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鼎沒講清的事 還原績優生踩雷始末

工程成本暴增、與業主履約糾紛……陷一九六億呆帳危機


中鼎公告旗下孫公司「中鼎美國」,因承攬工程業主聲請重整,未收回的應收帳款高達一九六億元。穩健企業重踩雷坑,凸顯風險管控失靈,事發以來公司未即時對外揭露充分資訊,引發投資人質疑。

撰文‧陳燕珩

四月十六日晚間, 台灣最大的統包工程承攬商中鼎集團緊急發布一則重大訊息, 揭露集團孫公司「中鼎美國」(CTCI Americas, CTCIA), 承攬工程案業主GCEH(Global Clean Energ y Holdings Inc)聲請重整,有高達一九六.○四億新台幣的應收帳款未收回,在資本市場投下震撼彈。

由於這筆未收到的帳款金額,幾乎等於中鼎淨值一九六.四六億元,若全數認列呆帳,恐將讓公司淨值瞬間歸零、面臨下市危機。因此發布重訊隔天,中鼎股價直接跳空,連收四天跌停,市值蒸發一○七億元,直到四月二十三日才止跌反彈。

成立四十多年來營運始終穩健、國際舞台身經百戰的中鼎,這次意外踩雷,其實是源於二○二一年簽約的工程案。

當年,位於加州中部、負責營運大型燃料煉油廠的再生燃料公司BKRF(Bakersfield Renewable Fuels),找上中鼎美國,發包將煉油廠改造生質柴油廠房的翻修工程。

BKRF的母公司,是成立於二○○七年、總部同樣位於加州的再生能源公司GCEH。該企業主打生產低碳、低成本的生質燃料,從種子研發、農場種植到燃料製造,都能一手包辦,並擁有以亞麻薺製作燃料的全球專利技術。


▲位於美國加州的再生燃料公司BKRF,發包舊煉油廠改造工程給中鼎美國,雙方因履約爭議爆欠款糾紛。達志

違反慣例》實質完工才收款

雖擁有專利,但GCEH與同業相比,規模並不大,二三年營收約四八四萬美元、淨虧損近九千萬美元;與中鼎簽約的二一年底,股價曾寫下七.五五美元的歷史新高, 但受工程成本超支、投資回收時程延宕、美國能源政策變動等因素拖累,債務壓力沉重,近期向美國德州破產法院聲請重整。截至五月二日,GCEH股價跌至○.○四美元,市值剩二一○萬美元。

一向被視為統包工程績優生的中鼎,捲入巨款呆帳風暴,出乎投資人意料之外;但回頭審視中鼎美國承包BKRF工程案的歷程,危機訊號其實早已浮現。

根據GCEH二四年第三季財報,BKRF和中鼎美國在二一年五月簽訂EPC(統包工程)合約,由中鼎包下BKRF舊煉油廠改造工程的勘察、採購和建造等。二三年一月雙方簽訂合約修正案,同意變更GMP(保證最大金額)為二.七五億美元;BKRF將於實質完工後,分十八個月支付款項。

依該修正合約,雙方約定「實質完工日」是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GCEH更簽署擔保協議,承諾若BKRF違約,母公司會負擔所有款項。

然而,這項讓業主在「實質完工後才分期付款」的合約條款,明顯違背中鼎歷來統包工程案的收款慣例。翻開中鼎二三年年報,針對工程收入認列方式寫明:「中鼎集團採完工百分比法,依合約期間投入程度認列工程收入……。完工程度是參照每份合約到(財報)報導期間結束日已發生的成本,占合約估計總成本的百分比計算。」


歸責不清》追加金額沒共識

「看到消息,我們都很納悶,怎麼會有那麼大筆款項沒收回!」一名在中鼎任職逾二十年、熟悉內部運作的離職員工表示,中鼎無論承攬國內外工程,通常都會依合約金額要求一○%到十五%預付款,以支應前期所需費用,之後再每個月估驗工程進度收取各項進度款,符合年報說明,「這次卻累積那麼大筆金額收不回,確實很不尋常。」

