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朗
在二〇〇七年,我們踏入了近代金融史上最嚇人的一段經濟衰退期。美國房地產泡沫(The Housing Bubble)以及泡沫化後引發的經濟危機在短短十八個月內使十六兆美元蒸發。人們在這段期間所經歷的痛苦,其實對這個世界有益。
人類透過數千年的歷史記住且學會智慧,這樣的智慧本應能使全世界的行為,都產生巨大變化。前人的教訓是顯而易見的:債務與低門檻信用,會導致巨大的資產泡沫;泡沫破裂時帶來的影響,將會是巨大災難。我們的行為本應該隨之修正成「減少債務、勒緊腰帶、對財政負責」。
可是,全世界的中央銀行不但沒有用這個方式解決問題,反而使情況更加惡化。二〇〇八年,全球各國主權債務共計三十兆美元。換算成如今的幣值,相當於六十三兆美元。我們不但沒有勒緊腰帶,反而放寬了腰帶,最後甚至直接把腰帶給丟了。我們開始享受前所未有的廉價貨幣盛宴。最後的結果,就是「萬物皆泡沫」(The Everything Bubble)。
二〇〇八年,世界經濟只能靠著維生系統存活,美國央行跳了出來,手上拿著心臟去顫器。他們操控利率,使之歸零,藉此解放了貨幣,又印刷了數兆美元,在新的貨幣供給中創造了六兆美元的貨幣。
中央銀行的這些舉動創造了巨大的扭曲。使得金融資產膨脹,卻沒有創造真正的工資膨脹。富人更富,中產階級受到壓迫,下層階級的生活變得糟。這些扭曲將在接下來幾年間使得反體制社會運動逐漸增多,民粹主義席捲全球;從英國脫歐、唐納.川普(Donald John Trump)當選第45任美國總統,到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影響可見一斑。這些扭曲已經永遠改變世界歷史的軌跡,並將會帶來極其可怕的後果。
痛苦可以是一件好事
在美國,每天都有大約一百七十五人死於藥物濫用。值得我們警覺的是,根據統計,有七成的死者過去都曾服用過醫師的處方箋止痛藥,而後逐漸成癮。這些人的死因不是原本的疾病,他們死於濫用止痛藥,而這種藥物原本的目的,是「緩解他們的痛苦」;但到了最後,成為致死關鍵的竟是止痛藥本身。
二〇〇八年,我們在面對因債務而加劇的金融危機時,我們是怎麼做的?我們開立了更多債務處方箋!這就像是在促使病人對鴉片類藥物上癮之後,把病人的止痛藥劑量增加三倍,然後還期待這個病人會痊癒。若世界經濟是病人,而美國央行是醫師的話,他們所開立的處方箋藥物就是更多債務。無息借貸就是金融界的奧施康定1。這種止痛藥物能讓病人覺得自己足夠健康,能四處走走逛逛。但這只是虛假的陽性反應,最終只會使我們步入毀滅。央行不願意讓全世界通過痛苦的考驗並延長去槓桿化,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製造更多問題。
痛苦是蓄積力量的必經過程。痛苦是在警告你有些事情不太對勁。痛苦帶來的是清晰的洞察力。痛苦給予我們智慧,讓我們團結一心,因為這是一種共同的感受。痛苦推動我們去學習、進步與成長。但我們卻沒有實實在在地感受痛苦,我們如今已對債務的止痛藥上癮了。
短期內的好消息是,央行的舉動似乎是有效的。世界股票市場自從二〇〇九年跌到谷底後,已回升了四倍。房地產價格達到了史上最高價,債券市場已維持了三十七年的牛市。一切事物都在增值,幾乎所有人都因此被誘入了沉睡之中,我們允許自己相信病人是健康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深陷於「萬物皆泡沫」之中。
資產膨脹是否帶來了成長與生產力呢?我必須遺憾的告訴你,並沒有。「萬物皆泡沫」的完成,來自金融工程,來自偷取我們的未來以供給現在。該作為帶來的結果同樣是短期的。而影響將會是長期的痛苦。
央行解決了症狀,卻沒有解決成因,對於如今的市場而言,央行與其作為遠比價值與價格發現(value and price discovery)還要來得重要。如今是股票與債券有史以來膨脹最嚴重的時刻,兩者從來沒有如此相關。如今,投資人必須面對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而且無處可躲。
