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自律神經的關鍵──「迷走神經」的功能


人類自古以來就具備的身心防禦機制

各位聽過「迷走神經」這個詞嗎?

迷走神經是自律神經的一種,說得更詳細一點,就是自律神經當中具備副交感神經功能的神經。

其實迷走神經對我們來說切身相關,是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相當重要的神經。

說到迷走神經,就會想到從2021年春季開始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時,蔚為話題的副作用之一「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也就是在接種疫苗後失去意識。

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的發生,是因為注射的疼痛或強烈恐懼導致血壓下降、脈搏變慢,造成輸往大腦的血流停滯而發生。這種症狀好發在十幾歲的女性身上,但只要小心別因跌倒而受傷,健康上就沒有大問題,也沒有後遺症,只要低頭靜養就會馬上恢復。

再補充一點,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就是「起立性調節障礙」(Orthostatic Dysregulation)的變形版。

學校的朝會上,有的學生會身體不舒服,站不起來。以往這會當成單純的「貧血」來處理,但實際上是起立性調節障礙的症狀。

起立性調節障礙還有「早上起不來」、「暈眩」、「頭痛」、「腹痛」及「食慾不振」等症狀,容易遭人誤解。周圍的人會覺得對方沒有幹勁,或是誤以為在裝病。

從孩子成長為大人的過程中,來自應試、升學、轉班及朋友關係等等的不安或壓力並不少。然而,在這些多愁善感的時期,並沒有掌握到讓自己懂得應付不安和壓力,或是轉換心情的「防衛術」。

這一點即使在長大成人後也一樣。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要容忍難受的症狀,內心懷著不安或壓力,即使如此也不會示弱,將努力視為美德。

起立性調節障礙的症狀是自律神經紊亂的信號。其實是身心感受到極限,自動響起了警鐘。

當無法乘載的壓力或無法控制的不安出現在眼前時,自律神經就會大幅紊亂。這時身體具備的身心防禦機制之一的迷走神經就會強力運作,就像關掉開關一樣「中止」活動。

自律神經「協調」是什麼樣的狀態?

控管內臟和血液功能的自律神經,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以汽車為比喻,油門就是交感神經,剎車就是副交感神經,這樣想就很好懂了。

交感神經號稱「白天的神經」,會繃緊身心激發活動,就像踩油門後車子會加速一樣。

另一方面,副交感神經則號稱「夜晚的神經」,能讓身心放鬆。副交感神經變得優勢後,就像是踩剎車讓車子慢慢停下來一樣,能讓身心平靜。

自律神經便是由這些神經組成,支撐著人類的生命活動。

例如,心臟或腸道的運作就與我們的意識無關,就算不採取特別的行動,血液也會流遍全身。

這些都不需要我們的意志。自律神經會在無意識中24小時控制所有的器官,調節著血壓、體溫和呼吸。

最近常會聽到「調節自律神經」這個說法。

那麼,自律神經「協調」是什麼樣的狀態?

激發活動的交感神經和能夠放鬆的副交感神經,大家往往以為這兩種相反的神經會俐落切換。

也有不少人認為自律神經會協調,是因為白天交感神經運作,讓副交感神經停工,夜晚再將交感神經的作用歸零。

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讓身心在良好狀態下發揮功能的關鍵,就在於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都高度運作。

就像活動時「交感神經稍微優勢」,放鬆時「副交感神經稍微優勢」一樣,需要保持相當微妙的平衡。

「稍微優勢」就是關鍵。

優勢不能明顯大幅偏向一方。即使在開車時,油門和剎車兩者要是沒有充分發揮功能,肯定會非常危險。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都能保持高度驅動的狀態,才稱得上是「自律神經協調」。

說得更淺顯易懂一點,假如同樣體重的人坐上翹翹板,就會維持平衡的狀態。然而,要是體重較重的人坐上其中一邊,平衡就會立刻被打破,大幅傾斜,接著一動也不動。

自律神經的平衡在理想上,是要在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皆高度運作的同時,以其中一方「稍微優勢」的狀態時時保持均衡。

請務必在閱讀這本書時,想像一下自律神經這座翹翹板。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功能

既然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稱為「白天的神經」和「夜晚的神經」,兩者的功能就正好相反。

比如交感神經變得優勢後,就會產生以下的生理反應:

◎呼吸變急促
◎心跳數上升
◎瞳孔擴大
◎抑制唾液
◎促進排汗
◎抑制消化吸收的功能
◎抑制排尿和排便


另外,「興奮」和「緊張」的精神狀態也是交感神經所致。

反觀擁有剎車功能的副交感神經變得優勢後,則會產生以下的生理反應:

◎呼吸加深
◎心跳數降低
◎瞳孔縮小
◎促進唾液分泌
◎抑制排汗
◎促進消化吸收
◎促進排尿和排便

除此之外,還有促進「平靜」、「放鬆」等等的功用。

自律神經的平衡紊亂時,身心會出現什麼變化?