這名前員工回憶,中鼎過去到阿曼、卡達等地承攬工程案,都會從台灣派駐上百人團隊前進第一線,層層掌握整體流程,盡可能降低風險。但據他了解,這次的BKRF廠房翻修案,由台灣派駐美國的專案人員還不到十人,再加上中鼎美國總經理、執行長和員工幾乎都是當地人,增加總部掌握現場狀況難度。

風險管控不如過往嚴謹,就可能導致後續工程延宕、成本增加,以及衍生而來的合約糾紛。

GCEH曾在財報中揭露, 二三年四月, 中鼎美國主張應將合約金額提高到五. 五億美元, 向GCEH提出調解和仲裁申請,但雙方對金額認知不同。

二三年底,GCEH又與中鼎美國簽署一份臨時和解協議(ISA),雙方同意將合約金額調高到三.六億美元, 實質完工後由BKRF分三十個月加計利息付款,當時評估工程要到二五年第一季才能實質完工。

然而,溝通千迴百轉,履約糾紛依然沒有排解。

中鼎美國持續向BKRF提出合約追加變更申請,二四年九月,要求將合約金額提高到七.六億美元。到了十月, 換成BKRF主張中鼎美國有施工瑕疵和延遲完工情形,要求終止合約,剩餘工作由BKRF自行完成。

由此可見,雙方最主要的爭執點,是對工程延宕的責任,以及追加預算成本應由誰負擔的認知不同。據GCEH財報, 截至二四年九月,BKRF已支付中鼎美國一.五億美元,剩餘款項及利息合計為二.五四億美元,預計在未來三年,分批償還。這意味著BKRF認定須支付中鼎的總工程款約四億美元,與中鼎主張的至少七.六億美元,相去甚遠。

一名熟悉統包工程的資深會計師點出,美國業主對中鼎欠款高達一九六億新台幣,但中鼎去年前三季財報中,這些款項都是「未逾期」狀態,代表這份合約設計得「非常特殊」。

他分析,一般工程都是做一個階段、收一個階段款項,本案卻讓業主在前期只需支應少部分金額,直到快完工、甚至開始營運時,才分批慢慢還款,「工程方因此要承擔很大的財務風險,非常罕見。」

值得注意的是,中鼎美國與GCEH自二三年以來,就因合約有爭議,陸續簽訂合約修正案與臨時協議;但直到GCEH聲請重整的消息曝光前,中鼎都未對外說明細節。究竟中鼎美國已收取多少工程款項,應收帳款一九六億元占總合約多少比率,讓投資人霧裡看花。


▲2023年卸任中鼎工程總經理的陳裕仁,目前擔任中鼎美國董事長、執行長兼總經理,負責美國業務。取自中鼎網站

合約爭議》法說會避重就輕

就算前期認為情況仍有轉圜餘地,但至遲於去年九月,中鼎就已得知BKRF不同意中鼎美國主張的應付帳款金額、這筆錢極可能無法全數收回。但中鼎一路拖到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才發布重訊,說明中鼎美國與業主發生履約爭議、已進入仲裁程序,甚至針對爭議內容,僅以一句「目前對本公司財務業務無重大影響」輕描淡寫帶過。

時隔一季、在今年三月初的中鼎法說會上,面對法人提問BKRF案處理情況,中鼎工程董事長楊宗興依舊表示雙方正在協商,甚至語帶樂觀地說,該廠房已進入試營運階段,且有合格產品產出,「對我們是滿大的激勵,如果這個廠可以穩定運轉,這家公司應該會有穩定健康的展望。」然而,四十三天後,一切風雲變色,這家高層口中可望「穩定健康」發展的公司,成為引爆中鼎營運危機的大地雷。

