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分年齡、身分的內心困境


異狀開始時保羅才七年級(即國民中學一年級),那時校長打給他父母的次數突然多了起來。他和同學們去年才剛升上國中,但因為當地的新冠疫情政策,他們每隔一週才能去學校幾個小時而已。因為疫情肆虐,他們錯過了國小畢業、歡樂的暑假、親自到新學校報到這些重要的里程碑。保羅的大多數同學直到九月才踏入學校的主要大樓。

六年級才剛開始幾週,學生們認識當地其他學校同齡學生,進而結交新朋友的機會就完全消失了。就算去學校上課,學生們也都會戴著口罩,而且一般都會在中午前就離開了。用視訊軟體Zoom1上課時,學生們也不會整天都開著鏡頭。他們甚至沒在現實世界中,看過自己的老師微笑模樣,因為他們總是戴著口罩。讓學生們覺得在國中重新開始並認識新朋友簡直難如登天。

等到七年級到來,保羅的交友圈基本上只有國小時的玩伴,而他們也開始調皮搗蛋。一開始都是些小事,像是在走廊搗蛋和在課堂上起鬨,就是一般七年級孩子會做的事,至少他的父母是這麼想的。但之後,情況開始愈演愈烈。各種有害的抖音挑戰2席捲全國各地的學校,固定在牆上的衛生紙盒被扯下來,本來只是在走廊搗蛋的孩子開始擒抱同學,洗手間也常常髒亂不堪。保羅常常被老師抓到破壞公物,以及因為覺得有趣而對同儕施加輕微暴力。之前他也會有常常逃學這種無傷大雅的搗蛋行為,但他一直能把成績保持在甲等或乙等,但現在他的成績單上開始出現大量的丙等成績。

保羅在家時的表現也沒有多好。他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就算出來,也只會把連帽衫的帽子蓋在頭上,悄悄地在家裡走動,也不會和父母說話,只會禮貌性地打個招呼或說聲再見。他的沉默寡言讓父母很擔心,他吃晚餐時甚至不會和父母有眼神接觸。他放學回家後就會馬上拿著筆電衝到床上,他總是說自己有功課要做,但同時又很常忘記做功課。他媽媽跟我說:「保羅當時總是很安靜,就好像沒有力氣動起來一樣。」他非常成功的父母很擔心,因為這不是他們熟悉的那個兒子。

中學也是個充滿荷爾蒙(hormone)3、令人困惑、痛苦、充滿壓力且容易讓人焦慮的環境,保羅感受到許多孩子在那個年紀所感受到的孤獨感,於是他做出以前沒有過的脫序行為。有天他買了一把逼真的玩具槍,還在社群平台發文說要把這把槍帶去學校,這把他的父母嚇壞了。他的同學立刻將這件事告訴老師,而校方也緊急在早上九點前封鎖校園。但保羅向嚇瘋的媽媽解釋說,那不過是在開玩笑,當然是玩笑了,那不過是把玩具槍,而他甚至沒有把槍帶出門!但這個玩笑,讓他在那天中午前就遭到退學。

保羅的父母正因兒子為何要做這麼嚇人的事而納悶著。答案其實很明顯,雖然保羅藏在自己的帽子之下,但是他的內心正在吶喊,想要被看見。父母開始意識到,在他叛逆的面具下,是感到無助又沒有方向,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周圍,產生了疏離感。在這個永不停歇、令人不知所措,且流量重於一切的網路世界,他怎麼會喜歡自己的大部分性格,認為自己能對社會做出貢獻,或者與他人建立充滿溫暖與信任的關係呢?他能做出的「貢獻」就只有在Snapchat4上傳叛逆的內容和在走廊進行白痴的惡作劇。喜歡自己的大部分性格,認為自己能對社會做出貢獻,或者與他人建立充滿溫暖與信任的關係,這些都是打造心盛的基礎,而對如今的青少年來說,這些看起來都遙不可及。

這樣看來就合理多了。一個萎靡的青少年寧願面對校長的怒火、父母的訓斥和遭到退學的恥辱,也不願意面對什麼都感受不到而帶來的痛苦。

人生容易陷入萎靡的階段

處於三個人生階段的人比較有可能陷入萎靡,而他們加起來占全球人口的五到六成。第一個階段是十二歲到十九歲的青少年,因為他們剛邁入青春期這個艱難的轉變期。第二個階段是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的青年,因為他們剛開始就業和組成家庭。最後一個階段是七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此時萎靡又會悄悄回到他們的人生。許多年長者不僅要面臨喪親之痛,還要面對自己活動力和獨立生活能力大不如前的現實,同時受到大大小小的病痛和覺得丟臉的身體狀況困擾。

