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機率是我的焦慮機率
降雨機率如人生中的變數,時晴時雨,我們習慣尋求確定性,害怕未知,卻往往在變動中焦慮不安,當「不確定性」逼近,該如何與它共處? 撰文/謝蕙如 圖片/ Freepik 你是否曾經因為出門前下雨,而打壞了原先的計劃與心情?梅雨季的陰晴不定、突如其來的大雨,讓我們煩躁、不安。 當梅雨季即將來臨,天氣預報成了許多人的每日關注焦點,陰雨綿綿的季節,使人忍不住掛在心頭上,似乎難以不在意? 「今天會下雨嗎?」「降雨機率是多少?」這些問題看似稀鬆平常,卻也映照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於「不確定性」的焦慮。當天氣變幻莫測,陽光與陰雨交替,彷彿一切都無法掌握,這種不確定性既熟悉又陌生,幾次下來,是否發現那樣的不確定性,容易勾起我們內在的擔憂,甚至影響我們的思考、情緒與行動。更進一步我們或許會發現,當降雨機率升高時,我們的焦慮感也同步攀升。這並非偶然,而是人類天性對「變動」的敏感反應。
不確定性何以引發了我們的焦慮? 從過往的接案經驗裡發現,人們對「未知」有天然的恐懼,而對「可預測性」則有天然的偏好,身而為人,我們的內在總是需要一份安全感。當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時,大腦會自然而然地分析情境、尋找規律,為的就是能降低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因為這有助於我們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策。然而,當事情不如預期,甚至變動的頻率或程度超出我們可承受的範圍時,焦慮就此浮現。 梅雨季節期間的「降雨機率」,可以說是不確定性的代名詞。即便前一天某某氣象權威充滿自信地預測了明日的降雨機率,然而,你我真實的經驗上是、實際上是—任何的降雨機率都不代表絕對的下或不下雨,又甚至是,與預測機率完全相反的結果,你或許也不意外;因此,所謂的「降雨機率」,它暗示了一種「可能性」,讓我們進入一種「未確定」的狀態。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的大腦會不自覺地放大「最壞的可能」,開始擔心突如其來的暴雨會影響行程,或者擔憂無法控制的變動導致計畫被打亂。這樣的狀態下,帶來「失控感」、「未知感」,這種種的心境,就好比我們在生活中面對重大變遷、考試、工作變動、健康問題時的焦慮那樣,如出一轍。
變動的不安與焦慮如何影響我們? 現今生活中,人們頻繁留意、討論的「焦慮」,讓人心生畏懼,隨著心理健康意識抬頭,對自我感覺的敏銳度開始變高,對於許多看不清摸不著的身心症狀,「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浮出檯面的次數也跟著變高;然而,焦慮究竟是如何地影響一個人? 你是否曾經有過以下感受:
1.思緒的混亂:未知的、不可控的思緒佔滿我們的腦海,混亂的感受,可能讓你一時之間難以安定下自己的心思,因此你暫時無法思考。
2.情緒波動加劇:不確定性讓人感到不安,這種焦慮可能轉化為煩躁、憂慮,甚至影響整天的心情。
3.行為上的猶豫與迴避:當我們無法掌握某件事時,可能會傾向於避免面對,例如乾脆取消行程、不做決定,起心動念是希望避開任何風險,但有時卻可能導致錯失某些機會。
4.過度控制的慾望:有些人可能會試圖透過細緻規劃或過度查詢資訊,來嘗試提高掌握度,降低焦慮,卻往往陷入無止盡的擔憂,反而增加心理負擔。 曾經有一次,我帶著四歲半的孩子去診所看醫生,診所內日常地播放著當日的新聞台,我並未特別留意電視畫面,便與孩子一同待在播放電視的空間,接著孩子提問:「媽媽,為什麼那些人要躲在那裡啊?」我抬頭一看,電視報導著當時正在發生的以巴戰爭,一群災民躲在難民防空洞那兒,蜷曲地待著;當下不疑有他地向孩子說明新聞報導內容的脈絡,講解了「戰爭」,便結束了話題。 但接下來,孩子卻接連幾天在半夜哭醒並且尋求我的擁抱安慰;連續的天數一多,便讓我開始思考孩子這樣行為的原因脈絡,同時也在孩子生活圈當中去探問是否有其他狀況可能導致他這般的夜半不安行為;然而尋求未果,抽絲剝繭後我想到了那次在診所,孩子看到災民畫面而提問的情境,因此我順著這個情境經驗,試著去與孩子對話、探問,最後得出,孩子內在對於「戰爭的可能發生」以及「家中房屋可能會倒塌」的擔憂。 