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癌症近10幾年來一直為我國民眾10大死因的榜首,其中口腔癌為名列台灣發生率第6名的癌症,男性比例高出女性25倍,以有嚼食檳榔、老菸槍、喝酒者為高風險群;但比較少被提起的非典型口腔癌,卻是一群無菸、無檳、無酒的族群,每年約有上百人罹患,而且發現時多半是晚期。 癌症希望基金會、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高雄市牙醫師公會等醫界團體、立法委員王正旭及陳菁徽,共同呼籲國人:別忽略非典型口腔癌對健康的威脅。 非典型口腔癌男女比則趨近1:1 長庚醫院基隆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立法委員王正旭指出,根據衛福部口腔健康司統計資料顯示,每年有大約8200多位新發口腔癌個案,其中有15.46%的病友為沒有抽菸、沒有喝酒,也不嚼檳榔的非典型口腔癌。 罹患非典型口腔癌的比例從99~106年間的12.46%攀升到107~110年期間的15.46%,比例持續成長。相較於長期使用菸、酒、檳榔而引起的典型口腔癌病人以男性為主(男女比25:1),非典型口腔癌男女比則趨近1:1,也就是說,以往對口腔癌較不關注的女性,也暴露在風險之中。 從口腔癌第四期的相對存活率來看,無菸酒檳的非典型口腔癌為41.05%,甚至低於高菸、高檳、高酒的典型口腔癌的45.72%,因此,早期發現非典型口腔癌並積極治療,絕對不可輕忽。然而目前政府的口腔癌宣導政策,多強調使用菸、酒、檳榔者應定期篩檢,在此特別提醒,具有非典型口腔癌風險的民眾,一定要謹慎留意口腔內的任何變化,才能防微杜漸,以期早期發現並治療。

非典型口腔癌女性占比近5成 羅盛典指出,根據2007~2019年長庚體系口腔癌個案中近12,000位癌友的資料分析發現,類似上述兩位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占比約1成,幾乎都是無菸、酒、檳榔任一習慣者;更值得關注的是典型口腔癌患者是以男性為主要族群,但非典型口腔癌的女性佔比卻高達45%,因此,更提醒女性族群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口腔狀況。 另外,研究顯示,若原先有長期使用菸、酒、檳榔的民眾,罹患口腔癌的風險較沒有使用者高出123倍,而且每天10顆檳榔且長達10年以上的人,即使戒掉檳榔之後,罹患口腔癌的高風險仍會持續10年以上,因此,更需要定期進行檢查。 羅盛典分享一位曾有抽菸、嚼食檳榔習慣的張先生,發現口腔有白斑狀變異後就戒除香菸及檳榔,但在近20年後仍不幸罹患口腔頰部癌,還好因為較早有警覺,目前病情穩定控制中。 預防非典型口腔癌 4不疑遲 羅盛典進一步說明,民眾應該多注意口腔健康,即使平日並無菸、酒或吃檳榔檳等習慣,也不屬於典型口腔癌高風險族群,但若是長期暴露在4大風險情境下,或口腔出現長期紅白斑、反覆潰瘍或不明原因無痛腫塊等狀況,仍應儘速至牙科檢查。 4大風險情境包含口腔衛生不良、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反覆口腔潰瘍(例如因假牙刺激或刮破口腔黏膜)以及經常食用過燙食物等,皆應定期進行口腔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圖一)過去提到人類乳突病毒(HPV),多半只會聯想到子宮頸癌,但實際上也可能會引起頭頸癌、口腔癌和肛門癌等疾病。至於施打HPV疫苗能否預防口腔癌? 羅盛典表示,目前台灣國中女生公費施打的是二價的HPV疫苗,主要是預防HPV第16、18(高風險致癌)型病毒,與引發口腔癌的病毒不同。而目前國內可供施打的HPV疫苗有3種,2、4及9價,保護力也有所區別,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HPV疫苗來施打,才得以發揮保護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