擁有相反功能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以「稍微優勢」這個微妙狀態保持的平衡一旦崩潰的話,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

自律神經是控制呼吸、內臟功能、血流、代謝、免疫及其他生命維持功能的神經。24小時、365天不眠不休,也是從背地裡支撐我們身體的生命線。

當這樣的生命線受阻時,就會先大幅影響全身的血流。

心臟這顆幫浦會送出血液到全身,但很少人知道其實血管本身也有類似幫浦的作用。

血管會在交感神經變得優勢後收縮,而在副交感神經優勢時擴張。藉由交互進行收縮和擴張,掌控血液的流動。

當自律神經的平衡紊亂,交感神經就會變得過度優勢,反之要是副交感神經強力運作的狀態持續下去,血管這個幫浦的作用就會減弱,血液流動就會凝滯,心臟的負擔也會變得更大。

血液會將營養和氧氣運到身體的各個角落。一旦血液的流動凝滯,就連大腦或內臟都會受損。「睡不著」、「消除不了疲勞」、「頭痛」、「便祕」這些身體的不適就不用說了,還會在無意間招來「心情消沉」、「提不起精力」等心理不適。

不只會身心不適,還會引發各式各樣的疾病。

我們的身體是由大約37兆個細胞組成。因為沒有將營養和氧氣送到一個又一個細胞,所以細胞的功能會減弱,免疫力也會低落,容易染上感冒或傳染病。

自律神經的平衡紊亂是百病的根源,也可以視為致命疾病的入口。

我們生活在自律神經容易紊亂的社會

目前為止告訴過各位保持自律神經微妙平衡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這份平衡很容易就會紊亂。

更明確地說,認為「自律神經常會紊亂」或許會更好。就像翹翹板一樣,要隨時保持平衡是很困難的。

讓我們舉幾個例子。

雨天會讓人情緒低落。其實這時不只是心情,自律神經也會明顯紊亂。低氣壓的影響也會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功能低落。

早上準備出門時要是慌慌張張,交感神經就會突然過度運作。猶豫要穿這件還是那件洋裝時,自律神經也會大為紊亂。

通勤電車壅塞時也一樣。假如被陌生人撞到身體,對方沒道歉就直接走人,心情不可能不亂。這個影響會持續好一陣子。

工作出錯時或面對難纏的上司就不用說了,哪怕吐出一句「糟透了」或發發牢騷,自律神經的翹翹板也會突然大幅傾斜。

情緒當中也有「憤怒」,對於迷走神經等副交感神經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舉個極端的例子,有時人會在激烈的痛罵後突然倒下。這是因為交感神經變得極端優勢,血管緊縮,導致血流瞬間中斷,血液沒有順利流到大腦,於是就昏倒了。

就像這樣,「壓力」會打開交感神經的開關,使之全力運轉。天候、生活步調、情緒起伏、不安、焦慮的情緒及環境的變化等,都會讓自律神經的平衡瞬間崩潰。

換句話說,我們生活在充滿壓力的現代社會,仍舊沒有學會怎麼調節副交感神經的「迷走神經」,因此交感神經就會處於過度優勢。

調節迷走神經與壓力相處的方法,將會在第六章詳細告訴各位。

隱藏在日常生活中,擾亂迷走神經的陷阱

自律神經非常容易紊亂,不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會以睡眠之類的方式休息、渡過放鬆的時間、接觸愜意的景色、音樂、香氣等,來調節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

詳情將從第二章開始告訴各位,但或許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已在採取行動調節迷走神經。

然而,現代社會布下許多擾亂迷走神經的「陷阱」。

其中之一是數位化。數位社會帶給世間便利,卻產生了不同於以往的壓力。

比如,現代能夠24小時、365天時時與人「保持聯繫」。據說,我們的壓力有9成來自人際關係

隨時「保持聯繫」也就意味著在人際關係中「無處可逃」。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社群網站」一方面能滿足自我表現慾或認可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會讓我們看到別人去了哪裡、吃了什麼、跟誰在一起之類的資訊,因而感到自卑或產生心結。不用說,這些會成為強烈的壓力來源。

