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養好了,百病不生


1 十人九脾虛,為什麼脾虛的人那麼多?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明明什麼事情都沒做,但就覺得渾身疲乏;晚上多夢易醒,睡得再久也解不了乏;白天總覺得昏昏沉沉的,身體沉重;舌頭上有齒痕,口中還有惱人的口臭;膚色蠟黃,塗再多保養品都沒用;肚子上的「游泳圈」越來越厚,怎麼控制飲食都沒用,還便祕、頻尿……。

日常生活中,很多被我們稱為「亞健康」的症狀,在中醫看來,都是脾虛導致的。脾虛的症狀繁多,覆蓋人群也是相當廣泛,甚至有「十人九脾虛」的說法。很多人會表示難以理解:怎麼可能那麼多人的「脾」都不好呢?這就要從「脾」的概念說起了。

很多人以為「脾」只是一個器官,但在中醫的概念裡,脾所指代的不是器官「脾臟」,而是涉及消化、呼吸、免疫、循環、運動等多個系統的總稱,如果非要指明一個位置,那就是橫膈下方到肚臍上方的中焦(上腹部)一帶。

脾就像是一塊孕育萬物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了,萬物才能生機勃勃;一旦土壤貧瘠了,自然是寸草不生。也就是說,脾不好,人就會缺乏生機。所以在中醫看來,脾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源頭。

「後天之本」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父母遺傳給我們的體質,是先天之本,透過吸收飲食中的養分獲得的生存資源,則是後天之本。而脾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從胃腸裡吸收來的水穀精微,轉運到全身,這樣我們才有能量進行日常的工作學習。

脾好了,人自然有精神;脾不好,人就會看起來精神不佳。那麼,為什麼脾虛這麼常見呢?這要從兩個導致脾虛的原因說起。一是勞倦,東方人自古勤勞,起早貪黑地勞作,容易透支身體;二是憂思,我們骨子裡就有「居安思危」的傳統,今天想明天,今年想明年,有了孩子,還要為孩子操心一輩子的事,思來想去,憂思過度。

在中醫看來,東方人適合全民補脾。這一點在《黃帝內經》裡也有相關解釋。《黃帝內經》把生物分為五類:毛蟲(獸類,麒麟為毛蟲之長)、羽蟲(禽類,鳳凰為羽蟲之長)、倮蟲(「倮」通「裸」,即無毛覆蓋的意思,包括人類及蛙、蚯蚓等)、介蟲(指有甲殼的蟲類及水族,如貝類、螃蟹、龜等,靈龜為甲蟲之長)和鱗蟲(魚類及蜥蜴、蛇等有鱗片的動物,還包括有翅的昆蟲),分屬木火土金水。其中,人作為「倮蟲」,屬土,適合黃色。簡單來說就是「人是一種適合黃色的蟲子」。

所以,我們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治療方式,都應該從「土」著手。比如從土中求金、求水、求火、求木。「從土論證」也是中醫治療很多疾病的根本大法,不管治療什麼疾病,都要先從補脾及護脾入手。

西方人喜歡鍛鍊肌肉,而作為農耕民族,東方人的強項卻是思維,是修心。因此,主肌肉的「脾」往往很容易出問題。正因如此,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一一二個配方中,七十個配方都用到甘草。因為甘草入脾經,能在治病的同時保護脾胃。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腦力勞動者的比例越來越高,久坐、憂思讓脾虛的人越來越多。現代人想要改變「亞健康」的狀態,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失眠就吃褪黑激素,感冒就吃感冒藥。

實際上,在中醫看來,失眠屬於心血虛,要先補脾,脾補好了,營養物質轉化為陰血,心血才能補上,心神才能安寧,人才能睡得著。容易感冒、動不動就出汗的人,更應該補脾,脾是肺之母,脾好了,肺自然就不虛了。

養生以五穀為主,脾虛更適合吃小米粥

現代人如果想要調養身體,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最普通好用的方法就是「先補脾」。補脾的藥物一般都很平和且常見,很多補脾的藥材都能當食物吃,補起來也不用擔心增加身體負擔,比如山藥、大棗、小米、蓮子、薏仁等。

對脾虛的人而言,小米粥要比牛奶更養人,尤其是小米粥上面那層米油,非常適合小孩子補脾。早上喝一碗小米粥,會讓你覺得整個身體都暖洋洋的,脾胃也沒負擔,很舒服。東方人的腸胃,其實更適合吃老祖宗吃慣的東西。

《黃帝內經》裡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說法,意思是說,不管是水果、蔬菜,還是各種肉類,都只能達到輔助補益的作用,要想養生,還是得以「五穀」為主。五穀,是指稻、黍、稷、麥、菽,它們都入脾經,能夠健脾補氣。對於「脾」更薄弱的現代人來說,五穀才是更好的選擇。補好了脾氣,五臟之氣都會跟著好起來。

如果你也覺得身體總是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又查不出原因,那麼不妨試一試,從今天開始補脾,感受當脾臟被補起來之後,整個人及身體的變化,看看你是不是變得有精神了?臉色不再蠟黃了?虛胖的身體是不是慢慢變得緊實了?

