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的錢,藏著你想成為的樣子嗎?

從心理學看金錢與自我認同


金錢多寡難以定義一個人,但它往往最能暴露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唯有認清這點,才可能走向真正的自由與富足。

撰文/賴聿軒


圖片/Pexels

金錢真能定義我們嗎?

小宜生長於經濟狀況極不穩定的家庭。當其他小朋友能輕鬆買玩具、吃零食時,他卻經常需要忍耐、將就,甚至得為了家計而放棄某些需求。因此當他開始半工半讀,對金錢的掌控感帶給他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與滿足。正式工作後,他比大部分人提早達到百萬年薪的目標,卻也發現自己對金錢的掌控,並不如想像中自由。他無法抗拒購物與高級餐廳的誘惑,甚至開始透支收入,讓自己陷入財務困境。

明明已經擁有許多,但為什麼還是不夠?為什麼無法控制衝動消費?金錢真的能帶來自我價值嗎?這些疑問,時常困擾著小宜卻又令他無所適從。

金錢如何形塑我們的自我認同?

1.社會比較與金錢認同

小宜透過金錢來證明自身價值的現象,可以根據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來解釋—人們會不斷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確立自我評價。對小宜來說,他的成長經驗讓他始終帶著「資源不足」的焦慮,因此當他終於擁有高收入時,消費不只是滿足物質需求,而是一種心理補償。這樣的消費行為不僅是單純的物質享受,更是一種象徵性的勝利:代表他「已經不再是那個什麼都沒有的小孩」。

社群媒體的影響也放大了這種比較心理。當他看到朋友圈或網紅分享奢華的生活時,便會產生「如果我也擁有這些,我就能與他們並駕齊驅」的想法。因此,他的消費行為不只是單純地購買,更是一種身分認同的表達:透過高價消費,試圖向自己和他人證明:「我已經成功了」、「我不再貧窮」、「我值得擁有更好的東西」。然而,這種認同感乃建立於外在比較上,因此當消費的快樂消退、當他發現別人擁有更奢華的物品時,他又會陷入新的不滿足,形成無止境的消費循環。

從心理層面來看,這類財務行為可能與內在的「自我價值感」緊密相關。若一個人的價值感完全依附於金錢與物質,便容易陷入「必須不斷消費,才能證明自己值得」的心理模式。這樣的認同方式雖然能帶來短暫的滿足感,卻也可能使他無法真正建立穩定的自我價值,進而導致焦慮與財務壓力的惡性循環。

2. 童年經驗與金錢信念

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童年經驗對於個體的行為模式具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匱乏」與「滿足」的議題上。

小宜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成長,這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問題,更是深層的心理經驗。他從小內化了許多與金錢有關的信念,例如「金錢代表安全」、「沒錢就沒有選擇」,這些內在信條逐漸形塑出他獨特的金錢信念體系。

精神分析認為,童年時期未能被滿足的需求,往往會被壓抑到潛意識中,並在成年後以不同的形式浮現,而「補償性消費」正是其中一種表現。

小宜的消費行為,表面上看起來是對奢侈品的喜愛,但實際上,它承載了更深層的心理意義。每當他購買昂貴的商品時,便啟動自我安撫的機制,試圖填補內心那個曾無法擁有、總羨慕別人、有缺憾的小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補償性滿足」,透過物質來修補過去的遺憾,試圖告訴自己:「現在的我已經擁有了,已經值得了。」

若從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來看,小宜可能在成長過程中,無法穩定地建立對金錢的安全感。他的家庭可能經常面臨經濟壓力,父母也許對金錢充滿焦慮,甚至可能對他說過「我們沒錢買這個」、「這太貴了,我們買不起」等話語。這些經驗讓小宜的內在世界形成了一種「金錢是稀缺的,擁有金錢才能感到安全」的信念。因此,當他長大後,擁有消費能力時,他會透過購買昂貴商品來確認自己已經脫離過去的匱乏狀態,並試圖建立一種「擁有即安全」的心理機制。

