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舊城餘裕 享受閒散悠哉的好食光

文/劉書甫.攝影/格魯克


▲日治時期建造的台中火車站一景

以台中火車站為核心的舊城區,是一個見過世面、深藏故事,包容過冷暖得失,容忍過大起大落的區域。它歷經繁華到沒落,又繼續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懼迎向更新的將來。

老派與新潮的絕佳漫遊地

台中市的現代都市雛型,始於日本時代。以鐵路為核心,整建出棋盤式的整齊街道,在綠川和柳川的襯托下,獲得「小京都」的美名。作為一座快速流動、廣納移民的新興城市,幾度的族群與文化更易、換血與疊加,不免令人感到一股歷史記憶輕盈不可追憶的恍惚,卻也展現多彩而寬廣的味覺光譜。

中區作為舊市區,匯聚了市政機關、林立的銀行、飯店、百貨、老市場、老戲院和夜市。不同時期的建築、川畔與路樹所構築的風貌中,是老神在在的台中公園、老字號的小吃店和甜食攤、青草鋪、西點糕餅鋪、咖啡館,兼雜新興設計小店和改良翻新的旅店,雜揉著台派、洋派、老派,以及新派。

發現舊城餘裕 品味緩慢好食光

來到舊城,不妨上老派咖啡館吃午餐,享用飯盒與曼巴咖啡;到泡沫紅茶店喝珍奶、吃茶食配話匣子;圍坐在昏黃的小巷裡吃炭火沙茶火鍋配台灣啤酒,享受雜揉江湖草莽與日本下町風情的酣暢時光;若散步途經潺潺綠川與柳川,便隨意駐足、泛看,再續前行;散步後,想來點下午茶點心,有光復路的熱湯圓或四神冰、巷口的炸紅豆小饅頭;若想帶點伴手禮,有老鋪子裡的長崎蛋糕、太陽餅、鳳梨酥和西點三明治;傍晚,則可以到台中公園,看看池水、遊船和湖心亭。

太陽下山後,是要逛中華夜市,坐冰果室,還是到柳原教會對面喝紅茶冰配烤吐司?去市場吃爌肉飯,或者到成功路口吃冷凍芋和豆花?

若逢週末就更有意思了,散步東協廣場一帶,去嗅聞騎樓下販售的荳蔻、香茅、茴香等香料,看看多彩的東南亞點心,撞見印尼男人們席地廣場的吉他小聚;走進昔日的「一廣」大樓裡吃泰國菜,順便看看移工們聚集在通訊行、服飾店、理髮店和美甲店的熱鬧,見證原汁原味的東南亞移工在海外生活的假日休閒購物現場。

本期地方滋味踏查,精選最能表現台中舊城餘裕的四種面貌,邀請大家一同感受閒散、悠哉的台中好食光。(作者為飲食作家,著有《喫心地》、《細味臺中》等書)

甜蜜清雅的百年圓仔冰 四季春甜食店


文.攝影/劉書甫


▲獨步全台的「四神冰」,以中藥材作料,清雅涼爽不膩口。

走逛舊城區,自然少不了嘗一點「甜頭」。四處林立的糕餅店和西點麵包店、名聲遠播的太陽餅、一福堂老店的「檸檬蛋糕」、中華夜市裡的木瓜牛奶和果醬烤土司,細數舊城的甜蜜記憶,似乎充滿洋派的印象。這份洋派,源自美援時期引進的西式烘焙技術,也因為台中有「清泉崗」作為美國在東亞第一大空軍基地,進駐的美軍人數最眾︐受美式文化的影響相當顯著。

百年甜品 手撥圓仔的傳統之美

在各種洋派娛樂性甜食潮流中,有一縱觀歲月,始終維持風雅的老練之攤:四季春甜食店,維持著傳統且獨樹一幟的滋味。

四季春創立於一九三八年,有近百年的資歷,原本位於第二市場內,後遷回光復路︑興中街口的老家。攤車倚著老樹,騎樓擺起木桌椅,牆上寫著四菓冰、三樣冰、四神冰等簡單的名目,從開業至今未曾更動。