工作也是一樣情況,現在我們能夠隨時隨地工作。

在意上司、客戶及同事的眼光而加班已不少見,有時就連在回家後也會收到工作的電子郵件,必須馬上處理。

常處在緊張狀態當中,且長時間面對電腦的辦公室工作,也是擾亂迷走神經的原因之一。

即使回到家也不放下智慧型手機的人也很多。假如連在床上都要拿著手機盯到很晚,到了夜裡交感神經也處於活躍狀態,可能無法得到好的睡眠品質。

除此之外,現代社會當中還布下很多擾亂迷走神經的陷阱,例如生活週期的紊亂、運動不足、飲食不規律等。

加速迷走神經紊亂的因素

就在這時,新冠疫情襲來。

2020年春天起,由於新冠病毒的感染擴大,使得以往理所當然的「日常」變成「非日常」,這是顯而易見的。

新冠病毒引發大流行,奪走許多人的生命。此外,由於過度害怕傳染,對感染者的歧視、對持不同意見者的攻擊、社會分裂以及自私的行為等,都讓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厭惡」,相信各位仍記憶猶新吧?

另外,由於新冠疫情,也出現所謂遠距工作和居家辦公的工作方式。雖然優點是不必耗費上下班通勤時間,不過也伴隨著一個人工作的孤獨感、工作和私人時間難以分配等問題,感到壓力的人也很多。

雪上加霜的是,2022年發生了俄羅斯進攻烏克蘭的事件。一股「險惡」的氣氛蔓延到以往「平穩」的世界。

再加上連日報導氣候變遷、物價高昂、薪資不漲、老後問題之類的新聞,有不少人對於看不見未來的狀況抱持著擔憂。

憑以往的常識無法想像的事情陸續發生,類似這樣意料不到的變化讓我們的內心感到不安。

當人感到不安時,交感神經會過度活躍,迷走神經等副交感神經會完全起不了作用。以自律神經的翹翹板來比喻的話,就是只向一側大幅傾斜,一動也不動的狀態。

我再說明得好懂一點。

前面告訴過各位,自律神經的功能是我們人類自古就有的防禦機制。尤其是交感神經,「作戰」(戰鬥模式)的時候更會強力發揮。

假設我們是原始時代的狩獵民族,冷不防遇到了巨大的猛獸。當情況演變成不戰鬥就會被殺死時,我們的交感神經就會活化,賦予我們戰鬥能力。

就和「戰鬥模式」一樣,「逃走模式」也是交感神經在發揮力量。如果覺得這樣下去會被殺死,就有必要逃走。

換句話說,當生命受到威脅時,交感神經會受到刺激而活躍起來。

相信各位已經明白了吧。新冠疫情、戰爭,以及種種讓人心煩的新聞,這些事情會激發我們對生命的危機感,妨礙迷走神經的功能。

為什麼副交感神經主要掌握在「迷走神經」手中?

再重申一次,現在迷走神經的功能遭到抑制,交感神經過度活躍,重要的是自律神經的翹翹板取得均衡。必須特意提升迷走神經的功能,保持平衡。

我們無法控制自律神經的運作程度,但可以促進調節自律神經達到微妙平衡。

關鍵方法就是在生活中意識到迷走神經

我們的身體由許多器官和組織組成。神經就像網狀一樣遍布全身,負責與器官和組織進行聯繫和協調。

迷走神經從大腦的「延髓」出發,經過耳朵和眼睛周圍以及頸部,延伸至心臟、胃、腸道等幾乎所有內臟。

由於它宛如迷走般遍布在多個部位,所以英文就取擁有「含糊」、「茫然」含意的「vagus」,稱為「vagus nerve」。

複雜交織的迷走神經為什麼被認為重要呢?

那是因為它肩負聯絡大腦和內臟的職責。迷走神經會將內臟的狀態傳到大腦,並將大腦的指令傳達到內臟,可以說是連結大腦和身體的「直通線路」。

更令人驚訝的是,迷走神經擁有支配副交感神經的力量。它被視為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執行者,能引導心靈與身體進入安寧放鬆的狀態,是相當重要的神經。

換句話說,迷走神經充分發揮功能時,能有效抑制過度興奮的交感神經,從而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這能讓我們擁有抵抗壓力和焦慮的強健身心,這樣說也不為過。

要在生活中意識到副交感神經主要掌握在「迷走神經」手中,這是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健康的關鍵… 閱讀完整內容
找不出病因?搞定迷走神經就好了

本文摘錄自‎

找不出病因?搞定迷走神經就好了

小林弘幸

由 墨刻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