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拖延症」的新開始
每到新年,許多人立志改變,但拖延往往成為障礙。是什麼原因讓「拖延」成了常態?惰性是如何造成?環境是否會加劇「拖延」?設立可行目標、克服拖延,是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撰文/吳姮靜 圖片/ Freepik新的一年開始,你有哪些儀式感呢? 在新的一年裡,你會祈求什麼?是平安健康、工作順利,還是升官發財? 每當「新年」開啟之後,我們是否還記得當初對自己許下的期許與目標? 好運的人生,從哪裡開始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生性懶惰的人,虔誠地向上天祈求:「求求您,賜給我財富!」上天聽到他的請求,便在他家門口的田地裡長出肥美的地瓜,只要這個人願意動手去挖,他就可以得到豐富的回報。可惜這個生性懶惰的人選擇坐著等待財富從天而降,終其一生,他都沒動手去挖那些地瓜,一直過著困苦的生活,直到最終都未曾享受過上天賜予的財富。當他死後遇到天神,埋怨地詢問:「為何自己誠心的祈求都沒有得到回應?」天神無奈地回答:「我都有聽到你的祈求啊!我早就在你家門口提供源源不絕、足以換取所需財富的地瓜,可是你從未起身挖過,當然也就沒有機會享受換取財富的機會。」此時,這位生性懶惰的人,再多的懊悔也於事無補。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生活中阻礙我們「起身」與「動起來」的原因是什麼呢?或許我們覺得,人生不會像這個神話故事般的戲劇性,現實生活也不會是那種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再堅持一下就能達到目標的正向激勵。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成熟,以及對自我的認識,我們如何設定合理的期待、找出適合自己的目標,並且允許自己有適當的彈性,有調整先後順序的能力,這些都有助於讓我們減少拖延,使我們每天的生活更有意義。 人類行為的動機 最容易懂的好比要活就要動,有工作才有收入,遵守規定才能避免受到處罰,努力才會成功⋯⋯。這是我們耳熟能詳,從小被教導與教育的價值觀。而且應準時完成自己該做的工作和任務,這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重要的基本能力,也是最容易辨識的外在動機。 而內在動機就像腦中內建的驅動程式,不是因為別人要你做,也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而是屬於自己的意義與價值。也可能是利他的,不想帶給別人麻煩或困擾而提早完成。最常見的例子:「參加聚會時,你是會早到的那一位?還是慣性遲到的那一位?」對某些人來說,遲到或許無所謂,因為他們覺得反正也不會準時開始,遲到的不會只有我一個。然而,也有些人即便知道大家會遲到,仍然會選擇提前到達。這樣做不僅讓自己避免匆忙,也能有時間觀察現場狀況,甚至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 以參加婚禮喜宴為例,對於喜帖上的入席時間,我們的解讀與詮釋是什麼?如果我在意的是吃,我可能會認為反正餐廳不會準時開宴上菜,晚點到也能吃到飯;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是一場重要的活動,難得有機會和重要的人相處,因此他們願意早點到,不僅能和親朋好友進行情感交流,可能也認為這是自己表達重視和尊重的方式,並且協助活動順利進行,讓賓主盡歡。 拖延症的定義和原因 拖延症並不是正式的生理或心理疾病,雖然它通常會受到生理或心理因素影響,但在精神疾患手冊中並無此診斷。拖延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我們覺得還有時間、以後還有機會⋯⋯,或雖然此事重要,但並不緊急。當我們覺得永遠有明天、永遠有明年,使得「以後再說」成為習慣。正如有句話說—明天和無常,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來。當人生中出現明確的截止日期或數字時,我們才真正意識到,我們擁有的,其實只有當下。 無論被自己的拖延困擾,還是被他人的拖延困擾,都有可以調整的方向和策略。 改善拖延具體可行的方法 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有很多面對不喜歡的事情的經驗,也不可能事事都喜歡,事事都充滿熱情。