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試過一大早起床後,靜靜凝視自己生活的空間嗎?你試過用充滿愛意的目光環顧四周,並用溫暖的雙手輕撫著,對自己睡覺、吃飯、盥洗、休息的空間表達感激之情嗎?
如果你對生活空間的氛圍感到滿意,每天早上都能以愉悅的心情開始新的一天,那麼你一定是非常愛自己生活空間的人,同時也是被生活空間深愛的人。你或許可以理解我們有多愛自己的生活空間,但無法理解生活空間是怎麼愛我們的。請你要相信,我們有多麼愛空間,空間就會多麼愛我們,而且還是非常、非常真心的!因為,空間是有生命的。
也許有人會認為「空間有生命?」這聽起來也太像什麼暑期強檔恐怖片了吧?然而,這正是我在這本書中想要談的。人類是擁有軀體的存在,而軀體需要空間。因此,為自己準備一個安置軀體的空間,是必要的,而不是選擇;因此,人類從很久以前就養成了對置身空間的眷戀。
家中整潔有序的人,通常都很懂得照顧自己
在短短的一天之中,我們會停留在不同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是家、房間,或是任何咖啡廳的桌子前、圖書館的椅子上。有時,我會刻意離開日常所處的空間,前往尋找特別的地方。
身處在像是雅致的美術館、歷史悠久的教會或教堂、壯觀的博物館等空間,我會感受到無法言喻的神祕感與真實的美好。不只侷限於室內,在海裡游泳時、搭飛機穿越天際時、在公園散步時,或是佇立於瀑布與沙漠、湖邊等大自然之中時,我們也總能在有意無意間感受並享受當下所處的空間。
當一個人待在好的空間時,會變得精神抖擻,內心也會感到安穩。隨著我們在生活空間停留的時間愈長,人往往也會和那個空間變得愈來愈像吧?借用「人創造書,書塑造人」這句話,我們也可以說人創造空間,而空間塑造人。假如人會受到不同空間帶來的影響,那麼愈珍惜、愈無微不至地打理我們長時間所處的空間,就是對自己與自己所愛的重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裡是待得最久,同時也最重視的空間呢?答案是「家」。作為整理專家,我造訪過無數個家,有的家和睦融洽、有的家雞犬不寧、有的家沉浸在悲痛之中、有的家正迎接新希望的誕生。換句話說,每個人對於「家」的概念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常常說的「他們家啊……」,指的往往不止是物質上的「房屋」,所謂的「家」,既是指稱建築型態的房屋(house),也是住所的家(home),更是讓人在心理層面感到歸屬感的家庭(family)。無論是多人家庭還是一人家庭,家的意義都是如此多元。
「居家整理」對我來說,是對重要空間的關心,是打理自己與家人的安樂窩,是進一步自我覺察當下心境的過程。因此,我認為整理一個家不單純是在整理雜物,而是在檢視被棄置的空間,拯救瀕死的空間。只不過,依然有不少人把「整理家裡」視為整理物品;雖然整理物品的確也是整理的一環,但並不是「整理」的全貌。事實上,哪怕只是整理一個書桌抽屜、擺放在玄關的鞋子等看似簡單的小舉動,都會為你帶來超乎想像的影響。
光是「整理家裡」,就能帶來各種變化
作為整理專家,我認為「整理」存在著更深層的意義,不只是把衣服摺得漂亮、碗盤疊得整齊,或是在儲藏間的層架上陳列潔白的收納箱,單純地讓整個家看起來美觀就好。因為我見證過無數次空間是如何展示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生活,甚至心境上的轉變。
從完成簡單的小事,找回自我認同
經過好好整理的空間所帶來的愉悅、舒適,對情緒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當你看到衣櫃裡按照顏色、用途整理好的衣物,鞋櫃裡排列整齊的鞋子,激發的可不只是視覺上的愉悅感。光是可以隨時取得需要的物品,便足以使人產生信心。將適當的物品配置在適合的空間,究竟會對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呢?曾經有位客戶對我說:
「物品減量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掌握了生活的主導權。把家裡好好整理後,我的自尊感也隨之提升。以前真的覺得『不過就是整理嘛,有什麼了不起?』但在實際整理後,我才發覺原來自己是有能力好好完成一件事的人。」
「我是有能力好好完成一件事的人」──體悟到這個事實,並不是因為在整理的過程獲得的新能力,而是重新想起、找回自己原本的樣子。
人之所以有辦法在生活中思考自己當下的需求,是因為我們擁有基本的記憶能力,例如我們會記得今天上午遇見的人的臉孔,也會想起明天要處理的事。可是,假設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記住的話,結果會是如何?那我們就得把每件事都寫下來才行。然而,因為有記憶力這項驚人的能力,讓我們不必事事記錄。當長期記憶轉化為「認知」後,隨著認知累積得愈多,便成為資訊與知識;如同系統化的記憶能加快回想速度一樣,經過好好整理的家也讓人能隨時取得需要的物品。

整理的效果可不只如此。一個人待在好空間裡,可以感受到更強的能量與自由,帶來腳踏實地的安全感與信心。於是,這些變化開始對人生產生正面影響,不僅提升專注力與創造力,也能激發人達成更多成就。
為什麼明明不需要、卻這麼想要?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整理也是與自己的對話。藉由回味與物品們共度的記憶與情感,思考它們是否仍能反映出我們的價值觀與目標,同時捨棄不必要的物品,讓自己朝更好的方向成長。
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煩惱過日子。有人為了自己喜歡的人喜歡別人而煩惱,有人為了該不該換工作而煩惱,有人為了手上的股票一直跌而煩惱;有些人煩惱該不該把房子出售,有些人煩惱該不該減肥,有些人煩惱究竟該勇敢說不、還是再忍一次就好。說不定也有人認為在千頭萬緒的煩惱中,再加上一個「整理」,只會覺得心更累。
愈是面臨無解的情況、思緒愈複雜、內心愈混亂,就愈該整理一下自己生活的空間。因為在整理的過程中,往往就能得到許多看待事情與關係的領悟。
體重的數字明明在很久之前就變了,為什麼我依然不丟掉二十多歲穿的洋裝呢?就算減重成功,那款洋裝的設計也已經退流行了,為什麼每次搬家時,我依然「請」它務必跟在身邊呢?分明已經有件同款的牛仔褲,卻非得再買一件牛仔褲的原因是什麼?已經有件長得一模一樣的白襯衫和雪紡衫,為什麼每次換季又要再買呢?每次紅色唇膏推出新款時,就馬上衝進店裡或急著狂按滑鼠下單呢?為什麼老是說「這件白襯衫和上次那件白襯衫不一樣」、「這款確實也是紅色的唇膏,但世界上才沒有一模一樣的紅」?
我也是屬於喜歡買衣服的類型,曾經也很享受帶著悸動的心情在商場和百貨公司購物。自從開始上節目後,我發現只要穿過一次的衣服,再穿第二次很容易就有使用痕跡,因此對衣服的需求也變得愈來愈強烈。儘管如此,現在的我反而比以前更少買衣服。
對衣服的需求增加,消費卻減少了。這必須歸功於我開始接觸整理這門學問後,培養了「合理消費」、「聰明消費」的眼光。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能夠分辨眼前的物品究竟是真的「需要」,或是基於內心渴望才萌生不需要的「想要」。
好進好出,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則,絕對不能只是吃或只是排泄,唯有循環順暢,才能保持健康。求學也是如此,光顧著輸入(input)而沒有輸出(output),根本稱不上真正的學會。
而好的整理,不只是丟掉既有的物品,同時也必須思考未來會出現在自己生活空間的是哪些物品。所謂的整理達人,並不是只留一雙鞋、一個碗、一套衣服的人。而是像知道自己店裡留有多少庫存的老闆,是隨時都清楚自己需要與欠缺什麼的人,也就是「做自己人生主人」的人…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