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大你的退休金

別焦慮!三階段財富布局,每年多賺4~6%

養大你的退休金


退休金,不能再等別人或政府幫你準備。

當勞保面臨破產倒數,勞退制度提撥有限又缺乏自選彈性,退休焦慮正逼近每一個世代。即便勞退新制邁入第20年,多數人仍對制度理解有限、不清楚帳戶中有多少錢,更遑論打造屬於自己的退休策略。

《遠見》獨家調查發現,退休焦慮正在蔓延,75.7%民眾擔心退休後錢不夠花。然而,私校退撫儲金卻提供了改革借鏡,勞退制度是否也能納入自選機制與適合各階段人生的投資方案?而正要上路的「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如何幫你滾大未來現金流?本專題一一探討。

從翻轉理財觀念、破解制度迷思,到落實每階段的財富規劃,現在就開始!把退休主導權,重新抓回自己手裡。


企畫/林讓均、廖君雅 文/廖君雅 責任編輯/曾美鳳 責任美編/杜軍儀


清晨,58歲、身為會計的林阿姨像往常一樣,一坐進辦公桌就翻開今天的進貨單,心裡卻不自覺盤算起退休生活。她想起20年前政府宣布勞退新制時,壯年的自己只在意月底能領到多少薪水,鮮少關心那筆即將來到的「退休薪水」。

如今,屆退的她還有年邁父母,與正在讀書的孩子要用錢,「退休金夠嗎?」想著想著,她打開勞工局網頁,開始查詢勞退帳戶⋯⋯。

2025年7月,勞退新制實施屆滿20週年,適逢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究竟勞退新制是否為近千萬勞工帶來更好的退休財務保障?

勞退新制上路20年 退休金改革還有一段路要走

勞退改革始終在路上,20年來倡議不斷,包括勞退自選投資等機制,幾度進入提案修法階段,但始終功敗垂成。近期要上路的TISA(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甚至總統賴清德親自提出的主權基金,有沒有可能成為擴大勞工退休金保障的新解方?

20年來,勞退基金資產規模到今年4月底,已達4兆6582億元規模,為逾771.8萬名勞工建構個人專屬的退休帳戶。不過,至今仍有許多勞工搞不清楚跟自身權益相關的退休金制度,甚至分不清「勞保」與「勞退」的差別。

其實,完整的退休生活保障模式包括三層,第一層是勞保,由政府提供的年金制度,提供最底層的保障;第二層是勞退,為雇主依法給付的退休金制度;第三層則是個人自行選擇,以退休為目標用途,所累積出的儲蓄、理財與投資資產。

其中,第一層的勞保屬於社會保險制度,採「大水庫模式」,由全民共同提撥、集中管理,因此當提領的退休人口增多、繳費人口減少時,就會出現入不敷出的財務壓力,也就引發破產疑慮。但勞退新制是「個人帳戶制」,不會破產,而且帳戶在結清提領時,還有二年期定存利率的最低保證收益。


自提撐大本金,雙重減稅效益誘人

回顧2005年啟動的勞退新制,最根本的改革是從舊制的確定給付制(DB),過渡到確定提撥制(DC)。

也就是,從過去雇主承諾在員工退休後支付一筆確定金額,轉而為提撥制,雇主與員工在就職期間,提撥進員工個人帳戶的金額多寡,將決定該員工退休後能領到多少錢。此外,勞退新制屬可攜式帳戶,員工離職也能帶著走,不會因為轉換公司而損失退休金。

投入退休改革超過20年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巫慧燕,分析勞退新制的兩大優點,分別是確定提撥制與帳戶可攜制。

她指出,勞退新制上路前,我國勞工退休制度原本是依據《勞動基準法》設計,採確定給付制,在勞工退休時一次付清退休金,「但員工往往還沒領到退休金,公司就倒了!」台灣中小企業占全體超過95%,平均存活時間只約13.3年;加上勞工流動率偏高,按照舊制,「換工作就失去年資」,很可能領不到退休金。

但帳戶改為可攜式,不論勞工在事業單位之間如何流動,提撥至個人專戶的退休金都將隨同轉移。至於提撥方式,是強制雇主至少額外提撥員工薪資的6%進入勞工個人專戶,而勞工也可自願提撥最高6%進專戶。

