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未來神話


AI時代來臨

有人說我們已經進入AI時代,因為運用AI來開發新藥、無人駕駛技術,或是運用AI來進行生活服務的AI客服、AI機器人理財,這些技術或場景都正在實現中。但事實上我們正處於AI的「中間時代」,也就是未來充滿可能性,但還沒有完成技術、發生效益的中間時期。中間時期可說是一種過渡,在這個時候人類更需要理解與學習AI技術的發展,因為它將會大大的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模式。

科技持續的發展與演變,將會加快階級、世代的落差,甚至是貧富差距。就像我們小時候爬樓梯上樓,現在則有手扶梯、電梯,再也不用爬得氣喘吁吁;以前不會看地圖的人無法前往國外自助旅行,但現在人人都有手機導航,不熟悉的地方也能按圖索驥。如果你從現在開始學習技術面、籌碼面、基本面的股票知識,準備進行存股投資,但同一時間,已經有人利用電腦的快速程式交易來賺錢,甚至可以花費1.4億元買一顆棒球,這項交易除了凸顯買家對棒球的熱愛,更讓人吃驚的是其所擁有的財力。

我學得會?跟得上嗎?

如果你拒絕隨著AI時代到來的新科技,也可能帶來生活上的壓力。之前我跟彭淑美教練在古亭捷運站附近的教室上有氧課程,周邊一家麥當勞是我上課前覓食果腹的好去處。某一天,當我進入店裡,發現大家都在三台點餐機器前面排隊點餐,我站在其中一位中年婦人的後面,她一邊滑動螢幕一邊喃喃自語:「咦,怎麼不見了?」或是「唉呦,怎麼結帳……」我們這一列的前進速度變得很慢,於是站在櫃台的年輕工作人員親切的詢問:「請問有人需要協助嗎?」而我則是默默地離開隊伍,因為看著這位女士的操作,我真的不覺得自己可以順利點餐,所以心裡有點害怕,也擔心後面排隊的人的眼神。雖然我看不到,但腦海裡已經可以想像出那個畫面。

之後,我走到下個路口的便利商店,買了飯糰跟咖啡。店員問我,要不要加買一杯咖啡,有折扣喔! 我帶著終於可以跟人對話的滿心歡喜,等待結帳時,碰到一起上課的同事也來購買輕食,於是想要幫她結帳。她是我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我們共事近二十年,情同家人,當然要上演一下互搶付帳的戲碼,沒想到,她拿出手機支付嗶一下就成功了。我搶輸她,除了面子上不好意思,裡子上我也輸了,她是年輕人,我是老人,這種世代的差距感令我感到挫折。

每當新事物出現,我通常不會立即參與其中,需要有強大的動機跟誘因才能讓我開始行動,我是在二○○七年成立了中廣「理財生活通」節目的臉書粉絲團,在所有主持人中是最後一個。其實,若非公司規定,我希望成立時間再晚個幾年,甚至完全不會成立,因為當年臉書盛行時,兒子根本不教我,也擺明了不會加我為臉友,讓我失去了最大的誘因。後來,我想做一個非正式的研究,計畫寫一本書,書名正是「沒有臉書的生活」。在此之前,我的確沒有臉書,也沒有用假帳號來瀏覽朋友的狀態。我希望能夠寫出有沒有臉書的生活、閱讀,或是其他學習情況的差異。當時包括我在內沒有臉書的人,無法透過臉書找到自己過去的同學,沒有組成同學會,少了很多聚會,也少了很多八卦。相隔十一年,二○一八年九月我再度破功,註冊了夏韻芬個人帳號以及粉絲專頁。

因為臉書直播需要人力,我的製作人工作負擔變大,我需要學會自己管理粉絲頁,並且練習如何發文。跟很多人相比,我起步晚,累積的粉絲人數也沒有驚人的幾十萬人。開設公關公司的好友認為我的名氣跟粉絲人數不成正比,提出願意以「一個人收費一元」的最低價幫我增加粉絲人數,但是被我婉拒。其實,跟市面上的價格相比,她絕對是賠錢協助我壯大粉絲頁,但我喜歡的粉絲不是機器人、假人,我喜歡跟真的人互動。開設臉書之後,我的生活也出現一些變化,我的小學、大學同學都回來了,還新增了很多粉絲和臉友,他們常常鼓勵我、支持我,我們同悲同喜,生活變得更有滋味、更加多彩。

