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哲明(本文共:1084字) 
▲AI作文批改系統「巫筆」引發話題。
香港教育圈內掀起一股漣漪的「巫筆」,其實不是哪位補教天王,也不是地下文青,而是一款AI作文批改系統。沒錯!AI是真的在「看」作文,還幫你挑錯字,同時點出語意不通之處,AI已經開始改變教育實務現場。 你能想像,「巫筆」可以一次掃描全班學生作文,能讓老師不用每篇都改,可以直接出報告給學生。它不會打哈欠,不會被週末的進度會議搞到心浮氣躁,也不會對你「字體很美」心生憐憫。它冷靜、無情、效率極高,一次又一次按下「批改」鍵,彷彿作文界的AI判官。 作文不是應該講求「靈魂」與「溫度」嗎?一篇字字句句的心聲血淚,竟也能被AI輕言分析?AI讀得懂「我的媽媽像月亮一樣溫柔」嗎?還是只會回你:「比喻不具邏輯,麻煩改寫?」就讓我們誠實看待,AI並非萬能神仙。它雖然能分析詞彙貧乏、語法錯誤,甚至還能統計學生常用的「萬用佳句」,例如「這次經歷讓我學會了很多」,但面對那種「暗戀班花的痛苦」、「我家狗死掉的悲傷」,它終究缺乏一點人味。 但這正是AI的亮點之處,笨得可預測、精準到能令人安心。比起人類老師的情緒不穩,可能因為「心情影響分數」,AI的評分標準可說鐵面無私。對於學生來說,想用一篇ChatGPT文章套用?「巫筆」早就識破你的套路。據說它連語言風格轉變都能感知,當你從第一段寫到第三段,風格從瓊瑤情愛變成維基百科,它都知道你在唬爛。
學生如果為了得到高分而去迎合AI格式與口味又當如何?會不會產出一整代寫作風格的高度一致?如果全班作文開頭都變成「這次經歷讓我體悟到⋯⋯」,那麼作文教育是否就此從創造走向標準答案?老師們又得回到引導層面,教育學生如何思辨,而不是為錯別字傷腦筋。AI處理的是「例行工作」,老師仍須回歸「教育本質」。否則,「巫筆」將讓我們淪為AI馴化者。 事實上,「巫筆」的開發者們並不想把老師變成附庸,他們強調「AI的功能是輔助,不是替代。」老師的角色,從批改機器,升級為引導者。如同GPS能夠找路,但不會告訴我們想去哪;AI能幫老師批改文章,但不會讓孩子愛上寫作。唯有老師能讓寫作從「正確答案」走向「有趣思辨」。然而,這也是教育界真正該思考的問題。當AI成為作文的裁判,誰來維護體例的多樣? 「巫筆」稱號肩負玄學與詼諧,仿佛暗示寫作就是一種施法,能讓語言召喚想像,讀者可以進入另一人的腦袋。這場語言魔法,即使有了AI,也不應失去人味。當AI走入教育,不是災難,而是一場挑戰,我們能不能用它釋放老師的手,也點燃學生的心?寫作這門藝術,從來不是填空遊戲,而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敘事練習。AI能教你修辭,但教不會你經歷。 巫筆,它不是妖怪,只是一面鏡子。讓你照見自己,然後,繼續寫下去。
參考資料: 1.「巫筆」AI批改作文提供即時回饋教師:助提升學習效率逾3萬學生受惠https://www.stheadline.com/edu-news/3466314 2.巫筆AI批改破10萬篇作文攜手大專院校革新語文教育https://reurl.cc/oYDLoj 3.稱批作文AI大省時間教師:文學味仍難辨https://news.mingpao.com/pns/%E6%95%99%E8%82%B2/article/20250620/s00011/1750356564392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巫筆」也瘋狂 當 AI 開始批改作文
動腦雜誌
2025/8月 第59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