實踐出真知,本書會提供很多具體的方法和食譜,幫助你好好補脾。即使你沒有系統化地學過中醫,只要跟著書裡的方法來做,堅持一段時間,相信你也會看到身體的變化。

2 氣血生化之源——脾胃

我們總是把脾和胃連在一起,說「脾胃脾胃」,這是為什麼呢?簡單來說,脾和胃就像是一對夫妻。脾是五臟之一,屬陰為裡;胃是六腑之一,屬陽為表。脾胃互為表裡。脾氣往上升,胃氣往下降,一升一降,構成了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作為「夫妻」,脾和胃分工明確。胃是「丈夫」,主外,負責迎來送往,把食物迎進來,然後把精微物質送給脾;脾是「妻子」,主內,負責精打細算,把「丈夫」給的精微物質,分給各個「家庭成員」。

「夫妻」搭配,和睦才能「家」和萬事興。如果脾胃不和,人就會生出各種毛病,而且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為一旦化生的氣血津液不夠,五臟六腑都會跟著遭殃。

補脾胃,要怎麼補呢?

脾是陰,喜燥惡濕;而胃是陽,惡燥喜潤,物性不同。所以調養脾胃時,要注意陰陽互補,脾和胃都要顧到,這樣才能保證升降協調,更好地消化吸收營養。

中醫在調理脾胃時,是有側重的。想吃但吃不下時,是胃不好,側重養胃;能吃下去但不想吃的,是脾不好,要健脾。不過,日常養護脾胃時,我們不用分得這麼細,只需要知道這個道理就行。

生活中,養脾又養胃的食材有很多,穀物有小米、糯米、紅豆、薏苡仁等;蔬菜有黑木耳、白菜、山藥、苦瓜等;水果包括木瓜、鳳梨、葡萄、榴槤等;肉類和水產有牛肉、豬肉、鯽魚、鯉魚、鱸魚……。此外,核桃和花生這兩種堅果也對脾胃很好。

補脾胃,這些要忌口!

如果你的脾胃功能很差,除了滋補之外,還需要忌口,下列幾類食物一定要少吃,免得雪上加霜。

寒涼的食物:一種是溫度比較低的,比如冰淇淋、冷飲等;另一種是性味寒涼的食物,像梨、柚子、火龍果等水果容易損傷脾陽。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鍋、燒烤、辣條等。

油膩的食物:如炸雞、肥肉等食物,還有奶油蛋糕等甜點,這些食物不易被消化,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加重脾虛。

想要脾胃好,還要注意進食時間。中醫聖賢發現了一種以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時辰的規律,叫「子午流注」。其中,胃工作的時間是辰時,也就是早上七點至九點,而脾工作的時間是巳時,即早上九點至十一點。在這兩個時段裡,氣血剛好流經脾、胃二經。由此可見,按時間吃早餐,才能充分調養脾胃。

3 脾虛分五類,未妥善治療也會惡化

中醫將脾虛大致分為五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不同類型的脾虛導致的症狀不同,不能籠統地用一種方法治療。

脾氣虛

過度思慮和勞累都容易引起脾氣虛。臨床症狀表現多為疲乏無力、面無光澤、精神倦怠、少氣懶言、食欲不振、進食後容易肚子脹等。

脾陽虛

脾陽虛又叫脾虛寒症,常伴隨脾氣虛出現,一般是在脾氣虛的基礎上,出現畏寒怕冷的症狀,如四肢不溫、喜歡喝熱水等,並在吃了生冷食物或受涼後出現腹痛、四肢浮腫、嘔吐、大便異常等明顯症狀,女性還會出現白帶異常等症狀。脾陽虛的人,一般吃得比較少,但容易腹脹腹痛,吃寒涼的食物後,症狀表現更明顯。

脾陰虛

脾陰虛又叫脾精不足,一般是由不良的飲食習慣和長期抑鬱造成的。脾陰虛會導致營養運輸過程動力不足,內生虛熱,出現口乾舌燥、食欲不振、胃部不適、腹脹不消化等症狀,並伴有心煩意亂、疲倦乏力、便祕、舌紅少苔等,因此改善脾陰虛的治療方法要以「清熱滋陰」為主。

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是指脾臟功能減弱,不能統合血液,出現各種出血症狀,如皮下瘀青、便血、尿血、月經量過多、崩漏等。日常表現為氣血不足、身體易乏、四肢冰涼、畏寒怕冷等。

中氣下陷

脾在運輸營養的過程中,以上升運動為特點,如果脾的氣力不足、虛弱虧損,便容易出現頭暈眼花、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若嚴重,還容易引起持續腹瀉、脫肛、內臟下垂(子宮脫垂和胃下垂等)。

在我們開始補脾之前,一定要先判斷好自己是哪一類型的脾虛,根據不同的病證類型及病因來調理。如果沒弄清楚,倉促開始進補治療,可能不僅沒辦法健脾,反而雪上加霜,讓脾虛的症狀更嚴重。

脾虛會惡化嗎?

