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Treasure
世界正在以新的方式收藏光。在全球的角落,一座又一座收藏藝術之光的美術館正悄然誕生。它們不只是珍藏藝術的容器,更像是設計與文明的能量節點。從台中綠美圖的漂浮群島,到巴黎卡地亞新館的透明光盒,每一座建築都像等待被發現的寶匣,讓設計迷展開一場靈魂的寶藏之旅。 
▲FENIX MUSEUM OF MIGRATION.
鹿特丹 FENIX MUSEUM OF MIGRATION 「在港口的風與光之間,歷史的呼吸從未停止。」由中國建築事務所MAD Architects操刀,並由建築師馬岩松主導設計的Fenix Museum of Migration,是歐洲最受矚目的文化新地標。 美術館座落於卡登德雷赫特半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無數歐洲移民自此登船前往美洲,其中,還包括愛因斯坦與藝術家威廉德庫寧……等。建築前身是1923年建成的Fenix倉庫,這裡曾是全球最大的轉運倉庫之一,如今被重新定義為一座探討「遷徙」與「歸屬」的當代博物館。 「Fenix不只是博物館,它是一段旅程,一段通往人類經驗核心的旅程,讓人從藝術的視角重新理解遷徙的故事。」館長Anne Kremers如此詮釋這座美術館的精髓。MAD在保留歷史肌理之上,注入象徵性的當代語彙,以輕盈與力量並存的設計回應這段歷史,歷時1年多修復的倉庫立面,重現1923年的原貌。最具代表性的設計是高達30公尺的雙螺旋樓梯Tornado,由297塊高光不鏽鋼面板構成,宛如氣流般從地面盤旋而上,帶領觀者登上24公尺高的平台,俯瞰港灣與城市。 館內分為展覽層與公共層,1樓的開放空間「Plein」是城市的文化客廳,舉辦表演、市集與藝術計畫。館內餐飲亦融入多元飲食文化,米其林主廚Maksut Aşkar主理的O Anatolian Café & Bakery、義式冰淇淋Granucci Gelato,以及街角咖啡吧,邀請觀者共創鹿特丹的日常風景。 此外,Fenix的重生,也是一場永續實踐。6,750平方公尺的綠屋頂、地熱儲能系統,以及以挪威永續木材打造的樓梯,這些設計手法,都讓歷史與未來在同一座建築中共生。這裡的每一個空間、每一道光,都訴說著人類遷徙的故事與一場跨越海洋與世代的靈魂之旅。
哈薩克 ALMATY MUSEUM OF ARTS 一座為中亞當代藝術而生的山城地標!今年9月,哈薩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迎來了屬於中亞藝術的新時代。由企業家兼收藏家NurlanSmagulov創建的阿拉木圖藝術博物館(Almaty Museum of Arts),是一座結合現代與當代藝術的嶄新文化地標,也是中亞首座以國際規格打造的私人美術館。「藝術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希望它也能啟發他人。」Smagulov如此形容建立這座博物館的初衷,而從建築到藝術也環繞這個概念進行。 建築由英國建築事務所Chapman Taylor操刀,位於天山山腳、城市主幹道交會處,外觀以侏羅紀石灰岩與鋁質立面構築,兩翼呈現「山」與「城」的對話,象徵自然與都市的共生。中央通廊Art Street貫穿整體,串連展覽廳、花園、雕塑與光影,將藝術融入城市日常。 館內收藏超過700件作品,並特設藝術家專室,呈現Richard Serra、Anselm Kiefer、草間彌生、Bill Viola等人的經典裝置。戶外則展出Yinka Shonibare、Jaume Plensa、Alicja Kwade等人的全新雕塑。開館首展,包括中亞當代藝術家Almagul Menlibayeva的首場回顧展《I Understand Everything》,以神話、記憶與影像交織出關於身份與韌性的宇宙觀;以及典藏展《Qonaqtar》(哈薩克語「賓客」),透過繪畫與雕塑,探討哈薩克民族關於遷徙、待客與歸屬感的議題。首席策展人Inga Lāce說:「這個館將讓世界重新理解中亞,一個以民俗、遊牧與現代主義交織成詩的地方。」

▲CALDER GARDENS. PHOTO: IWAN BAAN © CALDER FOUNDATION / ARS, NEW YORK.
費城 CALDER GARDENS Calder Gardens,一座專為美國雕塑巨匠Alexander Calder所打造的永久性展館與雕塑花園,這座集合建築、自然與藝術於一體的文化地標,由瑞士建築大師Herzog & de Meuron與荷蘭景觀設計詩人Piet Oudolf聯手打造,並由Calder Foundation與Pew Center for Arts & Heritage共同推動,為費城——這位雕塑家的出生地,寫下新的文化篇章。 Calder Gardens以「讓觀者親身進入雕塑的詩學」為構想,座落於班傑明富蘭克林大道上,鄰近Barnes Foundation與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形成一條獨特的藝術軸線。建築團隊以極簡而富流動感的設計語言,將展館與園景融合於地勢起伏的綠坡之中。
建築師Herzog & de Meuron表示:「這不僅是觀賞雕塑的建築,更是一座與雕塑共同呼吸的空間。」建築以半掩於地景的形式延伸,陽光透過天井灑落,與Calder作品標誌性的光影律動交織成詩;戶外花園由Piet Oudolf設計,種植隨季節變化而轉色的多年生植物,創造出與Calder動態雕塑相呼應的生命節奏。觀者在步行動線中穿梭時,不僅觀看藝術,更感受到自然的韻律與時間的流動。就如Calder Foundation主席Alexander S. C. Rower所說:「Calder Gardens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是個讓人暫時停下與沈思的場所,在建築、自然與藝術的對話之間,尋回人與世界的平衡。」