去年(二○二四)我跌倒摔斷了右手,造成生活上的一些不便,工作打字或是自己吃飯都不太順利。當時,兒子或媳婦常常為了我叫外送餐點,一來是他們忙於工作比較晚回家,二來是擔心我肚子餓。後來,他們說要幫我安裝APP,讓我可以自己點餐,對此我一直推拖,畢竟,我還是喜歡他們滑著手機,然後跟我一一確認餐點的談話。當時,兒子也說過這樣的話:你要是不趕快學,你會餓死喔! 而我在不知不覺中,也逐漸開始擁抱新科技、新時代。

留意AI的「同溫層效應」

在我訪問《AI的它時代,台灣企業大機遇》這本書的共同作者蔡祈岩時,他提到了「同溫層」概念是否會影響投資決策,就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在這本書中作者討論了人工智慧在個性化推薦功能上的潛在風險,以一台具備「個性化食譜推薦」功能的AI冰箱為例。這台冰箱原本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優化使用者的飲食體驗,剛開始的時候會根據使用者的喜好推薦最合適的飲食選項。然而,隨著時間推移,AI的推薦漸漸集中於使用者偏好的食物,最終可能會演變成為「同溫層冰箱」,只推薦使用者經常選擇的食物,而忽略其他營養均衡的選項。

這種AI個性化推薦在短期內看似滿足了使用者的口味需求,但從長期觀點來看可能導致營養失衡,甚至讓使用者錯過探索新食物的樂趣與益處。更極端的情況下,使用者的飲食會日漸單一,產生固定的飲食偏好,對其他食物類型產生排斥,甚至誤以為偏好的食物才是唯一「正確」的飲食方式。當他人建議嘗試新選擇時,使用者可能感到不適,甚至認為這些選擇「不健康或不好吃」。

這樣的情況也引發了AI倫理的議題,提醒我們在這個時代,必須重視並檢視AI的設計和資料處理過程,避免在無意間造成傷害。更重要的是,這種風險需要追溯責任,避免因為AI操作而導致使用者的喜好成為唯一推薦,最終導致營養不均衡,並強調在AI系統的設計上加入道德與責任感的重要性。

在投資理財的領域中,的確可能也出現了「同溫層效應」,尤其在將AI推薦應用於投資行為上這個效應更加明顯。如果AI僅根據使用者過去的投資選擇和風險偏好進行推薦,可能會導致使用者的投資組合過於集中,忽略了多元化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如果使用者偏好科技股,AI可能會根據他的喜好持續推薦類似的科技股,而忽略了其他行業的投資機會。長期下來,這位使用者的資產組合可能會失去平衡,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因而無法應對市場波動和經濟週期帶來的風險。此外,投資理財不僅只是根據過去的偏好或回報率進行選擇,還需要考慮使用者的長期財務目標和市場變化的可能性。假設AI的設計沒有加入這些多樣性參數,使用者可能會在「舒適區」內一直重複相同的投資決策,無法獲得全面的財務成長機會。

要避免這種投資「同溫層」的方法,在於投資人應該在投資時考量資產配置的多元性,AI只是提醒使用者定期重新檢視投資策略。這樣一來,AI可以幫助使用者建立一個更為穩健和平衡的資產組合,確保投資組合在不同的市場情境下仍能夠應對風險,達到長期財富增長的目標。

當孩子急需金援要不要幫忙

我經常在很多場合中詢問現場人士一個問題,「當你的孩子要出國念書,這時如果你有一筆退休金,你會不會把它給孩子?」通常大家都會舉手表示願意資助孩子念書,畢竟這是光宗耀祖的關鍵時刻。

然後接著再問,「如果孩子的投資失利,或是公司經營周轉不靈,而你還有一筆退休金,這時候要不要把錢給孩子?」此時台下的聲音會越來越多,有人詢問這是間什麼公司? 也有人關心孩子投資了什麼商品,更有人擔心這些債務是無底洞,舉手同意要給孩子金錢資助的人比前面願意資助孩子出國念書的人少了很多。

這時候,我會繼續追問,「如果孩子混黑道,發生事件被黑道追殺要拿錢抵命,你手上有一筆退休金,你會不會把錢交給黑道?」這時候,台下就只剩下零星的幾個人願意要拿錢換孩子的命,但是馬上就有很多人表示異議說不能幫啦︙︙這樣孩子學不到教訓,一輩子就都毀了!

