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調節
情緒調節(emotional regulation)指的是認知、辨識和用言語表達不同情緒狀態的能力(潘雅薩里歐南迪亞,二◯一五),其中包含憤怒、受傷、失望、擔憂、害怕、悲傷、羞恥和不安全感。能夠認知並忍受痛苦的人,更能良好地應對這些煎熬的情緒。懂得情緒調節的人更瞭解自己,能夠在感情關係中表達出需求,也懂得適時尋求他人的協助,並且會透過消化掉討厭的情緒,最終從情緒創傷中復原(佩尼爾等,二◯一八)。如果你可以在感到痛苦的當下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即代表你有情緒調節的能力(斯洛維、梅爾,一九八九)。
如果你通常很隨和、懂得適時妥協,並且只要親朋好友有難便會伸出援手,這就是高情商的表現。然而這份無私的胸懷很可能經常遭人剝削,吃虧了好一段時間後,你會開始覺得忍無可忍。縱使你有千百個充分的理由感到生氣和受傷,卻仍不禁為自己產生的情緒感到內疚。當你表達出自己受傷或生氣的感受,防備心較強的伴侶或朋友可能會說你在「發瘋」或「失控」,進一步強化負面情緒,導致你感到情緒失調(emotionally dysregulated)。
由於你對自己的情緒瞭若指掌,在非常激動的情況下感受可能會加深,強烈的情緒也許會壓垮你,讓你感到情緒失調。不過,只要你依舊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辨認及說出當下的情緒,就表示你仍保持著情緒調節的狀態(倫納德,二◯二一)。如果你經常表達「我很生氣/受傷/失望/崩潰/煩躁/困惑/難過/糾結」,代表你通常都能好好地調節情緒狀態(潘雅薩里歐南迪亞,二◯一五)。
相對地,一個無法忍住並理解當下情緒,反而馬上意氣用事的人可能防備心非常強烈。倘若一個人受傷的直覺反應是馬上轉而傷害別人,表示他沒有能力忍住當下情緒一段時間來分析消化情況。讓我們看看一個例子:一群小學生在上課鐘聲響起時排隊回到教室,莎莉旁邊的人無意間碰撞了她,害她摔了一跤跌倒在地上。如果她立刻跳起來,揉著腦袋大聲問道:「誰啊?痛死我了!」就表示莎莉有情緒調節能力,因為她認知、辨認並表達了自己的情緒狀態(生氣地大聲質問周遭的人)。假若莎莉摔倒後立刻爬起來衝向隊伍中的其他小孩,直接把別人撲倒在地,就代表她情緒失調了,因為她並沒有使用言語表達,而是立即採取破壞性的舉動,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在成年人的世界,情緒失調的人會立刻對傷害他們自我意識(sense of self)的事物啟動防衛機制,不會聽進你想要向他們說明的內容,而是馬上展開攻擊,總是抱持著以牙還牙的心態。情緒調節能力不佳的成人除了張牙舞爪地攻擊,還會用被動攻擊的戰術悄悄地刺傷你(寇普等,二◯二一)。
感情關係中的情緒無能(emotional unavailability)也是一種情緒失調的形式。情緒無能的伴侶常常會說:「我需要想個幾天,我們下週再談吧。」但是因為他們永遠不會「認輸」,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也就永遠不會暴露弱點。情緒無能的人會隔絕掉深刻或不快的情緒,因此鮮少真的清楚明白自己的感受,而高度發達的防衛機制就會在他們脆弱的自我周圍形成無法穿透的銅牆鐵壁。然而不幸的是,豎起高牆的同時,他們也幾乎無法發展出成熟的情緒能力,像是同理心、誠摯歉意和洞察力(佩瑞、普里斯亞與歐森,二◯一三),他們對情緒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難以認知不快的情緒。因此自戀型人格者面對伴侶詢問自己的感受往往會回答「我不知道」,這樣他們才不會透露弱點。