幼童也會「無法心盛」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兩歲的孩子會覺得內心空虛。人類處在如此早期的發展階段,幼兒的情緒和認知能力還不成熟,怎麼會出現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徵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萎靡的成因是在情緒、心理和社交上缺乏幸福感,那麼很可惜,幼兒確實也會出現研究人員所謂「無法心盛」的情況。事實上,有極少數的幼兒甚至會展現出嚴重憂鬱的症狀,只是旁人很難注意到這些症狀。他們的父母可能甚至看不出他們其實很難過,症狀包括情緒平淡和對父母過度依賴等等。

近幾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急遽惡化,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開始更加深入地研究幼兒心理狀態不佳的早期跡象。愈來愈多的醫療社群也開始以更為全方位的角度來審視何謂健康,心盛就是其中一個指標,這代表著大家現在不僅會關注生理和心理健康,也會去考慮可能對人的幸福感造成影響的社會和環境因素。

在二〇二二年一項涉及一萬八千名兒童的研究中,進行研究的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5想要弄清楚一到五歲兒童中,兒童達到心盛的比例是多少。他們問了兒童的父母四個關於孩子情緒健康和心理功能的問題。

一. 你的孩子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能否快速平復心情?

二. 你覺得你的孩子會對你展現愛與溫柔嗎?

三. 你的孩子有學習新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嗎?

四. 你的孩子會微笑和大笑嗎?

只要這四個問題的答案全部都是「總是」或「經常」,就說明這個孩子處於心盛狀態。

好消息是有六成三的孩子達到心盛的標準,但仍有將近四成的孩子出現無法心盛的跡象,這些孩子不夠堅強,感覺起來與父母和其他人疏離,對周圍事物毫無興趣,或鮮少微笑或大笑。

研究中被診斷出有生理疾病、發展障礙、情緒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兒童,無法心盛的機率較高。此外,研究人員也發現,社會和經濟上弱勢家庭的孩子無法心盛的機率也比較高。並且經歷過食物或睡眠不足,或是照顧者覺得缺乏社會支持的孩子更是如此。

在所有年齡層中,幼兒自然獲得心盛的能力是最強的。但是若現今社會希望家庭能培養幼兒自然獲得心盛的能力,首要之務便是要打造出一個能夠支持他們這麼做的社會。如果孩子的父母要做多份只付最低薪資,並且上下班時間不固定的工作;如果他們沒有育嬰假,無法在嬰兒剛出生時與他們培養感情,之後也無法和托兒照護者和老師溝通;如果孩子父母的親朋好友和社區鄰居都被過度課稅,並且無法獲得足夠資源,讓他們也無法幫助亟需幫助的父母;如果社區沒有遊樂場、圖書館和其他能讓多個家庭聚在一起,並且打造強大支持網絡的地方,我們所辜負的不僅僅是社區裡的大人們,還辜負了最年幼的孩子們。

青少年身陷孤獨荒漠

現代文明才剛剛進入第二個千年。在今日的前一百年,人類最出色的成就便是將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提升三十年。過去一百年預期壽命提升的幅度可比前面一千九百多年加起來還要多,真的是件可喜可賀的事。

然而,我們也因此創造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以及為了瞭解這個世界和在世界中正直地活下去所帶來的壓力,這讓青少年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斷去損耗對他們心理功能健康至關重要的自我感。我發現在美國,一到五歲的兒童無法心盛的比例是三成七,十二到十四歲的少年無法心盛的比例就成長到了五成一,而十五到十八歲的青少年無法心盛的比例則是六成。他們總是受到他們眼界尚無法回答的問題困擾:

「想跟上時事的話,有哪些資訊來源是可以信任的?」

「我該如何在不冒犯或疏遠其他人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意見?」

「為何我覺得我和同儕看事情的高度不同?」

「做自己會失去朋友和社交地位,該怎麼辦?」

「我是個好朋友嗎?」

「我的性傾向是什麼?是同性戀、雙性戀,還是其他性傾向?」

「為什麼我覺得父母罹患憂鬱症是因為我?」

「我一定要上大學才能有成功的職涯嗎?」

「一個人的努力就像杯水車薪,這樣我該如何防止全球變暖?」


依年齡來看,最年輕的青少年也就是十二到十四歲的族群,正在向周圍可能在乎情況不對勁的人發送隱晦的求救訊號,而其中一個求救訊號就是故意自傷。一項針對十二歲到二十歲匈牙利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在萎靡普遍化程度上升的同時,這些青少年出現拔頭髮、割傷、掐傷、咬傷和燒傷自己的舉動,以及有自殺傾向的比例也在隨之升高。