其實,只要是退休金充裕的人,遇到以上三個狀況都可以自由決定資助與否或是金額大小。但如果是只有一筆退休金的人士,我建議的答案就是通通不幫,孩子的讀書可以延後,也可以向銀行借款,然而退休生活無法延後,為了確保老後的生活品質以及醫療需求,必須把錢留在自己的身邊。

沒有最好的選擇,但是努力把選擇最對

父母評估是否要提供孩子金錢支柱的時候,我建議優先考慮以下幾個面向。

1.評估自身財務狀況:首先,確保自己的財務基礎穩固,尤其是退休儲蓄、應急資金之類的資金必須注意保留,無論如何都不可動用,以免因為幫助孩子而影響了將來的生活品質。

2.界定幫助的範圍:可以考慮設立一個明確的幫助範圍,無論是在金額、時間,還是具體用途上進行設定,讓孩子理解自己提供資金的目的。例如,只用於教育或創業資金,而非日常消費或是旅遊。

3.鼓勵自立:有些父母會選擇在提供支援的同時,協助孩子學習財務管理,或尋找其他收入來源,以培養他們的經濟獨立能力。我有位朋友是退休的會計主管,當孩子創立的補教公司發生問題的時候,她選擇以財務整理的方式協助團隊建立財務金流概念。據她所說,公司的經營團隊只知道收取現金,就以為公司賺了大錢,因此進行分紅和前往日本旅遊,等到講義印刷廠商前來請款的時候,才發現公司沒有足的現金可以支付。後來她抽出時間,引導創業團隊建立財務報表,協助他們解決問題。在這個案例中,父母只花費了一些時間,但並未掏空自己的荷包,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4.給予而非借貸:在許多情況下,選擇直接提供金援,可能比借貸更簡單,也不會留給彼此的關係帶來更多壓力,孩子不會因還款而倍感壓力,也能保護家庭關係的和諧。我看過一個案例,父母親早年曾經協助孩子度過財務關卡,但常常叨唸「當時不是我的功勞,現在你會這麼好過?」孩子最後受不了這樣的叨念與情緒勒索,於是遠走天涯,幾乎跟家庭失聯。

5.明確溝通:與孩子進行開誠佈公的對話,讓他們了解你的財務能力和限制,並討論彼此對於金錢資助的期待和責任,以避免造成誤解或帶來壓力。有時候,孩子會誤以為父母親的行事不公平或是未盡全力協助,這都是因為沒有進行明確溝通,才造成這樣的結果。

在這三種情況中,最讓人猶豫的或許是第二種。在孩子的公司出現周轉問題時直接給予金錢,或是把錢借給孩子自己成為公司股東,這兩種常見的做法各有利弊,關鍵取決於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家庭的財務結構。

寂寞的議題:如何預防詐騙


從新聞或是社群媒體的報導上,可以看到許多中老年人士遭到詐騙的案例。這些六十歲以上的人明明很有錢,卻捨不得花錢,但遇到詐騙陷阱的時候,又很輕易落入愛情或投資詐騙的圈套,這個現象的背後其實表現了許多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退休後的「情感需求」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嬰兒潮世代成員正面臨著空巢期,子女成家立業後不常陪伴在身邊,長時間的孤獨讓他們更加渴望情感上的寄託,這也使得詐騙分子有機可乘,特別是「愛情詐騙」。

在這些圈套中,首先看到的是感情的填補,詐騙者通常以溫暖、貼心的語言讓長者感到被重視,甚至讓他們「重燃青春的浪漫」。對於長者來說,這種「心理上的陪伴」往往超越了金錢的重要性,於是逐漸落入被操控的境地。第二步就是信任的建立,許多詐騙分子相當善於建立「親近感」,讓長者覺得對方是真心關心他們,這種虛假的關心讓他們願意卸下心理防備,甚至投入金錢。