碧雅的狗狗查理生了重病,必須在獸醫院住院。碧雅心急如焚,跟在一起沒多久的伴侶講到一半就泣不成聲。
因為愛犬正在受苦,她表示自己擔心又難過。「我好怕牠會撐不過去,」她啜泣著說:「查理不懂生病需要住院,牠會不會以為我拋棄牠了?」
碧雅的伴侶十分同理她的感受也理解她難過的原因。他對碧雅表示支持,提議是否能在她家過夜,隔天一早就可以載她去獸醫院看查理。
碧雅接受了提議。
因為愛犬正在受苦,她表示自己擔心又難過。「我好怕牠會撐不過去,」她啜泣著說:「查理不懂生病需要住院,牠會不會以為我拋棄牠了?」
碧雅的伴侶十分同理她的感受也理解她難過的原因。他對碧雅表示支持,提議是否能在她家過夜,隔天一早就可以載她去獸醫院看查理。
碧雅接受了提議。
由於碧雅可以充分理解、辨認並向伴侶描述內心感受,也就能從對方身上獲得同理和支持,因此碧雅具有情緒能力。
情緒無能有兩種特殊表現,而在這兩種情況下,情緒無能者看起來會像是具有情緒能力——
①憤怒:自戀型人格者經常感到憤怒,但憤怒既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防衛機制。自戀型人格者生氣的對象往往是他人,而且是用來當作防衛的手段。他們感到受傷,於是馬上想著要反擊。雖然他們就像具有情緒能力的人一樣很常表達憤怒,但實際上自戀型人格者並不是在辨認出自身情緒之後才將其表達出來,而是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發洩怒火;
②受害者姿態:自戀型人格者在多數情況下都會展現出受害者的姿態,明明他們才是侵犯別人的那一方。他們鉅細靡遺地解釋自己身為受害者的原因,看似敞開心胸地對談,實則不然——他們並不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不快情緒而開口討論,而是在陳述該情境對他們造成的麻煩。兩者之間天差地別。無法識別認知自己情緒的人只能論及情勢對他們哪裡不利,這不叫具有情緒能力,而是刻意擺出受害者的姿態。
凱倫的伴侶來訪,兩人聊到帶寵物看醫生的費用昂貴。凱倫說她最近因為要買家人和自己的東西花了很多錢,沒剩下多少錢能支付醫療費。她補充道:「我從十幾歲就開始賺錢了,在財務方面我一直都很沒有安全感,因為你也知道,我得一直借錢給我家人。」
凱倫的伴侶很能同理她的情況,於是幫她支付了狗狗的醫療費用。
凱倫的伴侶很能同理她的情況,於是幫她支付了狗狗的醫療費用。
凱倫的行為是情緒無能的表現,因為她並沒有認知、辨識或描述她的感受,而是講述自己為何是情境中的受害者,好博取伴侶同情,讓對方自掏腰包幫她支付寵物的醫療花費。
自我覺察
情商中的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有三個重要面向(高曼,二◯◯◯):①你必須認知到自己的行為、話語和行動會如何影響他人(貝克等,二◯◯四);②你有能力自我檢視,也有足夠的洞察力(卡登等,二◯二二);③你可以認知到自己的感受,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情緒(帕培瓦托盧卡,二◯◯三)。
你可能會審視自己的為人,思考自己對其他人會造成何種影響(卡登等,二◯二二);你可能會渴望與他人融洽相處、建立良好關係,所以會注意自己的談吐舉止,努力和別人維持關係。有些人可能會批評這種想要被人接受、融入團體的想法為「太在意別人眼光」或是「想太多」,但要和別人培養感情、建立連結需要的正是這種悉心的付出。
雖然有時不斷剖析自己也有些殘忍,卻是人類心智成長的推手,也是維持健康人際關係的必要之舉。每個人都必須經過一番內省才可能成為真誠負責的人,並且避免在一段關係中反覆犯下同樣的錯誤。