四季春最珍貴的畫面之一,就是老闆以手搓圓仔粞、以拇指撥圓仔入湯鍋的動作。這些圓仔並不是一般常見的渾圓造型,而是成圓柱型,原因便在於它們是用手指「撥」出來的。以左手捏起一團「圓仔粞」(înná-tshè),將之搓成長條型,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快速的將之「撥」成一塊一塊,讓圓柱型的圓仔落進熱水中。圓仔以輕快的節奏飛躍入鍋,趣味橫生,煞是好看。

獨步全台的「四神冰」

四季春強調天然食材,每一項冰料皆細心自行熬煮,堅守品質。

第三代老闆王文宏從擺放在透明玻璃小櫃中的幾個白盤裡,分別將百合、薏仁、澎大海、洋菜凍和綠豆舀進手中的那只青花老瓷碗,再端到古董刨冰機下,盛接雪片般的細冰。最後,再打開棕色罈罐的蓋子,從內拉起一杓白糖水淋下。選用不帶特殊風味的白糖水,是為了不影響食材的原味。最後,靠上一支尺度剛好的小湯匙。

這碗獨步全台的「四神冰」,以中藥材作料,清雅涼爽不膩口。名曰四神,但仔細算算,其實有五種料。原來是二戰時期,進口的澎大海一度斷貨,第一代老闆便以洋菜凍代替,後來直接保留下來,成為固定配料。

四季春就像整座舊城的傳家寶,歷久而彌新。他的甜湯與涼冰,持守著記憶的帷幕,低調回應舊城歲月的掌聲。

八〇年代咖啡簡餐的風華絕代 華泰咖啡


文/劉書甫.照片/劉書甫、華泰咖啡提供


▲華泰咖啡原創的「曼巴咖啡」

上咖啡館,曾經是時髦而高級的享受。早年能開咖啡店者,開店選址多在銀行、飯店、市府或商圈內,再不就是鄰近都心娛樂中心。這些咖啡館多以紅磚或原木裝潢,營造暖色調的沉穩風格,以異國風情回應咖啡這項異國飲品,在半開放式的歐式吧台後,用虹吸式的咖啡壺沖煮自家調配的調和咖啡豆。

曼巴咖啡與水果茶 窺見八〇年代的咖啡館發展史

自「塞風」咖啡壺自日本引介入台灣後,流行起以虹吸式的方式煮製的專業咖啡,控火、控時、聞香、攪拌,兼具技術性與表演性,價位高昂,標示著階級的品味。那咖啡又黑又濃,滑順如絲綢,是一種苦中見甘醇的審美觀。

而今日老咖啡館常見的「曼巴咖啡」實為華泰首創的配方。為了創造風味層次,一般咖啡館的綜合咖啡多半混合數種咖啡豆。然而早年進口代工的咖啡品質不如今日穩定,老闆陳鷹郎便試著簡化配方,獨挑曼特寧草本風味的香醇與巴西的甘甜溫順,推出了「曼巴」這支風味醇勁回甘的咖啡。推出後大獲好評,成為店內招牌。

店內另一項人氣飲品為水果茶,以蘋果、柳橙、檸檬、百香果和費時熬煮的蜜鳳梨製作,純然、甜蜜,令老顧客難忘。

陳老闆回憶,當年為了讓咖啡走向常民,推廣自己自信的咖啡,便想出「喝咖啡送餐盒」的「行銷方案」來吸引顧客上門,來店點一杯咖啡,就送一份簡單的餐盒。上咖啡館吃飯,一時蔚為風潮。


▲(左)華泰咖啡至今仍提供簡餐讓客人享用咖啡也能吃得滿足。(右)安靜佇立的咖啡館,蘊藏八〇年代咖啡簡餐的風華。

如今,咖啡成為普及的飲料,餐點也「反客為主」,成為客人主要上門光顧的理由。除了每日變化主菜的招牌飯盒,也提供固定的餐點品項供客人選擇。

準備接棒的第二代陳又銘,無論是手執攪拌棒或在廚房掌廚,皆傳承了父親的好手藝,用對待咖啡同等的職人精神來經營餐點︒一家人協力,以供應飯店等級的風味自我要求,食材親自購買、餐前的湯品、主菜和配菜,樣樣皆不馬虎。