一名持股逾二十年的小股東質疑,中鼎美國與業主的履約糾紛,可能造成公司重大損失,但公司近兩年來不僅未透過財報或重訊揭露相關細節,審計委員會報告也隻字未提;甚至連一個多月前的法說會也避重就輕,令他對公司誠信大打問號。

經營異狀》轉增資破億美元

其實早在這起合約糾紛曝光前,中鼎美國的營運就出現異狀。回頭爬梳近兩年中鼎重訊,不難發現中鼎美國早有資金缺口,需要集團不斷注資金援。

二三年五月到二四年底,中鼎五度透過子公司轉增資中鼎美國,總金額合計高達一.六億美元,換算同期匯率約四十九.三億新台幣。此外,中鼎工程和中鼎海外等公司,也七度以「短期融通資金之必要」為由,對中鼎美國新增資金貸與,總計六十四.六八億新台幣。

根據中鼎今年二月發布的重訊,資本額約五十八億元的中鼎美國,二四年累積虧損已達實收資本額二分之一。

虧損不斷擴大之際,二四年一月,中鼎美國原總經理兼執行長Patrick Jameson宣布「退休」,由董事長陳裕仁同時兼任總經理及執行長。四月底, 中鼎公告由Earl Mitchell接任總經理,但他任職不滿四個月又宣布辭職,改由陳裕仁「回鍋」兼任總經理,高層更迭頻繁,意味著公司治理亮起紅燈。

針對一九六億元應收帳款,幾年內可回收多少款項,中鼎至今給不出答案,僅在重訊記者會重申,業主明後年起有機會逐年清償,中鼎今年將先提列部分備抵呆帳,未來逐步認列,不會一次性全數提列減損。

資深會計師分析,如公司發生應收帳款未能回收情形,依會計專業準則,原則上會先全部提列備抵呆帳,後續若收回再沖抵。如華碩去年因為印度客戶延遲支付應收帳款,就在第四季直接認列五十三.五億元呆帳,因此拖累該季獲利表現,直到下一季客戶付清欠款,才以沖抵方式處理。「但中鼎案數字實在太大,一九六億元已經接近淨值,全部認列下去,公司就下市了,只能邊拖邊走。」這名會計師說。

中鼎強調,美國法院針對GCEH聲請重整一案,最快第三季會有結果,但會計師分析,中鼎在第一季或第二季前,就應該積極針對GCEH的財務預測,評估應收款項的可回收性,提前反映部分到財報。即使沒有全部認列減損,也必須充分對外說明評估依據,才能重拾投資人的信任。

中鼎:改建追加成本高 檢討管控機制


針對美國工程案踩雷爭議,中鼎回應,BKRF工程案的應收帳款,在專案啟動一年內都正常收款,但因部分設備和管線的整改,不在原本報價範圍內,中鼎美國申請多項追加,BKRF核可速度慢,以致爭議擴大。由於合約是設定保證最大金額(GMP),中鼎並不熟悉此種在美國工程案的作法,中鼎未來會加強確認明確的工程範圍、報價,同步評估風險金額。

中鼎表示,考量當地法規及美國工程慣例,BKRF案估價和議約都由中鼎美國團隊負責,由於當時BKRF資產高於工程估價總金額,且美國工程案有留置權作為擔保,風險應屬可控;未料本案是舊廠改建案,追加項目太多,造成風險不斷升高,中鼎已重新檢討海外報價的管控機制。

至於這幾波資金投入中鼎美國,是因應美國市場的業務增加,因為多家知名台商到美國建廠均請中鼎協助,有短期融通資金的必要。

中鼎強調,由於該案涉及履約爭議,雙方在2025年第一季仍就和解協議方案持續溝通,過程涉及業主談判保密條款,因而影響到財報及重訊中可揭露的細節範圍。未來中鼎會更加強化內部重訊評估流程,以確保資訊透明。(陳燕珩)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5月 第1481期

本文摘錄自‎

中鼎沒講清的事 還原績優生踩雷始末

今周刊

2025/5月 第14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