另外,因為你自我反省的舉動已經習慣成自然,有時甚至不會意識到你對自己過於苛刻(貝克等,二◯◯四)。為行為和言語負起責任對你是家常便飯,很容易不小心做過頭,你為了保護這段關係、避免別人因為你而受傷,往往會「過於負責」。
然而要是對方沒有投桃報李,負起他們應負的責任,就可能會引起憤懣和怨懟。如果你是高情商者就會警覺到自己心生負面情緒,不過憤怒本來就是正常的情緒,也是一段關係極不平等的徵兆。雖然憤怒和你平時隨和正面的態度大相徑庭,卻是一個提供資訊的重要情緒指標,一旦接受並理解自己的憤怒情緒,就會發現其來有自。
高情商者會很在意自己的行為和言語對別人帶來什麼影響,也會經常自我分析,確認自己在關係中負起足夠的責任。童年創傷也可能導致責任心過盛。舉例來說,雖然會情緒虐待兒童的家長傷害了孩子的心靈,但孩子從基因、身體、神經和情緒上來說,生來就必須維護自己與依附對象的關係。因此,為了繼續愛著自己的父母,孩子就得把過錯攬在自己身上(倫納德,二◯一八),而這種兒時發展出的防衛機制可能已經深植於心,成為成年後的行為準則之一。調適心態可能有所幫助,不過實話實說,相比完全不負責任的人,責任感高的人情商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同理心
高情商者的同理特質體現在能夠正確理解他人情緒,並在溝通時表達明白對方感受的能力上(高曼,二◯◯◯)。同理心包含兩個相關但不同的面向:情感同理(affective empathy或emotional empathy)以及認知同理(cognitive empathy)(費南德亞巴斯寇、馬丁狄亞斯,二◯一九)。人類能與他人情緒產生共鳴、思考自己的立場和區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是因為有一套精細的神經網路在交互作用著(李耶斯,二◯一七)。
高情商者擁有可以暫時從別人角度思考的能力,足以理解對方的想法,但不會陷入對方的情緒中。他們會深深受到別人的痛苦情緒影響,但是也知道如果跟著沉溺在痛苦中就會削弱自己提供幫助的能力(約安妮多、康士坦提卡,二◯◯八)——而他們也總是不吝伸出援手。高情商者會暫時設身處地去理解對方,同時還是可以將自己的情緒與對方的區別開來。他們會保持鎮定、掌控自己情緒,並將注意力集中在支持陷入痛苦的人上。如果你擁有這種能力,在任何地方都會受人歡迎,因為能夠好聲好氣地緩和劍拔弩張的氣氛、迅速安撫激動的人本身就是一種超能力。再者,以同理的心主動傾聽可以讓你收集到容易遭到遺漏的資訊。
同理就是與他人的情緒狀態產生共鳴,讓對方覺得被理解而不那麼孤單。就這麼簡單,用不著拯救他、改變他或是縱容他的行為。被同理的人會覺得跟你有所連結,也會因為你「懂他」而放鬆一點,這就有助於他們平復心情,靠著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與其削弱別人的能力,不如說同理心可以給予他人力量,讓他們更有韌性。
「你就是心太軟/太情緒化,所以邏輯才這麼差!」這句話是否曾讓你懷疑起自己的情商?事實上,說出這番話的人本身很可能就缺乏同理能力。缺乏同理心的人無法理解同理心的有力之處,他們往往不耐煩地跳過試圖理解別人的步驟,想要立刻開始著手「解決問題」。然而,介入他人的事務、替他們解決問題也會剝奪一個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有時可能導致他們產生依賴性(貝克爾,二◯二二)。下一章的目標是幫助你更加瞭解同理心這個超能力,教你如何在遇到自戀型人格者時保護這種能力,並且運用它擊潰對方的操縱手段…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