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種菜吃 工程師的樂活魚菜錄

家居植日生

一起種菜吃 工程師的樂活魚菜錄


文字 洪雅音╱攝影 吳尚鴻╱照片提供 紀成璞


有臺灣矽谷之稱的新竹科學園區,放眼望去,總見不斷擴建的廠房,越蓋越密集、越頂天的高樓大廈,伴隨上下班時間永遠塞到動彈不得的車潮,生活只見高壓緊繃。這樣的日常環境裡,竟然有位竹科工程師,以系統化思考的專業,在水泥叢林中親手打造出綠意夢土──紀成璞以自學自製的方式, 執行居家也能施作的「魚菜共生」環境,二〇一九年創立「竹科工程師的魚菜共生」臉書專頁,記錄、分享在家種菜的故事與心得。甚至「變本加厲」,找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整一塊小地,經營「竹科小農Return true」農場,兼任起城市農夫。

在城市長大、來自公務員家庭的紀成璞,雖然沒有任何農業背景,但自幼父母就常帶他爬山、接觸大自然,退休後兩老打造了自己的開心農場,找空地種菜,回家後經常到菜園幫忙的紀成璞,因此對種植有了基本認知。

初來乍到竹科的紀成璞,住在沒有頂樓加蓋的租屋處,經過整日的曝晒,傍晚下班回家時,屋內還悶蒸著白天的熱氣。想改善頂晒問題,又考量租屋處不宜做裝潢變更或投資遮陽設備,他想到「綠屋頂」的簡易調整版:使用可移動的盆器在頂樓種植物,不用擔心防水層之類的問題,低成本、方便取材、離開時也可以撤掉恢復原狀,很快便取得了房東同意。


▲(左)不用出門也可以在家採水耕草莓。(右)透過虹吸鐘製造潮汐現象,讓種菜盆的水位有高低變化,低水位時讓植物的根呼吸,高水位時讓植物吸收養分和水分。

用植栽實現蔬菜自由

「原本直覺想種些花花草草,用植物葉片遮陽吸熱,又可以美化景觀,但考量到澆灌和養護不易,就想說養魚、利用水體可以吸熱的原理,也是種解法,只是雖然不用天天澆灑,魚池仍需要定期清洗換水,就在思考到底要用哪種方式時,接觸到魚菜共生的概念,剛好種菜我也不陌生,就這麼研究起來了。」

憑著工程師的務實與解決問題的精神,從幾個保麗龍箱開始,藉網路自學與社群討論,在頂樓開啟了竹科工程師的魚菜共生之路。吸收著日間烈陽的能量,這方綠意逐漸成了生意盎然的遊樂場,一次解決植栽澆灌和清理魚池的困擾,還實現了纖維質與蛋白質自由!

自然世界裡,總有些奇妙的合作系統,魚菜共生正是植物、動物、微生物間的有機互動。魚的排泄物會影響水質,而這些富含氮廢物的水,正好提供蔬菜生長所需的養分,被植物根系吸收與淨化雜質後的水再流回魚池,就像廿四小時不間斷的濾水循環,守護著水生環境;這種不用額外添加化學肥料的種菜方法,自然也不會產生農作廢水。


▲園藝用溝槽,透過巧思以防水帆布打造成魚池,並設置可連接Wi-Fi 的自動餵魚裝置。

不用一畝田,也能過豐年

魚菜共生規模可大可小,即使只有一坪大的陽臺空間,也可以當個自給自足的城市小農。

紀成璞的太太陳柏儒回憶起初識,「一開始只覺得他就是普通的竹科工程師,有一天聊到養寵物的話題,聽他養淡水小龍蝦、吳郭魚、金目鯛,才發現這個人很特別。」原來工程師脫單的關鍵,也和魚菜共生有關。

紀成璞分享在原租屋處頂樓設置魚菜共生時,因為有足夠空間與日照,可以盡情嘗試各種作物與設備,甚至有餘裕架瓜棚、搭網室;現在置產成家後,則必須考量整體視覺和空間,挑戰在不到兩坪的工作陽臺,打造出與太太精心裝潢的居家美感協調之魚菜共生系統。

