健成長。 氣立在物流、製造等場域深耕氣動元件多年,近年積極布局電子感測元件發展,成果展現。副總經理蘇志安強調,公司在超音波流量感測器發展潛力大,斥資千萬元設立氣體、液體國家實驗室,不需要透過第三方機構就可自己在廠內做驗證,也因應半導體、AI伺服器水冷散熱、PCB等應用需求,今年增加各類管徑應用,已經導入國內伺服器供應鏈中。 此外,公司發展高精度電動夾爪,能處理不規則或易碎物件的柔性夾爪,所研發的仿生靈巧手 也搶搭工業機器人商機,商機成長值得期待。
▲台灣精銳研發微型行星減速機,是亞馬遜、蘋果發展機器人倚重的關鍵零組件。陳俊松/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