經濟安全感的錯誤認知

捨不得花錢的長者對金錢往往會有「安全感焦慮」的問題,總擔心自己晚年資產不夠用,這種心情使他們對「保本、穩賺」的投資選項特別敏感。投資詐騙的圈套之中,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就是「穩賺不賠」之類能夠解除焦慮的說詞,詐騙集團抓住長者「想保住資產又想要賺更多」的心理,以保證高利息、穩定回報的話術吸引他們,讓他們失去判斷力。其次是缺乏金融知識,許多六十歲以上的人沒有充分接觸過現代金融產品或投資概念,面對複雜的投資方案,容易相信所謂的「專業人士」或「熟人」推薦,再加上對於社群媒體一知半解、缺乏查證能力,也容易在網路或群組陷入愛情或投資的陷阱。

對新事物的好奇和不熟悉

隨著科技發展,網路上的投資社團和社交平台成為新型詐騙的溫床。很多六十歲以上的人渴望跟上時代,卻缺乏足夠的數位素養,容易被「網路愛情詐騙」或「虛擬貨幣投資詐騙」所迷惑。詐騙分子透過社交軟體(如LINE、Facebook)向長者發送訊息,讓他們一步步掉進設下的陷阱。在往來的過程中,運用專業術語或假造文件,讓長者覺得這是真實的投資機會。

時至今日,詐騙集團已經發展精細的分工,深諳部分長者覺得自己年輕時忙於工作、犧牲了自我,所以人到晚年,有一種「彌補人生遺憾」的心理。這時候,愛情詐騙或虛假的投資機會,提供了滿足情感或財務成就的「短暫快樂」。愛情詐騙中的溫暖讓他們覺得「終於遇到懂我的人」,而投資詐騙則是讓他們覺得「終於有機會讓我的錢變得更多」。這種「補償心理」往往蒙蔽了理性的判斷,使他們更容易被操控,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學會分辨真實的投資和騙局,拒絕高回報誘惑,不給詐騙分子任何可乘之機。

正值國內積極打詐防騙的時候,民眾只要珍惜當下、聰明花錢,拒絕美女帥哥的可疑邀約,投資前不忘停看聽,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滿幸福和尊嚴,就能夠成為詐騙集團的絕緣體。畢竟,努力一輩子存下的錢,就是為了讓自己在晚年時光過得更好,而不是留給詐騙集團。

樂享AA的銀髮生活

世界衛生組織在二○○二年提出了「活躍老化(Active Aging)」的概念,主張從健康、參與以及安全三大面向,提昇高齡者之生活品質。這項宣導的目的是要提醒我們:健康可以從一點一滴累積,生活的精彩也可以慢慢打造。即使到了需要看病吃藥的年紀,我們的生活也不能停下來,因為人生的後半場,依然可以光榮而精彩。

到了一定的年紀以後,身體開始需要一點醫療、藥物幫助,這是很正常的事。吃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停下腳步,拒絕出門,我知道有許多長輩因為看病吃藥,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再那麼「強壯」,因而開始抗拒出門。服用正規藥物並不是「認輸」,而是在照顧自己、讓身體變好,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變成「病人」,而是為了維護健康,為更精彩的生活做準備。

AA計劃所倡導的概念,就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健康的。每天從小小的運動開始,早上出門散步十分鐘、在家做伸展操、練習簡單的太極。經過一段時間慢慢累積,就會發現身體開始一天天變好。老後的日常生活中,更需要注意吃藥的規律,再加上健康的飲食習慣─多蔬果、少油鹽,就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身體慢慢恢復活力。

除此之外,接受逐漸老去的現況,為自己安排更恰當的環境與習慣,打造從容的老後生活。視個人需求裝設扶手、防滑墊,一步步改善居家設計和擺設,為自己建立更加安全的居家環境。養成定期檢查、看病的習慣,慢慢累積健康資本,讓自己安心也讓子女放心。逐步規劃經濟事宜,合理安排自己的財務,將錢花在自己身上,讓晚年生活更多一份保障。

別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快、不夠好,因為「AA計劃」的精神就在於慢慢累積,每天多走一步,就是進步。學會一樣新東西,就是成就。每天笑一次、出門一次,就是在打造更健康、更精彩的人生。而真正重要的是每天依然在努力、依然在前行。照顧好自己的健康,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力量。積極參與生活,一步一步把生活過得充實而快樂。堅持每一天的小努力,讓「活躍老化」成為我們送給自己的禮物… 閱讀完整內容
夏韻芬樂享人生提案:迎向AI時代的全齡理財建議

本文摘錄自‎

夏韻芬樂享人生提案:迎向AI時代的全齡理財建議

夏韻芬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