由於陽臺預留了入地式的花槽,紀成璞靈機一動,用防水帆布將這處原本用來填土種園藝的溝槽打造成魚池,再沿著陽臺欄杆設置附有虹吸的管根架,靠近室內、缺乏光照之處,則用之前淘汰的水耕管,種植耐陰的植物,打造出「植生牆」的整體視覺,讓養魚種菜不只是種生活方式,也能成為優雅的居家風景。

以工程師的角度來看,魚菜共生就是個完美的自動化系統,不但省心、省力,還非常省水─不用另外澆灌蔬菜、也不需要幫魚池清理換水,只需要定期清潔水管苔垢。

本著動手實作的精神,這套系統一切都是從方便取得、成本不高的材料開始組裝,「說起來,一開始最高的成本就是人力了吧!因為要花時間研究,再搭配環境做調整。條件最好的環境,就是日照、光線充足的地方,但如果沒有這樣的環境條件,也可以透過照植物燈的方式補充。」讓紀成璞越研究越投入、越做越有心得的動力,來自於自然界直接明瞭的回饋。

魚菜共生系統中最關鍵的水,也還真的「水很深」!開始建構系統時,「養水」是最重要的打底過程。雖然不需名泉取水,自來水就可以作為水源,但仍需花幾天的時間靜置消散水中氯氣、培養硝化菌。「養水必須耐心觀察,因為微生物的世界不容易用肉眼望見。」為了維持水中的菌種平衡,他還開始研究EM菌(有效微生物群),從循環系統的宏觀到生態變化的微觀,永遠有讓他好奇探索的挑戰題。

聽他談起不斷嘗試與改善魚菜共生系統的故事,就像講述著工程師對程式除錯的Debug 日常,差別在一個是生活,一個是工作。而生態系統帶來的滋養,讓紀成璞成了很不一樣的工程師。

竹科辦公室有個特殊的生態,為了緩解長久使用螢幕的眼部疲勞,工程師們很喜歡在辦公空間種綠色植栽,甚至有人會養水草缸,畢竟待在公司的時間很長,照顧植栽也成了一種紓壓療癒的方式,而力行「食」用主義精神的紀成璞,則在辦公室種起了水耕草莓、高麗菜,幫同事們的晚餐加菜。

接觸魚菜共生逾六年,過程中他們也發現這個系統並非萬能,「不同的植物需要的微量元素各有差異,魚菜共生系統無法提供所有的營養,有些蔬菜土耕種植效率更好。」


▲(左)竹科小農下班後,在租來的耕地上進行育苗工作。(右)租地送雞舍,主人與被當寵物養著的快樂雞們。

斜槓農夫的科技進化

為了研究不同耕種法間的差異,紀成璞現在同時進行土耕、水耕、魚菜共生,為此,他在住家附近租了一處小農地,地主還附贈了一個雞舍,請他接手裡頭的十隻蛋雞,每天約有七至八顆的雞蛋產量。

透過自動化程式和改良耕種法的組合技,紀成璞期待能夠發展出可持續營運的商業模式,也許是簡單的良心商店,在農地旁架設自行投幣選菜的小菜攤,或是適合竹科家庭、乾淨自動化的牧場體驗;又或許從科技人的角度,客製設計科技宅魚菜共生系統。

竹科工程師的魚菜共生之路,不只是城市小農的一方綠意,還有與現代科技結合的觀察與思考,在人與科技、自然界中,透過宏觀與微觀的角度, 找到生命與生態間平衡的和諧點。

初級魚菜共生‧ 實作注意
工具:視空間尺寸準備普力桶或保麗龍箱,搭配水管與入門款過濾系統。
植物:可從市場常見的葉菜類開始,如空心菜、地瓜葉,或是秋葵、辣椒。
魚種:環境適應性高魚類,如吳郭魚。
環境:最好日照光線充足,或以植物燈補充照明。
閱讀完整內容
鄉間小路2025/4月號

本文摘錄自‎

家居值日生 一起種菜吃 工程師的樂活魚菜錄

鄉間小路

2025/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