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升級勢不可擋 自動化機械人協助生產已是趨勢 紡織新紀元 科技與傳統交織的未來
紡織產業發展由來已久,但面對經營環境變遷,走向「自動化」與「數位化」階段,將是產業轉型必經的考驗,不僅可以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也可以提升產品品質。 文﹒李振麟 
▲紡織新紀元。(圖/ photoAC)
紡織產業起源於舊石器時代,那時就已經有編織品的遺跡印記, 直到新石器時代紡織工藝,陸續在埃及樁式住宅中挖掘出來,其追溯遺址年代,可到西元前五千多年左右。早期時代多以「亞麻布」、「 皮革」、「 羊毛」 或「 亞麻纖維」 等材質製衣,直到來自於中國大陸的絲綢品引用,然而「絲綢」是屬於一種高貴奢侈品,無法普及化。 後續到十六世紀時代,「棉花」逐漸為世人所使用,起初多數人並不清楚棉花來源,只因為擁有與羊毛相似特質,而誤將其想像為一種植物性綿羊所產生。如今在亞洲或美洲的溫暖地區,都有棉花樹的種植採收。棉花纖維在其收成後,經過清洗與整理等一連串繁複手續,再將其轉化成為可以編織成布料的「紗線」。棉紗從手工捻製成為「纖維」,再使用「紡車」編織成布,在考古遺址中所發現的「紡錘」,可為代表最早的技術之一,「紡錘」視為一種早期的紡織工具,通常由木材製成,目的是將羊毛、亞麻或棉花等纖維捻製成為「紗線」。 布料生產的主要步驟是從「棉花」,「羊毛」或「亞麻纖維」清洗整理,再將其轉化為「紗線」,後續編織整理為布料,雖然纖維間的紡紗與織造過程類似,然而纖維物質的不同特性,將決定布料編織方式上的差異,就如同「羊毛纖維」需要洗滌和梳理;「亞麻纖維」則需要修整與梳理,棉紗需要手工捻製成為「紗線」,但是紡織產業仍然持續創新研發,為營運增添新的成長動能,並且以擴充生產線與產能來爭取訂單,如今東南亞地區,越南的土地與勞工薪資成本節節上漲,「印尼」逐漸取代越南,成為紡織產業在東南亞的生產重鎮,亦成為許多紡織廠在海外的第二生產基地。

(圖/photoAC)

(圖/photoAC)
區域性組織興起 對紡織業產生影響 後續有了「區域性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免稅」以及中韓「FTA」出現,然而台灣非其組織成員,因此中小企業無法受惠,甚至於本來可以透過ECFA作業,如今也中斷,勢必要面對高關稅衝擊,銷售成本受到影響,不僅東南亞與韓國有了區域性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免稅通關,尤其是中國大陸於二○二四年四月公告,對於台灣所生產的「聚碳酸酯」產品課徵反傾銷稅,以及自二○二四年六月十五日起終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中一百三十四個台灣進口商品的關稅減讓,紡織業本是勞力密集型工業,面對龐大的競爭壓力,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紡織產業相當不利。

▲紡織產業走向自動化機械人。(圖/ india Textile journal)
經營環境變遷 自動化與數位化提升競爭力 面對經營環境變遷,走向「自動化」與「數位化」階段,將是產業轉型必經的考驗,由於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環保要求日趨嚴格、以及市場消費需求的多元化挑戰等因素,傳統生產方式已經很難再維持競爭力。自動化生產技術成為解決紡織產業成本的策略手段之一,不僅可以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也可以提升產品品質。 首要是導入生產設備自動化,以降低人工作業成本為考量,尤其是機器人與人工智慧(AI)技術,已經逐漸進入紡織生產領域,幫助企業降低人工成本,並提高生產效率與靈活性。在今日勞工人力嚴重缺乏的狀況下,倉儲作業可藉由機器人,執行搬運以及物料處理,透過自動導引車(AGV) 以及機械手臂來運輸布料,無論是存取或堆疊,都能夠有效提升倉儲與工作效率。
紡織產業自動化升級 第一、建立自動化紡紗設備,有了自動換紗以及智能監控設備,才能確保紗線品質穩定。 第二、高速噴氣織機Air-Jet Looms 以及噴水織機Water-Jet Looms 的投資引進,大幅提高織造效率,並減少布疵。 第三、自動裁剪以及縫製系統建置,有了機器人的縫製技術,不僅可以減少生產錯誤,亦可以提升生產上的精密度與速度。 第四、智慧型染整設備建構,不僅可以達到自動配色的精準投放,還可減少染料浪費,以及降低環境污染。 第五、AI 人工智慧運用,根據訂單需求與生產進度,自動調整機台運作,以減少生產過剩。 第六、搭配物聯網(IoT)以及大數據分析,可以將紡織工廠內各生產環節的數據連接,使得生產過程更具透明化並優化決策,可以即時監控設備的運行狀態,預測機器可能故障以提前維修,減少停機時間。

▲紡織產業已採自動化機器人縫紉技術。(圖/ swiat haftu eu)
紡織產業數位化升級 全球產業鏈的變遷與科技發產,面對未來挑戰,紡織產業可以透過數位化方式,也就是「AI 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大數據」,以及「智慧製造」等技術應用,將生產環節串聯起來,走向智能生產的優化模式。目前台灣製造業是透過與異業結盟來擴展歐、美、亞等海外市場,台廠布局智慧化製造,推動「數位設計」、「數位布料」、「數位色彩管理」、「實境展示」等商業機能,將供應商垂直整合在一起,尤其「環保」、「減碳」與「機能型」商品,串聯歐美品牌,成為未來的國際品牌主流。 今日紡織產業的數位化發展,具體上可歸納為: 第一、供應鏈管理模式建立,藉由大數據以及區塊鏈技術,追蹤建檔。 第二、透過AI 技術與自動化生產相結合,不僅減少人力資源成本,又可避免錯誤以提高生產效率與速度,在科技機器學習中,有利於進行布料設計與需求預測。 第三、運用感測技術與可穿戴設備,開發智慧型機能服飾,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達到傳產升級目的,朝向循環經濟與減少碳排的可持續性發展。 第四、透過AI 人工智慧,強化客戶體驗感受,緊密追蹤市場消費最新趨勢,以利於設計、研發與調整生產線。未來企業也可以搭起數據共享,提升供應鏈效率,並與科技合作與加速創新研發。 數位化運用,仍面臨高昂的技術成本與專業人才培訓問題,尤其是數位科技也帶來資安管理問題,這些都是生產製造者需要努力的方向。紡織產業「數位化升級」勢必將成為一個不可逆的潮流趨勢,企業更是需要積極引導科技革新,以提升本身競爭力,透過持續性創新以及策略布局來面對外界挑戰,台灣的紡織產業,將可邁向一個「智能化」、「綠色化」以及「高效能化」的發展願景…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紡織新紀元科技與傳統交織的未來
卓越雜誌
2025/5月 第46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