但這樣的補償機制帶來的滿足感通常是短暫的,因為真正未被滿足的,並非物質上的需求,而是內在情感層面的安全感與自我價值感。當小宜的購物行為無法真正帶來長久的安全感時,他可能會不斷尋求新的消費來填補內心的空缺,最終陷入過度消費的循環,這與他的財務困境息息相關。

3. 金錢與身分認同

這種現象可從「符號自我完成理論」(Symbolic Self-Completion Theory)來解釋:當個體覺得自己在某個重要的自我概念上尚未達到理想狀態時,會透過外在象徵(如物質財富、品牌消費、社會地位)來補償內在的不完整感。對小宜而言,金錢不只是資源,而是一種自我確認的工具。由於童年經歷讓他深植「貧窮=不足」、「富有=成功」的信念,他透過高端消費來構築「成功者」的形象,以填補內心對自我價值的不確定感。

然而,符號自我完成的問題在於,它是一種依賴外部條件的自我認同模式,因此極為脆弱。當小宜經濟狀況良好時,他能透過購物獲得滿足,感覺自己「夠好」;但當財務壓力升高、無法持續消費時,他的自尊可能會受到動搖,甚至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這使他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為了維持「成功的自己」,不斷透過消費來強化形象,卻同時加深了他的焦慮與不安。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宜的消費行為不僅是財務管理的問題,更涉及身份認同與心理防禦機制。他試圖透過擁有昂貴物品來對抗內心的匱乏感,然而這種方式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為真正的自我認同應該來自內在的價值,而非依賴外在的符號來完成。

身為心理師,如何引導小宜的金錢焦慮與自我價值的探索

1. 協助小宜辨識金錢焦慮與財務壓力

透過引導性提問,幫助小宜覺察對金錢的內在衝突,並釐清他的金錢信念,例如:「當你無法消費時,內心會產生什麼感受?」或「如果沒有這些昂貴的物品,你仍覺得自己成功嗎?」

這些提問不只是針對消費習慣,更協助他辨識深藏心中的金錢信念,那些從小內化而來、卻從未真正檢視過的價值觀。

同時可以協助他探索金錢焦慮的成因,例如是否害怕重蹈童年的經濟困境,或擔心自己在社會比較中顯得不如人。當小宜開始理解自己財務焦慮的根源時,他便能更有意識地選擇如何回應這些情緒,而不僅依賴消費來舒緩壓力。

2. 協助小宜辨識消費行為與心理補償機制

小宜的消費模式反映出一種「心理補償機制」,他透過購物來填補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需求。可以透過討論他的購物動機,引導他區分「真正的需求」與「情緒性消費」。例如請他記錄每次購物時的情緒狀態,並反思:「這筆消費帶給我什麼感覺?是快樂?是安全感?還是擔心別人如何看待我?」透過這樣的練習,他能更清楚地覺察自己的購物習慣,進而找到更健康的方式來應對內在的不安。

此外,也可以幫助他發展替代性的安全感來源,例如透過人際關係、成就感或其他非物質的方式來建立自我價值。當小宜開始發現金錢以外的價值時,他對於財富的依賴也會逐漸減少,進而改善他的財務壓力與心理負擔。最終逐步拆解自己對金錢的迷思,並建立更穩定的自我認同,擺脫過度依賴消費來確立價值的模式。


圖片/Pexels

金錢是鏡子,映照出我們是誰

小宜的故事告訴我們,金錢不只是交易的工具,它反映了我們的童年經驗、社會比較、情緒需求與自我價值觀。但金錢不應該成為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標準,而是讓金錢成為支持我們生活的工具之一。

透過不斷地自我覺察與調整金錢信念,我們可以培養更健康的財務行為,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認同。與其讓金錢定義我們,不如學會駕馭金錢,讓它成為實現內在價值的助力,而非束縛。

金錢信念並非一成不變,可以透過理解與練習被重新建構。當我們開始相信「價值源於自己,而非來自於擁有多少」,也就能夠慢慢找回真正的穩定與自由。

有一天,你會發現,真正的富足,不在購物車裡,而在你不需要透過它來證明自己的那一刻。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5/9月 第573期

本文摘錄自‎

你花的錢,藏著你想成為的樣子嗎?

張老師月刊

2025/9月 第5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