對於「不確定性」的焦慮,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負面情緒感受,展現在他最深層、最無拘束的睡眠時刻,從孩子的經驗當中,讓我也看見,身為四歲孩子的他,能夠自動化的起身尋求安慰,而身為照顧者的我們,能夠看見並且回應他,進而幫助他去降低內心的恐懼、焦慮、不安;反觀已經是成人的我們,經歷了相當的社會化,當我們面臨到難以言喻、或是未能覺察到的焦慮不適時,似乎難以如同四歲孩童般,自然的展現軟弱,尋求安慰,甚至反而是需要將不舒服的情緒感受深藏起來,又或是忽略它,才能維持日常生活持續運作,長久下來,無非是一種內耗。
我們如何應對變動帶來的不安與焦慮? 首先我們需要能夠覺察自己正存在著焦慮,關注自己日常生活感受的變化,身心的狀態,適當地清楚自己的「常」與「不常」,為著是要在—當我們的身心有所需求時,能夠啟動自己的因應策略;而當你對自己有一定的熟悉度之後,可以嘗試以下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因應心中的不安與焦慮。
1.接受不確定性,與焦慮共存 面對焦慮的第一步,我們需要承認,生活中充滿了變動,無法完全消除不確定性。就像梅雨季的降雨機率,我們無法保證一定不會淋濕,但我們可以選擇隨身攜帶雨具,做好準備,而不是被焦慮壟罩。
2.調整思維模式,降低焦慮的影響 當面對「變動」時,可以試著將焦點從「無法控制的事情」轉移到「自己能做的事」。例如,與其擔心是否會下雨,不如準備好應對方案,例如選擇適合的交通工具、穿著防水衣物,讓自己即便遇到突發狀況,也不至於手足無措。
3.建立心理彈性,學習適應變化 心理彈性,是指我們能夠適應變動,並在面對壓力時調整自己的行動。當我們能夠接受改變、適應環境,焦慮感自然會減輕。梅雨季的不確定性或許能成為練習的機會,讓我們在應對小變動時培養更大的適應能力。
4.培養當下專注的能力 焦慮往往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想像。因此,練習「活在當下」,能幫助我們減少過度預測未來的不安。例如,透過深呼吸、正念練習,專注於當下的行動,而不是過度擔憂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前陣子聽著學習正念的友人分享,職棒捕手林家正就是用這樣「專注當下」的方式,引導著他的投手隊友,印象中他有一段話是:「如果你會緊張的話,你就是上場後,聞一下聞到了什麼,聽一下你聽到什麼、看見什麼,然後你現在摸到什麼東西,如果你這些都做了,代表你現在就在這個當下了,然後你就去享受你的比賽就好。」這段分享,是我認為「專注當下」一個很棒的例子。
5.創造穩定感,降低焦慮源 雖然環境充滿變動,但我們可以透過建立某些「可控制的習慣」來增加內在的穩定感。例如,每天固定時間運動、書寫日記、保持社交互動,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在變動的環境中找到安全感。
6.心靈上的寄託 我是一個基督徒,「交託1」是我或是許多基督徒,經常需要學習的人生功課;許多時候,內在的各種情緒往往來自自我意識當中的各種糾結執著,彷彿枷鎖綑綁,也因此焦慮纏身;若你或你的人生經驗裡,有信仰的存在,或精神的寄託,轉身將你的勞苦愁煩交託給祂,祂必然能夠當你找回心靈的平靜。 梅雨季的降雨機率提醒我們,變動是生活的一部分,焦慮也可能隨之而來。然而,與其試圖消除所有的不確定性,不如學會與之共處,並找到適應的方法。當我們能夠接受變化、培養心理韌性,面對人生中的大小變遷時,也能更加從容應對。或許,下次當我們看到氣象預報上的「降雨機率」,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心理練習的機會,而不是焦慮的源頭。
1.編按:指的是基督徒將自己的困難、計畫與憂慮完全交給上帝,相信祂的安排是最好的。這並非消極放任,而是帶著信心行動,同時仰望神的帶領與供應,讓內心得享平安。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從梅雨季看見人們對於變動的不安與應對
張老師月刊
2025/5月 第56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