你可能會問,脾虛還會惡化嗎?答案是肯定的,任何疾病不加以調理,都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後果,比如脾陽虛就是脾氣虛的「升級版」。它們的區別一般體現在哪裡呢?概括來說,脾氣虛導致身體各器官機能倦怠,脾陽虛則導致狀況加重,直接反映出病理症狀。舉例來說,脾氣虛只會導致氣色差,而脾陽虛會讓人在外貌和體型上都發生巨大的變化。

脾氣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畏寒怕冷的症狀。很多人常年喝熱水,天冷就把自己穿得像個粽子一樣,但仍舊手足冰涼,身上涼意總是消不掉。事實上,這種狀況是由於脾氣虛升級成了脾陽虛,身體無法調節自身的溫度所造成,光靠保暖沒有用。若持續發展,脾陽虛的人免疫力會下降,出現易感冒咳嗽、胃腹不舒服、尿多、失眠等症狀。

因此我們說,越早開始補脾,就越容易見效,一直拖著不管,脾就會給你製造更多的麻煩,直到你開始重視它為止。這讓人不由得想起「治病於未發時」的典故。傳說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扁鵲兄弟三人的醫術都很高明。

有一次,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哪一個最擅長醫術?」扁鵲說:「我大哥最擅長,二哥次之,我最不擅長。」魏文王問為何,扁鵲解釋:「大哥治病於未發之時,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根除病根,名氣也就無法傳出去。二哥治病於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些小病,名氣只傳於鄉里。而我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所以大家認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傳遍全國。」

對於醫師來說,能治好疑難雜症當然更能體現出醫術水準;可是對於患者來說,病越小,越好治。在疾病剛開始時,我們就斬草除根,從飲食習慣和作息運動上著手,把疾病扼殺在搖籃裡,這樣就能「治病於未發時」。

4 久坐傷肉,其實傷的是脾

在這個網路時代,很多人的工作都需要對著電腦久坐,長時間不動地盯著螢幕。這種工作習慣會讓全身的氣血經絡不通暢,代謝變慢。自古以來就有「久坐傷肉」的說法,這裡的「肉」,說的就是脾。

因為當你坐著工作時,大腦高速運轉,手指飛速敲打,心臟呼吸都在忙碌,肝臟也在努力調配血液,只有肌肉很空閒。眾所周知,一旦閒下來就容易生病。肌肉得不到鍛鍊,就會逐漸變得無力甚至萎縮,脾主肌肉,因此受影響最大的就是脾。

肌肉的氣血不通,脾的氣機就會瘀滯,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出現問題,沒有食欲,還容易腹脹、便祕、消化不良。而且久坐易導致血液循環減慢,血液黏稠度增高,也容易罹患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所以,坐在辦公室的朋友們,沒事多站起來走一走,平常如果沒時間去健身房運動,也可以在座位上做一些簡單的伸展操,像是:

頸背運動

端坐或站直,身體自然放鬆,頭慢慢向下低,讓下巴儘量靠近胸部,感受背部肌肉被拉開的感覺,然後緩慢抬起頭,抬到你能到達的最高位置,讓頸椎肌肉得到放鬆。這個動作重複五次。接著緩慢向左轉頭,到最大限度,停留五秒,再向右轉頭到最大限度,停留五秒,重複進行五次。

手部運動

屈伸雙手前臂,重複五次,再分別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旋轉手腕各五次。然後舒展、抓握五隻手指,重複十至十五次。再將雙手向兩側伸展,屈起前臂,雙手握拳,拳眼對著肩膀部位,上臂用力,圍繞肩關節旋轉,重複進行二十次。

腹部運動

站姿,雙腳分開並與肩同寬,腰背挺直,收縮腹肌,向前彎腰至最大限度,停留五秒,然後放鬆腹肌,緩慢恢復站姿。彎腰時吸氣,站直時吐氣。重複五至十次。

腿腳運動

坐在椅子上,背部靠在椅背上,慢慢伸直左腿,當感覺腿部肌肉緊繃時,堅持五秒,然後放鬆,換右腿做相同動作。左右腿交替十五至二十次。然後雙腿併攏,膝蓋彎曲,自然坐好,腳掌放在地面上,接著儘量抬起腳後跟,就像跳芭蕾舞一樣,使腳尖著地,堅持五秒鐘,再放下腳後跟,反覆進行十五至二十次… 閱讀完整內容
排濕養脾,不生病、不顯老:吃對代謝食物、排出體內濕氣,改善失眠、掉髮

本文摘錄自‎

排濕養脾,不生病、不顯老:吃對代謝食物、排出體內濕氣,改善失眠…

王柳青、翟煦

由 聯經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