央行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連續每個月都不斷開立處方箋,隨意發放大量貨幣,如今央行面臨了一個兩難的議題:要停止供應處方藥,還是繼續提供?在連續開立處方箋十年後,央行決定要把水龍頭轉緊。他們不會再繼續購買債券。事實上,他們現在會開始賣債券,讓債券從資產負債表中逐漸消失。隨著央行逐漸撤除偽需求,利率將會逐漸提高,屆時將傷亡慘重。
到了那個時候,全球各國央行會怎麼做?我們還要繼續期待下一輪的藥物治療嗎?或者,醫師會在明知「繼續開立處方箋只會使問題惡化」的狀況下,繼續堅持原計畫?無論最後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的金融市場都將會經歷一場巨變。
大部分經濟學者都同意,通貨膨脹的定義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與服務」。聯準會(The Federal Reserve)認為美國的通膨極低。他們以此為藉口,在過去十年內一直維持低利率。你不得不疑惑,他們怎麼有辦法忽略大幅的資產價格膨脹。若我們將通膨的定義稍微換句話說,改成「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資產」,我們就會發現,到處都是通膨的證據。
股票自谷底回升,上漲了三倍,創下了幾乎連續九年都處於牛市的紀錄。對於發行債券的公司來說,公司債券的吸引力達到了歷史新高,對於投資人來說,公司債券的價格也達到了歷史新高。這也讓歐洲次級公司垃圾債券的收益率,只剩下2.5%。這可是號稱「高收益」的垃圾債券收益率啊!
央行的「烏龍手指」2交易與極低利率,排除了他們對於多數股票與債券的證券形成真正價格發現的可能。美國多數地區的不動產價格居高不下,加拿大與澳洲的房地產價格已進入泡沫階段。聯準會對這些事都一清二楚。他們不願公開承認自己知情,就像是假裝看不見他們創造出來的八百磅大猩猩一樣。
這些寬鬆的金融政策已使得多數儲蓄人與退休人士受到負面影響。這些政策,迫使散戶投資人為了獲取收益與更高的回報,而冒更高的風險;使得市場上有「過多的貨幣在追逐過少的資產」,進而導致聯準會所創造的通膨泡沫。華爾街與聯準會共謀利用此情勢來獲取利益,數兆美元輕而易舉地流入了金融資產中。
在金融資產嚴重膨脹的同時,實體商品與原物料的價格則下降了。原物料的價格下降比例已超過35%。白銀的價格從大約每盎司四十九美元的高峰下跌了約七成,在每盎司十六美元至十七美元間浮動。黃金的價格從每盎司一千九百美元的高峰下跌,過去幾年,都在每盎司一千兩百美元至一千三百五十美元之間來回擺盪。
景氣復甦的幻象
一切都與逆轉有關。我們開始看到全球同步復甦的跡象。GDP逐漸上升。在過去十年間極度缺失的通貨膨脹顯然開始回歸。成長趨勢正逐漸往好的方向前進,但還遠不到深層復甦的程度。全球復甦很可能一直維持在很緩慢的速度。因為大量的債務積壓將拖慢全球復甦的腳步。
諷刺的是,華爾街想要讓我們認為:最近的正向成長,有利於我們的投資組合。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希望你能專注於成長的部分,這時投資組合已上升至極稀薄的空氣中了,而他們還想繼續告訴你,投資組合還能成長得更好。華爾街不會告訴你,對於金融市場的投資人來說,在這個時間點的真正成長,其實應該是負成長。在過去十年增長了四倍的市場,其實一點成長也沒有。真正的成長,是你手上的投資組合如今能遇到最糟糕的事。真正的成長,代表來自中央銀行的貨幣與金融工程全都被抽走。真正的成長,會迫使央行繼續緊縮貨幣政策,把氣球中的氣全都放掉。
若一切都始於「寬鬆」政策,那麼能夠使「萬物皆泡沫」破裂的,就是「緊縮」政策。俗話說: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接下來我會用這三張圖解釋這些概念:

在二〇〇八年之前,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中大約有八千億美元的資產。如今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中,這些資產像吹氣球一樣膨脹成了四兆五千億美元。為什麼會有這種突如其來的大量增長?因為在現今的這個世界裡,我們就是這樣印出貨幣的。聯準會和央行透過「量化寬鬆」這個債券購買計畫來「印出」新的貨幣。
量化寬鬆的運作方式如下:聯準會從國庫「購買債券」,接著將用於「交易」那些債券的貨幣,存放在國庫的金庫中。這是一種魔術戲法,就像你從左邊口袋中拿出鈔票放入右邊口袋,之後說「這是新的錢」一樣。接著,國庫就可以把這些「新創貨幣」拿來出借了。聯準會在資產負債表上,把這些債券視為「資產」。央行利用這個魔術戲法印出了數兆美元的新貨幣,同時將利率控制得更低。圖3指出了央行自二〇〇八年以降創造了多少新貨幣;接著你可以從圖4中看出,這些貨幣幾乎全都注入了股票市場。

自二〇〇八至二〇一六年,聯準會與他國央行都一直在印刷新貨幣並持續執行低利率政策。事實上他們印出來的新貨幣都直接注入了同一個地方:股票市場,就如圖4所示。
股市漲幅高達三倍,是因為巨大的經濟成長嗎?顯然不是。股市高漲的主要理由,是央行創造出來的貨幣流入了股票市場。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有信心認為:如今是賣掉股票的大好時機。我們正面臨季節性改變。聯準會現正縮減資產負債表。他們在做的事不再是「量化寬鬆」,而是「量化緊縮」。他們的計畫, 是緊縮貨幣供給並使利率提升。由圖5可知,這個計畫的目的,是讓央行能把資產傾銷至市場中。正如量化寬鬆能使股市節節高升,量化緊縮很有可能會使股市下跌。

對於長期關注股市的人來說,事情很明顯:央行透過債務爆量創造出泡沫,泡沫使得金融資產長期處於高點,因而導致「萬物皆泡沫」。真正能使泡沫破裂的,是信用緊縮與利率提升;而最終的結果,將會是債務拖欠。
這些債務拖欠,類似於二〇〇八年金融危機開始時的信用緊縮與市場崩潰所帶來的拖欠情況。那些遵循華爾街方式的人,也就是在二〇〇八年房產泡沫破裂時還「繼續投資」的人,他們手中的投資組合的價值大幅下降,同時股票大幅下跌。在經濟繁榮時,保持大量投資是很好的策略。但在經濟衰退時,大量投資將會是災難性的策略。
接下來幾年的信用緊縮,將會使股票與債券承受極大的下滑壓力。這些壓力將會導致市值損失與債務拖欠。債務拖欠開始後,受到負面影響的將會是通貨膨脹的票據資產;而得到正面效益的,將會是像黃金這種實體的、真正的資產。愚蠢的人才會把房子蓋在鬆散的沙地上,而債務、虧損與通膨票據資產,就是投資人的鬆散沙地。真正的聰明人會把房子建在堅硬如石的基礎上,也就是人類歷史上已知的最古老貨幣:黃金。
Column| 讓人陷入深思的事
金價和道瓊指數,誰會先翻倍?
在歷史上,我們大約每隔七年會經歷一次經濟衰退期。經濟衰退期的定義是股票價格的跌幅大於20%。在二〇〇八年的最近一次經濟衰退期中,美國股市下跌了57%。二〇〇〇年的經濟衰退期中,美股下跌了47%。過去經濟衰退期的平均跌幅是每次35%。
現今的牛市已持續了九年,中間沒有出現過經濟衰退期。二〇〇七年,道瓊指數衝破歷史新高的次數是七十三次。如今道瓊指數略低於兩萬五千點,也就是說二〇一七年的年漲幅是五千點。所以,從現在開始算起的話,是黃金會先成長一倍,還是道瓊指數會先成長一倍?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好問題。
我們先假設道瓊指數會在二〇二〇年達到三萬點。考慮到每七年一次的經濟衰退期造成25%的跌幅(已大幅少於平均跌幅35%),道瓊指數要一直到二〇三三年才會達到五萬點。
另一方面,黃金的價格在二〇〇〇年是每盎司兩百八十四美元,在二〇一七年年底則是每盎司一千兩百九十六美元。總漲幅為358%,年漲幅為11.1%。若我們將每年的金價漲幅訂為11%,那麼金價將會在二〇二三年達到每盎司兩千六百美元。根據過去十八年來嚴格計算出的平均漲幅,早在道瓊指數達到五萬點的十年前左右,金價就會達到每盎司兩千六百元…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