▲FONDATION CARTIER. PHOTO: MARTIN ARGYROGLO © JEAN NOUVEL / ADAGP, PARIS.
巴黎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 在巴黎心臟地帶發光的藝術亮點。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10月底在皇家宮殿廣場2號,開放全新館址。 這座位於巴黎歷史核心的奧斯曼式建築,曾是19世紀「羅浮宮百貨公司(Grands Magasins du Louvre)」的一部分,如今在建築大師Jean Nouvel的操刀下,成為一座讓光、歷史與未來交會的文化新地標。 Nouvel認為:「這不只是一次搬遷,而是一場新的創作方式。」他以5個可移動平台組成的動態結構,打破傳統「白盒子」展覽的框架,創造出可自由調整面積與高度的展廳。 建築的寬闊落地窗向聖奧諾雷市郊路與皇家宮殿廣場開展,讓自然光傾瀉而入,讓展覽不僅對城市開放,也與街景展開視覺對話。「這個空間將參與創作,而非只是展示的容器。」Jean Nouvel強調建築將成為藝術家實驗與城市互動的一部分。 基金會創辦主席Alain-Dominique Perrin說,在這座向巴黎城市脈動開放的建築中,展覽主題將橫跨建築、生態、科技與科學,卡地亞基金會不僅展示藝術,更希望人們在此展開一場關於時間、光與思想的對話。

▲NEW MUSEUM. COURTESY OMA / BLOOMIMAGES.DE.
紐約 New Museum 這座當代藝術的未來實驗場,位於紐約下東城的New Museum,自1977年創立以來,始終是當代藝術的實驗核心。2025年秋季,這座象徵新世代文化能量的機構,迎來歷史性的擴建──由OMA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新館正式啟用,為紐約藝術界揭開嶄新篇章。 這座全新7層建築坐落於Prince Street,與原本由SANAA(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成立的建築事務所 )設計的主館比鄰而立。新館外觀以層疊的玻璃與金屬網構築,與舊館的霧白方體遙相呼應,象徵「未來與過去的共存」。 OMA合夥人重松象平表示:「新館不只是擴建,而是一種開放的態度。它以橫向展開的空間、流動的視覺軸線與透明立面,邀請城市與藝術之間進行對話。」建築設計在1樓設置公共廣場與餐廳,頂層的Sky Room擴展為可俯瞰曼哈頓天際線的多功能空間,象徵藝術機構對城市公共性的重新定義。 開幕展《New Humans: Memories of the Future》將以超過150位藝術家的作品探討「在科技浪潮下,何謂人類」。從Francis Bacon到Hito Steyerl、Anicka Yi,展覽串聯20世紀與21世紀的藝術想像,揭示人類在演化與焦慮之間的永恆辯證。藝術總監Massimiliano Gioni說:「這是一場橫跨世紀的對話,提醒我們那些看似全新的焦慮,其實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老。」

▲GREEN MUSEUMBRARY, TAICHUNG. PHOTO: YHLAA.
台中 綠美圖 Green Museumbrary 在台中七期新市政中心的綠意之心,一座融合「圖書館+美術館」的新地標,綠美圖(Green Museumbrary),正以全新的文化尺度定義城市的未來。 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SANAA)操刀設計,位於水湳經貿園區中央公園北側的8座純白量體,以半透明的輕巧姿態錯落排列,彼此獨立卻能串連,展現輕盈、透明與流動的建築語言,彷彿漂浮於綠意間的文化群島,是台中最具詩意的公共建築。 SANAA延續其一貫的輕盈哲學,將建築化為一種有機的存在。建築面積達35,000平方公尺,白色鋼結構以多層圓頂錯落鋪展,宛如漂浮於地景之上的雲層。人們可自由穿梭於圖書、藝術與綠地之間。 「我們希望這裡不是一座嚴肅的美術館,而是一個讓人自然停留的場所。」建築師妹島和世如此形容。因此,SANAA讓建築以極低的姿態融入地景,它不以高牆界定,刻意模糊建築與公園的邊界,在建築外覆銀白鋁製擴張網,如同一層輕巧薄紗,折射公園綠意與天光,綠美圖大廳中央設置曲面不鏽鋼水池,不僅映照戶外綠意與建築光影,更能調節室內溫度,營造舒適微氣候。這些巧妙的設計,都讓光、風、影自由流動,讓生活的一部份美如藝術。就像妹島和世所言:「這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種城市生活的信念。」■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設計迷的寶藏新旅|2025全新美術館
ELLE
2025/11月 第410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