吃飯盒︑品咖啡,八〇年代的咖啡簡餐,乃一種舊日風潮之存留,延續至今,雅俗共賞,使走進店裡的當今我輩,得以重溫往昔的咖啡品味,用上一頓親切宜人的午飯。

泡沫紅茶店的誕生1980茶飲狂想曲


文/格魯克.照片/格魯克、一香茶行提供

若要與巴黎的咖啡廳對標,提及台中,或許就得提到泡沫紅茶店。隨著1983 年5 月陽羨茶行(春水堂前身)的開幕,短短一年內,台中市就出現了六間泡沫紅茶店。現代台灣茶飲文化的基礎,可說是從台中開始。

從傳統茶行到泡沫紅茶專門店

一香茶行(原鐵羅漢茶行)老闆吳冠巍回憶,泡沫紅茶一開始是用塑膠袋裝,再綁尼龍繩,就像早年自助餐店的飲料裝法。直到後來麥當勞引進台灣後,才開始流行杯裝外帶。鐵羅漢茶行除了賣茶葉,一開始只有泡沫紅茶、檸檬紅茶、奶茶、香檳烏龍這四種冷飲茶,在客人要求之下,又供應烤土司、茶葉蛋等茶點,故鄉的大溪豆乾也端上桌,可見如今喝茶吃點心的雛形。

從茶行到泡沫紅茶專門店,故事得從陽羨茶行開幕一個月前講起。當時陽羨老闆劉漢介拜訪了仍以茶葉批發為主的鐵羅漢茗茶研製所,使得吳冠巍心生銷售泡沫紅茶的念頭。陽羨茶行開幕後三個月,台中市第二家泡沫紅茶店「鐵羅漢茶行」誕生,當時的裝潢擺設,便曾參考陽羨茶行的設計。目前美德街店址雖未繼續經營,空間能仍可看到部分裝潢痕跡留存。

泡沫紅茶店的原型

泡沫紅茶的文化懷想,是源自傳統的中華茶藝。然而,泡沫紅茶店雖奠基於傳統茶行的外觀,卻不甘於只是茶行的樣子,一入店面便能看見西式吧檯的設置,用台灣傳統的高腳藤椅,提供以雪克杯製作的冷飲茶,新潮又年輕。但因為是茶行,店內深處仍見擺滿一茶罐的牆面,又因賣茶葉需要品茶、侍茶,所以也保留泡茶的招待桌。吧台與泡茶桌,冷飲與熱茶,新潮與傳統並存,這是早期泡沫紅茶店的普遍型態,也是「雙江茶行」初代店的樣貌。

泡沫紅茶店樣貌的的開拓者,正是為陽羨茶行設計裝潢的雙江茶行游先生,店名「雙江」則是由劉漢介命名。老闆娘王梅玉說,雙江茶行的裝潢以木質感為主,樸實不花俏,希望能提供客人溫馨的感覺。回憶在學士路的初代店,周遭冷冷清清,晚上只有他們家是亮著燈。然而到了最興盛的時期,一排十二間的房子,竟有七間是泡沫紅茶店。後來不敵房租上漲,雙江才在2023 年搬遷至民權路。


▲雙江茶行遷址前於學士路的初代店,保留了最初泡沫紅茶店的樣貌。

泡沫紅茶誕生時刻的文化懷想

經營初代泡沫紅茶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們,在傳統茶藝中尋求創新,在青壯年紀轉型創業。比起高單價消費的咖啡,簡單平價的冰果室,在台灣錢淹腳目的1980 年代,提供茶與茶點的泡沫紅茶店成為聊天、談生意的熱門聚會場所,可說是真正源自台灣本土,發跡自台中的商業模式與飲食文化。(作者為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創辦人) 閱讀完整內容
料理.台灣2024/7-8月號

本文摘錄自‎

地方滋味踏查 台中「舊城」中區滋味/台中舊城餘裕 享受閒散悠哉…

料理.台灣

2024/7-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