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二賣」陷阱 購屋族如何避開地雷

近年來,台灣不動產市場發展蓬勃,許多民眾將購屋視為人生中的重要投資。然而,在房屋交易過程中,卻也存在許多風險,尤其是消費者往往因資訊不對等或缺乏專業法律知識,而陷入各種購屋陷阱。

文/周念暉 圖/PEXELS


▲其中,預售屋交易因為涉及未來交屋的不確定性,更容易成為建設公司與代銷業者操作的灰色地帶,甚至出現嚴重的違法行為。

預售屋交易的潛在風險

過去,我曾經經手一宗房屋詐欺案件,當事人因購買預售屋而陷入極大的法律糾紛。當事人在購買房屋後,發現建設公司早已因財務問題,將該房屋的權利透過借款、投資等方式重複出售,導致同一物件竟然存在多名權利人,也就是俗稱的「一屋二賣」。

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即使支付了款項,仍無法順利取得合法產權,甚至還可能面臨長期訴訟,嚴重影響自身權益。

此外,該建設公司因資金鏈斷裂,不僅未能如期完工,甚至連基本的修繕工程都無法進行,導致購屋者面臨極大的風險。許多購買該建案的消費者在交屋後才發現房屋設計不良,結構瑕疵嚴重,甚至有未完工的部分。

然而,由於建設公司已無力償還欠款,也無法負責修繕工作,購屋者只得自發性集資解決房屋瑕疵問題,這使得原本應該是受保護的消費者,反而成為最終承擔風險的受害者。

法律途徑與實際困境

針對此類案件,法律上通常可以透過刑事詐欺罪及民事損害賠償訴訟來追究責任。在這起案件中,我作為消費者的法律代理人,協助當事人向法院提告,最終建設公司負責人因詐欺罪被判刑定讞。

然而,即便司法機關對此類案件做出判決,仍無法完全補償購屋者的損失,因為即使負責人遭到刑事判刑,資金的流向往往已難以追回,導致許多消費者仍無法取回應得的財產。

消費者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這起案件凸顯出預售屋交易制度的漏洞,也提醒消費者在購買不動產時務必要提高警覺。首先,購屋時應選擇具有良好信譽、過往建案具一定口碑的建設公司及代銷業者,避免選擇來路不明或資金狀況不透明的開發商。

其次,在簽訂合約及整個履約過程中,應確保所有相關文件的完整性,並留存每一筆交易的證據,例如付款紀錄、合約副本及建設公司的正式公文,確保在發生爭議時能夠有足夠的法律依據來主張權益。

此外,消費者在簽約前應諮詢專業律師,以確保合約條款公平合理,並避免簽署可能對自己不利的條款。許多購屋糾紛往往源於購買者對契約內容的忽視,導致在後續爭議發生時,發現自己已放棄部分權利,甚至無法對建設公司提出合理的法律主張。律師可以協助審閱合約,指出可能的風險,並提供適當的法律建議,以確保購屋者的權益。

交易安全機制的確認

另一個重要的防範措施,是確認交易過程中的所有相關單位是否合規。例如,負責交易的地政士是否具備合法資格,履約保證機構是否具有足夠的信譽和財務能力來確保交易安全。

部分不肖建設公司會與代書或地政士勾結,透過偽造文件或隱瞞交易細節,讓消費者誤以為交易已獲得合法保障,最終卻落入圈套。因此,購屋者應多加查證,並可透過官方渠道確認交易對象的合法性。

總體而言,不動產交易涉及高價值的資產移轉,消費者在購買房屋時務必採取足夠的防範措施,以避免未來因糾紛而導致權益受損。善用律師諮詢及專業人士的協助,是確保交易安全的關鍵步驟。

在市場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消費者如果能夠更積極地掌握交易過程中的各項細節,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意見,將能夠有效降低購屋風險,避免因疏忽而陷入法律糾紛。

提升自身法律意識

不動產市場仍然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領域,消費者唯有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識,並妥善規劃購屋過程,才能在保障自身權益的同時,也促進市場的公平與透明。政府相關單位亦應持續強化監管機制,防止建設公司惡意倒閉或從事違法交易行為,確保購屋者的基本權益不受侵害。◆


閱讀完整內容
住展 2025/5月 第 510期

本文摘錄自‎

「一屋二賣」陷阱 購屋族如何避開地雷

住展

2025/5月 第 5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