巫慧燕解釋,勞退新制的退休金專戶是否能滾大,關乎三件事:提撥金額、報酬率與投入時間。因此,她總是鼓勵勞工自願提撥,最好還可以提撥到6%上限,盡量撐大專戶中的本金,「而且自願提撥可以有雙頭省稅效益,其一是金額可以從當年度所得稅扣除;其二是專戶提領時才需結算稅負,但退休時稅基可能大幅減少,有減稅作用!」

三大瓶頸卡關,欠缺銜接機制

儘管勞退新制改革可見成效,新制中的近千萬勞工都領得到勞退金了,但20年間仍存在三大瓶頸。

首先,是自願提撥率偏低。目前法定勞工自願提撥上限為6%,迄今實際自提人數僅約16.6%,即使政府和理財專家大力推廣,但多數勞工仍不了解上述「自提可抵稅」的誘因,也無法預估累積效益。

再者,勞退投資機制「所有的人都穿同一套制服」,以多元債券與部分股票為主,但並未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風險承受度提供分層投資組合。

對年輕勞工來說,一體適用的保守配置,無法掌握長期資本增值機會;而對退休者而言,若投資策略過度積極,遇到市場劇烈波動,可能造成退休資產大幅縮水,因此民眾自提的參與意願與投資信心不高。

第三、退休後缺乏銜接商品與延壽年金。巫慧燕指出,目前的勞退制度有一大缺口:沒有在勞工退休之後繼續提供適合的投資方案。

也就是,勞工退休結算退休金之後,僅能選擇一次領或月領,繼續把錢放在專戶慢慢領,缺少「退休收入生命週期基金」或「延壽年金」等與現金流銜接的投資方案。而一次領的潛在風險是,易因投資失誤或家庭需求而快速耗盡,甚至退休金一次領出來後,也被詐騙集團「一次領」,導致血本無歸。

如何壯大退休金?自選平台、成立主權基金雙管齊下

借鏡他山之石,多數類似第二支柱的國際先進退休金制度,包括401(K)、澳洲超級年金(Super)、新加坡公積金與香港強積金等四大國際退休制度,都設有「目標日期基金」或「預設風險組合」,能自動隨參與者年齡調整風險曝險程度。

自選投資漸成主流,國內已有成功案例

其實在台灣,私校退撫儲金已經廣納國際潮流,走在前頭。私校退撫新制自2013年起,率先引入「自主投資配套」及「人生週期型基金」等機制,成為國內退休制度改革的領頭羊。

公教退撫新制也在2025年迎來新變革,除由過去的「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建立個人專戶,也開放投資組合自選。

反觀勞退新制在「自選」議題上仍原地踏步,每回提案修法總是被以「保本優先」「盈虧自負風險太高」為由,而多次卡關。

前金管會主委王儷玲推廣退休金改革也超過20年,她開玩笑說每年生日都許願改革過關,但再過幾年都要退休了,至今還沒如願。

「我也不懂有什麼好卡關,每次民調都有七、八成以上的民眾支持勞退自選,卻總是卡在修法階段!」她指出,其實不放心的人,可以參考私校退撫制度的演變軌跡,私校自2010年改為確定提撥制後,透過數位平台與委員會治理,制度運作逐步穩定,也提升教師信任與參與。

她強調,好的制度設計結合平台機制與科技治理,能提升滿意度與參與意願,創造雙贏。


TISA提供解方,整合勞退個人專戶

此外,個人儲蓄與投資能力,也是退休金是否足額的關鍵。王儷玲指出,今年下半年將上路的TISA(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機制,不但是做大退休第三支柱的可能方向,甚至能和第二支柱的勞退新制加以整合。

她主張,可將勞退自提機制與即將推動的TISA帳戶結合,讓員工薪資能自動扣繳進TISA帳戶中,納入整體退休規劃。

王儷玲也觀察,現行6%勞退自提雖具抵稅優惠,卻因無投資選擇、制度宣導不足,民眾參與意願不高。因此她建議,可同時考慮調升勞工自願提撥的上限,由平台自動扣款並整合報稅服務,不僅提升誘因與便利性,也能推動全民參與。

