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按摩迷思,不是愈痛愈好?

頸部、脊椎處、後背下方只能輕柔按壓

身體痠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不少人尋求按摩來解套。專家提醒,各部位適用的按摩手法不盡相同,絕對不是愈痛愈好。

按摩雖然人人都可以按,但小孩、孕婦、高齡者仍要小心。

肩膀好痠,來去按摩一下!」按摩幾乎成為現代人的全民運動,高檔指壓更被視為紓壓的妙招。按摩真的那麼有效?但怎麼也有人按完疼痛加劇,甚至有新聞報導指出,按摩後引發中風導致喪命?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醫師韓德生說,坊間按摩不是醫療行為,因此無法說明「療效」;復健科物理治療所做的按摩,適用範圍明確,例如臉部顏面神經麻痺按摩、淋巴按摩或是肌筋膜疼痛按摩,是用來舒緩顏面神經肌肉萎縮、消腫或是放鬆肌筋膜,兩者不同。

在醫院,有限的健保給付下,物理治療師很怕復健科醫師開按摩的處方,因為費時耗力,因此復健式按摩在各醫院較為有限。

舒緩與治療式 功效不同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得更直白,直接把按摩分為「舒緩式」與「治療式」,醫護人員在病人身上東捏西揉,病人說「好舒服」是舒緩式按摩,也就是民眾所稱的按摩,手法有很多,舉凡捏、揉、捶、拍、按都是,主要目的在協助放鬆,不論是自己按或是別人按,都會覺得舒暢。

另一種是治療式按摩,簡文仁說,這種時間與範圍都不大,三、五分鐘集中搓揉,協助淋巴消腫、減緩顏面神經緊繃程度、放鬆激痛點等。

中西醫兩方面都有按摩, 簡文仁說, 外人看起來很像,但雙方理論基礎不同, 中醫是走經絡、氣血,所以會說氣血不通,疏通後就會舒服;西醫則是透過生理學、解剖學找出問題點按摩治療。

雖說人人可以按摩,但這句話只適用在力道不大、一般部位的舒服性按摩。按摩,真的不可以任意亂按,還是要注意以下的原則。

首先要釐清的迷思是,按摩手法不是愈痛愈好。許多人誤以為按到會哇哇叫,就是好的按摩。簡文仁澄清,「 這絕對是錯的。」按摩力道如果太強,有時候反而會受傷,例如頸部有頸動脈,按太用力,嚴重會弄破血管;背部脊椎處,若用力拍、捶或打,易導致骨質疏鬆患者骨頭裂傷;後背下方也不適合用力拍打,以免傷到腎臟。此外,老化社會來臨,許多長者患有膝蓋痛或關節炎,也不適合過度用力按摩。

但簡文仁強調, 上述部位不是不能按,若以輕輕地搓揉方式,可讓患部疼痛不適感獲得緩解。他進一步舉例,如足底筋膜炎患者,就不適合力道過重的腳底按摩,否則發炎處易惡化;但若只是輕輕搓揉,可舒緩疼痛。不過,他也強調,骨折處不能按摩。


受傷後先就醫 避免按壓

韓德生也指出,按摩可讓人減緩疼痛,是利用「門閥控制理論」,相對讓患者感覺痠痛處不那麼疼痛,但如果過度按壓發炎處,可能會惡化。他提醒,如果按摩未舒緩疼痛,千萬別一直加力道,而是應就醫診治,找出問題。若想要減少激痛點的疼痛,適度地拉筋,效果反而優於按摩。

第二,小孩、孕婦要輕輕按。民間盛傳,小孩、孕婦不能按摩。簡文仁解釋,因為嬰幼兒還很脆弱,太用力容易受傷;孕婦則是因按摩會引起子宮收縮,恐會不利胎兒。但若只是輕輕按或撫摸式安撫則無妨,輕拍反而能安撫嬰幼兒。

第三,私密處不要按。簡文仁表示,有些按摩師會說,按私密處特定經絡穴道會很舒服,這其實是別有居心;但若是特殊患者,並由特定醫護人員執行,如乳癌患者需要做乳房按摩,來協助開刀部位的復原。

第四, 跌倒後按摩得先確認有無內傷。韓德生表示,骨頭裂傷或內出血等外觀看不出來,建議跌倒後先就醫,而非先按摩,避免施力按摩,讓傷勢加劇。

韓德生表示,若為過度勞累所產生的痠痛,可自行先按摩,緩解痠痛並放鬆休息,但若未改善,則務必要就醫。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1146期

本文摘錄自‎

破除按摩迷思不是「愈痛愈好」

今周刊

2018/12月號第11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