即使是熱戀中的情人,也不會時時刻刻事事都全力以赴。觀察一下自己:「每天醒來,最期待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或者我最不想面對的事情是什麼?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我克服不想面對這個課題?」 1. 從簡單的開始 避開不熟悉和失敗是演化過程中的重要功能,這可以幫助我們避開危險,留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當要學習新事物、建立新習慣或完成困難的任務時,記得避免設定太高的目標和期待,而且務必降低難度。舉例來說,想要增加運動的習慣,每周3 次和每周1 次、每次2 小時和每次1 小時,哪個目標有助於自己持續養成這個習慣呢?設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可以避免過度壓力,也可以減少對失敗的恐懼,持續增加完成的信心。 2. 開始做比做得好更重要 每天完成一點點是建立習慣及靠近目標的方式,且可以逐步累積經驗和成就。慢慢做好,比起一口氣就要做到最好來得容易多!大腦迴路是一個很神奇的器官,熟悉的思考和熟練的行為能讓我們做起事來更為輕鬆、省力。想辦法讓事情變得熟悉,就是一個克服拖延的有效方法。當我們開始著手處理某件事時,大腦和潛意識就已開始運作,這相當於為我們的工作進行暖身。我們的行為就會很自然地想要配合大腦前進,一旦大腦和身體都動起來,後面就簡單多了! 3. 獎賞和懲罰,哪個有效?喜歡哪一個? 在成長過程中,不論求學或工作,我可以使用什麼策略讓自己完成該做的事呢?有時適度的獎勵可以激勵自己完成任務。設定完成後的獎勵,如寫完功課後就可以放鬆玩樂,或期末考結束後可以享受一頓大餐,這都是不錯的方式。相對的,適度的懲罰也能促使任務完成。如最後一名要請大家吃東西,或是遲到要罰錢等,都能有效提高動力。 4. 喜歡獨自完成還是結伴同行 以旅遊來說,有人喜歡自助旅行,享受獨處時光,也有人喜歡三五好友一起出行?學習也是,有些人喜歡單獨學習,沉浸在自己世界裡,而有些人則是喜歡和同學或同好一起學習,這時就可考慮補習班或讀書會。做家務也是,有些人喜歡和家人一起分擔,而有些人則喜歡在無人打擾時慢慢做。這些選擇都在更了解自己後,設定出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和方式。
5. 為討厭的事,賦予新意義 我可以在喜歡的空間中面對不喜歡的事;我可以在完成困難的任務後,獎勵自己去喜歡的餐廳用餐;我可以在做不喜歡的家務時,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等,這些都是將自己不喜歡的事與喜歡的活動結合。找出自己可以掌控、決定、創造的部分,這可讓自己增加能力與能量,透過儀式感提高積極性,或讓心情變得愉快。 6. 分辨緊急性與重要性 拖延所帶來的代價,往往不僅是身體上的不適,還可能引發心理上的焦慮與不安。舉例來說,若我們拖延洗牙,可能錯過定期檢查的時機,等待牙痛來襲時,才後悔沒有及早去面對。同樣的,遲遲沒有整理環境,最終需要承擔髒亂,甚至惡臭的環境所帶來的困擾。 「拖延」,也有正向功能 當我們判斷某件事需要更縝密的思考與規劃時,花些時間想清楚再行動,可幫助我們做出更正確和適當的決策和行動。另外,也要知道有多少時間和空間允許我們好好思考,清楚自己後續執行的速度和預計的成效,更要練習和身邊的人進行說明和溝通,因為建立合作與信任的關係需要時間,而信任的破壞和破裂卻可能隨時發生和瓦解!別讓自己追求完美的性格和特質成為別人的負擔。 打造好運的一年、好運的自己 列出待辦事項和列出已完成的事項,哪種方式更適合自己?哪種方式能讓自己更願意開始行動?隨著新年的到來,不妨回顧過去一年所累積的經驗和已完成的事情,帶著這些反思與成就感,我們可以準備好以充足的能量和信心迎接新的一年。無論是慢郎中還是急驚風的性格,都可能引發焦慮,長期下來對身心健康、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都會產生負向的影響。如何調整步調、安頓身心,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步調,讓新的一年,出現一個嶄新的自己!
吳姮靜 諮商心理師,桃園市學生諮商輔導中心督導,熟悉校園兒童青少年輔導工作。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