「TISA的價值,不只是開帳戶,而是要成為『數據驅動的退休決策系統』,」王儷玲強調,未來TISA平台應建立投資委員會,一方面篩選出適合的投資組合,另一方面建立績效與投資稽核標準、善盡監督責任,並可結合大數據與投資行為分析。以此,協助不同年齡、風險屬性與目標族群,完成基金組合選擇。像購屋、育兒、退休等目標,都可提供TISA級別的對應基金與投資策略。

她舉例,基富通「好享退」與「好好退休」等專案,已建立基金篩選與績效追蹤制度,也累積大數據,包括報酬、風險與資金流向行為。這些經驗為TISA提供可參考的科學化分類依據,發展出個人化「人生週期適配」的投資建議,並拓展至教育、購屋等多元理財用途。

結合主權基金,建立財務緩衝

由於政府正積極籌備成立主權基金,打造國家級的投資平台。王儷玲建議主權基金也可以做為勞保的「儲備基金」,增加資金來源,循序擴大資金規模與功能。她強調在數位服務上,台灣已有開放銀行、API、數位金融等制度基礎,缺的只是決策與法源動能。一旦啟動,主權基金將不僅為退休制度建立財務緩衝,更可奠定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重鎮的基石。只是台灣若要成立主權基金,最關鍵的是建立專業法人投資的治理架構,避免公務機關「操盤炒作」疑慮。

王儷玲認為,理想的模式,是比照韓國、新加坡經驗,成立由政府設立的公司法人,具備專業的投資決策權與績效導向,同時訂定獨立監督治理機制。舉例來說,有些國家的主權基金也具有退休金儲備基金功能,此兩者都是長期資金,只是在功能與資產配置上做出區隔。

像新加坡的主權基金,投資型機構可以聘任專業經理人,建立靈活的專業投資方案,兼顧風險控管與報酬目標。目前我國政府基金多已委外操作,未來完全可延伸為獨立投資機構。


增加自提誘因,借鏡國外經驗

展望下一個十年,勞退新制要真正從制度創新走向落地效益,必須在「自提誘因」「投資配置」「退休銜接」與「透明治理」四大面向同步升級。

一、自提誘因:整合TISA與稅賦優惠。勞工自願提撥率長期不到兩成,顯示現行誘因不足。王儷玲建議跨部會協作,將勞退自提與TISA整合,由財政部與金管會規劃分階段稅額抵減及免稅額度,再結合平台自動扣款與線上試算,讓額外提撥成為「便利且划算」的常態化選項。

二、投資配置:分齡分層、預設加自選並行。台灣勞退可借鏡新加坡公積金與澳洲超級年金的「目標日期基金」概念,將人生週期基金設為預設方案,系統自動隨年齡調整股債配置。同時,立法推動自選平台,經篩選的基金可由勞工自主選擇,並導入AI智能輔助決策,兼顧保守與進取需求。

三、退休銜接:生命週期年金與最低存續機制。目前僅約10%民眾選擇月領,大多數人都是選擇一次領完退休金,但風險偏高。參考香港強制性公積金的「最低存續餘額」與澳洲超級年金的「分階段提領」作法,政府可鼓勵保險業推出與勞退帳戶銜接的延壽年金產品,形成「退休金+年金」雙軌保障。保發中心董事長黃泓智先前還任學者時就倡議,可比照香港政府作法,提供給退休族群報酬4%的年金商品。

四、透明治理:成立獨立監理平台。為提升制度公信,應邀集學者、專業經理人與政府代表,設置勞退基金監理委員會,定期揭露投資績效、費用結構與風險指標,並在公開平台提供交互式報表與教育資源,讓每位勞工都能掌握自己帳戶的運作與。

邁入新階段的勞退新制,或許只要把上述四大關鍵打通,讓自提變簡單、投資更靈活、提領有保障、監管更透明,就有機會擴大參與,讓每一分勞動,都換得等值的安穩老後…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2025/7月 第469期

本文摘錄自‎

養大你的退休金

遠見雜誌

2025/7月 第4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