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2025/6月 第1962期
包小柏為早逝的愛女包容打造了AI分身,讓女兒以另一種形式,陪伴在自己和妻子身邊。然而這件事也讓他走出第二條人生曲線,將自己的傷痛轉化為全新的商業模式,陪伴更多痛失摯愛的人們,一起走出悲傷。
商業周刊 2025/6月 第1962期
論醫院,中醫大附醫連續九年蟬聯全台醫療本業最賺錢的醫院。論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在最新出爐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皆位居全球前五百大,台灣排名僅次於國立台灣大學。
商業周刊 2025/6月 第1961期
華為正成為中國突破美國科技封鎖、實現科技自主的代名詞。華為是怎麼辦到的?為何能成為黃仁勳口中「中國最可畏的科技公司」?我們需要先了解華為的本質:它不是為了賺錢而存在,而是為了勝過美國。
商業周刊 2025/6月 第1961期
對沖投資的核心是,透過相反或相關性低的投資來抵消風險,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六月初,韓國總統李在明的當選,再度證明,亞洲國家正大量展開對沖國際政治的布局。
商業周刊 2025/6月 第1960期
一個月內簽下四張新保單,對資深保險業務員來說,不算太難。但如果是連續達標361個月、也就是持續超過30年呢?這是今年63歲的新光人壽行銷副理吳玉秀,放眼台灣保險界,少有人能企及的成績。
商業周刊 2025/6月 第1960期
美、中、日位居全球前五大經濟體,他們的債券有政府信用做擔保。過去,資金為了避險,多會搶購這些國家債券。如今情勢逆轉,儘管正逢亂世,這些長債卻在失色。
商業周刊 2025/6月 第1959期
Google在Google I/O年度開發者大會上,發表新產品AI模式,宣告AI搜尋的新時代即將到來。未來在AI模式內,不只能直接看到搜尋結果的內容摘要,甚至AI代理人還能進一步執行比價、預訂和購買等任務。
商業周刊 2025/6月 第1959期
當實體店面飽和、人力越來越稀少、維持單店營收成長也越來越困難,實體零售霸主、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深入分享另一個過去從未提及的新策略——付費訂閱制。
商業周刊 2025/5月 第1957期
歷經去年大地震,今年第一季,到花蓮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降至一百八十五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近四成,並創二○一八年以來同期新低。但比起被動等待救援,還有一群人,正努力為自己創造奇蹟。
商業周刊 2025/5月 第1957期
過去,你可能只在展覽上看過送餐機器人。但現在,人機協作已經是進行式。如何與機器人共舞,很快將成為職場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