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新鮮人請先做到這幾點
1 先忘掉學生時代的「算術.數學」 行動的背後是數量
雖然很突然,不過請各位想想拖鞋這個物品。 假如有人遞給你一雙拖鞋,你的直覺應該是穿上這雙拖鞋,當然也會做出「穿鞋」的動作。 不過,這個理所當然的行為,是基於你收到一雙左右配對的拖鞋。 但如果你拿到的是單邊的一隻拖鞋,你會採取什麼行動呢?你還會穿上這一隻拖鞋嗎?(若是我的話,或許會有一股衝動拿這隻拖鞋敲打什麼東西吧!) 拖鞋(左右配對) ➝ 2 ➝ 穿鞋 拖鞋(單隻)➝ 1 ➝ 敲打東西(?) 其實,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類似的情況。找十位朋友參加私人聚會,跟只邀請一位朋友的行動應該完全不同。如果是前者,你可能會以社群軟體號召大家出席;如果是後者,你只會連絡鎖定的那位朋友。 我想表達的是,我們的生活總是離不開數量,而且數量會決定人的行動。 「一旦數量改變,行動也會跟著改變。因此,當數量搞錯,人也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所以商務人士必須對數量抱持敏銳的態度。換句話說,商務人士必須非常重視數字才行。 使用數字有什麼好處? 那麼,在工作場合使用數字可以獲得什麼具體好處呢?針對這個問題,可以說出許多正確答案。不過,如果只能選一個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這個: 「能夠做決定」。 舉例來說,午餐時間到了,你有一千日圓的預算決定午餐內容。相信這時你不會把訂價一千二百日圓的燉牛肉定食列入考慮選項。也就是說,你能夠立即做出「不吃燉牛肉」的決定。 平常的工作應該也有類似情況。假如有件工作是向廠商訂貨,判斷標準是「○ ○日圓以下就下單」,你就能夠決定該金額(=數字)可以下單或是不下單。 總之,數字是能夠幫助你簡單做決定的強大工具。 與學生時代的算術.數字成績無關 或許有讀者以「數學=不擅長」的心態閱讀本書。不過請放心。學生時代的算術或數學成績並不重要,倒不如說毫不相關。 我因為工作緣故,接觸過許多所謂理科出身的商務人士。不過,若要說他們每個人都靈活運用數字工作,在職場上大展長才,那倒也未必。比起是否理科出身,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我將傳授給各位的「使用數字」的意義與好處。 即使你才剛進公司第一年,旁人就已經以商務人士的一員看待你,請現在就與學生時代的算術或數學切割,我會盡全力協助你站在起跑線上。 讓我們一起開心學習數字的使用方法吧。 先忘掉學生時代的「算術.數學」 2 把數字當成「文字」使用 以數字表達喜愛的事物 我先問一個奇怪的問題。請不要多加思索,以直覺回答。 Q1 請說出你喜歡的數字。 Q2 請用數字表達你喜愛的事物(例如興趣等)。 對於這個奇怪的問題,或許你的腦中會浮現一堆問號。其實這是我在指導的研討會或研習課程中,一開始會玩的使用數字的遊戲。特別是年輕商務人士較多的場合。 自認對數字不擅長的人,也都覺得不可思議地笑著回答「Q 1」。至於「Q 2」就有點難回答了。我個人對Q 2的回答是:「我非常喜歡吃麻婆豆腐,每星期會吃一到兩次。因為太喜歡麻婆豆腐了,所以我成立一個麻婆豆腐社團,現在已經是一個擁有五十位成員的大社團了。」 使用數字並不是什麼特別困難的事 為什麼這樣的遊戲可以讓人輕鬆使用數字?那是因為人們會把數字當成表達想法的工具之故。更簡單地說,就是把數字當成文字使用。在此,我建議各位在工作時,內心要時時刻刻記得把數字當成「文字」使用。 「進公司第一年。」 「十一點時,我與主管共兩人將前往貴公司拜訪。」 「文件資料影印二十份可以嗎?」 在工作中,你是否很自然地這樣說話呢?可見使用數字這件事並不特別,也不困難。 3 把數字當成「文字」使用 從「數字=文字」的觀點思考計算 在數字就是文字的概念之下,我們來思考「計算」這件事。 假設現在要算出獲利,通常會列出以下的計算式。 獲利=營業額-費用……(1) 不用說,「獲利」、「營業額」、「費用」都是數字(=文字)。 那麼,薪水是如何算出來的呢?一般都是利用下面的算式算出金額。 薪水=基本薪資+加班時薪×加班時間……(2) 同樣的,算式中出現的也都是數字(=文字)。也就是說,工作中的「計算」可說是使用四則運算(+-× ÷)組合文字的行為。 以(1)的例子來說,假如想要得到一億日圓的獲利,我們自然會去思考具體上「營業額」與「費用」需要什麼樣的數字(=文字)。 若是(2)的例子,如果每個月想拿到三十萬的薪水,你的思考迴路可能就會假設一個月的加班時間如果訂二十個小時,必須向公司要求多少基本薪資才夠。 「計算」到底是什麼? 在工作中,絕對不會像學生時代的算術那樣,計算沒有任何意義的「5×4+4 ÷ 2 =?」,一定會如前面單元所舉的例子那樣,組合數字與文字。 總之,在工作中計算時,都會經歷下列的過程。 思考「想要的文字(想計算的數字)」是什麼。 ↓ 思考要組合什麼樣的文字。 ↓ 以具體的數字取代這些文字。 ↓ 實際組合這些數字(計算)。 ↓ 得到「想要的文字(計算出來的數字)」。 這樣的概念就是「以數字思考」,同時也是商務人士「計算數字」的真正樣貌。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