另一個危險訊號則是,問題行為發生的年齡降低,像是藥物濫用和青少年犯罪。一般來說,青少年犯罪比較常出現在青少年晚期,也就是高中生階段。但是在出萎靡的十二歲到十四歲國中生中,出現青少年犯罪行為的比例已經開始上升,尤其是家長總是無法發覺的那類行為。這些青少年不一定會去做那些可能會被逮捕的事,但他們會開始逃學、喝酒、抽菸、抽大麻或嘗試吸入性藥物。

缺少來自同儕的社會支持會讓兒童更容易陷入萎靡。過去十年間,孤獨感上升的青少年的數量翻了一倍。現今的國高中生愈來愈不會邀請朋友到自己家裡,同時也愈來愈不會在朋友不在學校時說想念他們、清楚說出彼此是朋友、分享祕密,並且會在課堂分組活動中選擇和對方一組。這些青少年正在探索自我認同,面對自尊心帶來的問題,並且時刻感受到強烈的不安。而他們常常沒有足夠的情緒能量來培養和維持親密的友誼。

美國公共電視網(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簡稱為PBS)在一九九九年播出一部關於喬治亞州亞特蘭大郊區青少年生活的紀錄片。這年份聽起來可能很久遠,但是當時影響著青少年的一切事物,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都變得更加嚴重。在亞特蘭大舉辦奧運後的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九年春天,羅克代爾郡發生了一系列恐怖的事件。一名十六歲少年在購物中心停車場與人爭執後被打死;一名青少年拿著散彈槍衝進位於喬治亞州康耶耳士的一間中學,打傷了六名學生;還有十七名住在羅克代爾郡,十四到十七歲的少年檢查出梅毒,還有另外兩百名青少年感染了性病。

羅克代爾郡占地雖小、但居民富裕,且大多數都是住在郊區的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家庭。這裡的青少年過著舒適且優越的生活。而出現槍擊事件和多個梅毒病例的那間中學更是喬治亞州數一數二優秀的學校。但是一次針對梅毒疫情的公共衛生調查揭露出這些養尊處優的青少年們不為人知的一面,在他們之間存在群交、酗酒和藥物濫用的現象。

被此現象震驚的專家們紛紛尋找背後的原因。PBS節目《前線》(Frontline)的製作人說,她和她的同事認為羅克代爾郡的梅毒疫情背後,有更深層的問題在影響著那裡的青少年。他們走訪了羅克代爾郡的許多地方,到哪都能碰到孤獨、沒有目標、空虛,且正在尋找能填補內心東西的孩子。

聽起來是不是非常熟悉?這些青少年覺得內心空虛,而且直到他們出現嚴重的行為偏差前都沒人注意到。諷刺的是,羅克代爾郡的青少年們缺少有意義關係的生活,而這正是他們父母親在經濟上獲得成功的「代價」。整體來說,這些青少年的父母親都很成功、忙碌且工作勤奮。這些父母雖然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有時甚至不想去滿足孩子在情緒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最近一項針對三萬七千名十一歲到十三歲青少年的研究發現,萎靡與親子關係的品質有很密切的關係。研究問了受試青少年五個問題:

一. 有在乎你的家人嗎?

二. 遇到問題時有家人會幫忙你嗎?

三. 在你生命中出現的成年人會聆聽或尊重你的意見嗎?

四. 父母在做與你人生相關或會影響到你的決定時會問你的意見嗎?

五. 你在家時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嗎?

上述五個問題中,青少年回答「否」的次數愈多,代表他們萎靡的程度就愈嚴重。我仍記得當家裡沒有任何值得我留戀的東西,卻還要回家時是多麼痛苦的事。要是讓差不多年紀且還沒有被爺爺奶奶收養時的我回答這五題,答案一定都是「否」。反之,與父母有正向關係,可以讓青少年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讓他們在日後比較可能擁有更強的同理心、情緒調節能力、解決問題的技巧,也讓他們有更加清晰的目標和志向。

許多父母似乎都陷入了要以自己的生活為重,又或是小孩為重的無解僵局。我也必須承認,要打破這個僵局真的很困難。或者他們也正深受自己的心魔所困擾,而無餘力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 閱讀完整內容
萎靡與心盛:增強心理韌性的心盛維生素,有效擺脫空虛消沉與疲憊的惡性迴圈

本文摘錄自‎

萎靡與心盛:增強心理韌性的心盛維生素,有效擺脫空虛消沉與疲憊

科瑞.凱斯(Corey Keyes)

由 方言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