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瘋AI背後的現實:提升效率容易、營收成長難

當前,AI被寄予厚望。市場上湧現了大量報導,探討如何利用AI來重塑企業、創造新價值主張,並強化競爭優勢。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更是向大眾展示了AI的力量。因此,討論多半集中於AI如何造福社會、挑戰現有結構,甚至取代整個職業類別。

許多企業的焦點更直接:如何將各式AI的承諾,轉化為商業上的成功。然而,在許多情況下,AI投資的回報始終來得緩慢,凸顯了創新者的核心挑戰──如何從AI相關的創新投資中獲利。本文正是要探討企業在導入並嘗試從AI獲利時,所遭遇的獨特挑戰。


難從AI創新中獲利的主因:技術與資產的高度互補

當前AI的應用數量龐大,但要真正從AI獲利並不容易。當企業試圖開展新事業捕捉價值,帶來「營收成長」(top-line growth)較為困難,依靠效率提升帶來「獲利改善」(bottom-line improvement),較為容易。其根本原因,來自於「互補性」的本質。

有關「如何」以及「誰」能從創新中獲利的問題,數十年來一直吸引著管理學者。早在1980年代,創新與策略學者大衛.蒂斯(David Teece)就提出了著名的「從創新中獲利」(PFI,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框架,指出「可專有性制度」(appropriability regimes)、「互補資產」(complementary assets)、「標準」(standards)、以及「時機」(timing)是決定創新獲利如何分配,並深刻影響創新者能否捕捉到價值,以及在此過程中,哪些商業模式能夠存續並成功。

蒂斯的其中一項重要貢獻是:當「可專有性制度」較弱時,誰能掌控互補資產,就更可能成為贏家。(編註:專有性制度可理解為可以靠技術壁壘和專利保護獲利,互補資產則是需要配合其他資源或能力,例如搭配客戶的數據,或2種以上的資產一起存在或共同投入才能發揮效果)

AI的獲利尤其困難,原因在於其技術複雜、應用範圍廣泛,以及與數據之間的緊密依存關係。本文透過瑞典電信龍頭愛立信的案例,揭示企業在嘗試透過AI獲利時所面臨的困境與艱難決策。

我們的結論呼應了PFI框架所提出的:互補資產對於分配創新獲利的關鍵作用。然而,在數位與AI驅動的經濟中,新的技術性互補關係進一步阻礙了創新者捕捉價值,即使是像愛立信這樣擁有強大智慧財產(IP)、生產與通路能力,以及其他互補資產的大型企業,也難以倖免。

對於企業領導者而言,其中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如何從創新中獲利?而在這過程中,會有哪些機制與因素發揮作用?

最初的PFI框架,主要針對應用範圍較窄、相對獨立的「離散型創新」(discrete innovations)。但隨著時間推進,研究者愈來愈關注「複雜系統技術」(complex systems technologies),這類技術必須協調與管理創新間的互補關係。以電信產業為例,生態系統中由眾多組織開發的數千項相互依存的創新,必須要能協同運作。

另一種技術類型是所謂的「賦能技術」(enabling technologies),這類技術的特徵在於,它們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能夠被調整與升級以適應不同環境。雖然有潛力在多個領域創造巨大價值,但創新者必須在設計成本與應用範圍間做出權衡。也就是說,雖然更廣的應用範圍能在多個領域創造價值,但在單一領域的價值卻可能因為技術缺乏針對性而降低。

套用到AI上,因為它既是複雜技術,又能支援多樣化的應用情境,有些AI技術屬於賦能技術,具備可升級、可調整、能適應多環境的特質;另一些則更窄化,只針對特定領域而設計。像愛立信這樣的創新者,可能會因「價值捕捉」的考量,選擇縮小AI投資的水平範圍或垂直範圍。

2021年全球AI投資達2760億美元,然而成功者寥寥無幾

數位龍頭公司如Alphabet、亞馬遜(Amazon)、阿里巴巴(Alibaba)、百度(Baidu)和串流龍頭Spotify,利用AI進行產品推薦、精準廣告投放、訂價以及需求預測等應用。傳統非數位產業的高階主管,也開始意識到AI可以嵌入產品與服務,或導入生產營運流程,進而創造商業價值。跨產業的大型既有企業已積極投資AI,方式包括自主研發或併購AI公司,在過去10年中投資規模快速增長。2021年,全球企業在AI上的投資金額就高達2760億美元(約新台幣8兆2800億元)。

然而,到了2025年,失敗的AI投資案例持續增加。顯然,投資並不必然帶來利潤。根據我們對愛立信的研究顯示,AI技術投資若要成功,必須搭配對「互補性」的深入理解與有效管理。

託管服務(managed services)是愛立信4大業務單位之一,負責為全球行動運營商設計、優化與管理網路、IT與資料中心。這個業務單位在超過100個國家提供服務,涵蓋約10億名用戶,雇用約2萬8000名員工,並監控約70萬個站點。然而,部分因為客戶特定化的契約模式,這個單位在2010年代遭遇了效率不佳與成長緩慢的問題。

2017年,愛立信任命了新任執行長伯耶.埃克霍姆(Börje Ekholm)推動託管服務單位的獲利改善計畫。很快地,愛立信發現單靠削減成本與放棄不良客戶並不足以解決問題,因此決定引入AI,推動自動化營運。

愛立信認識到,AI技術若能結合進階分析,將能自動化網路與IT營運中的問題解決與流程,並能強化網路設計與優化。這些成果有望提升網路效能並降低總擁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編註:指的是某項系統或資產的整個生命周期當中的成本,包含營運、管理、升級等)。例如,透過AI取代或輔助人力來管理電信網路,可以讓網路更穩定,效能更佳、減少天線之間的干擾、提升網路速度並降低能耗,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率。

為了推動這一轉型,愛立信重新設計了託管服務事業單位,分為3個階段(參見下圖表):

1.精簡人工操作:重新設計並簡化26種不同的流程,建立以數據驅動架構為基礎的工具平台。

2.加入認知層(AI與機器學習):提升主動性,使營運能實現數位化與自動化流程,並創建自動化分析平台。

3.建構數據驅動營運:每日處理超過175TB的數據,以追蹤並改善客戶體驗,並建立專屬的AI平台。


雖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這些階段各自都設有里程碑,最終目標是達到主動、數據驅動且自主化的電信網路運營。

在3年間,愛立信投入了1.3億美元,打造名為「愛立信營運引擎」(Ericsson Operations Engine)的平台,由超過1000名具備電信與數據科學專長的跨領域專家,以及100名AI研究人員加入。截至2025年,成果包括:6000條自動化規則(重複使用率達85%)、自動化了1萬個任務。

愛立信的愛立信營運引擎使用多種AI技術來支援託管服務,並隨著技術演進持續更新。例如:

•自動化數據處理系統: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系統化地檢測與分類網路問題。

•預測分析:預先預測網路故障,採取前置措施,提升網路可靠性與使用者體驗。

•深度學習:在龐大資料集上進行複雜模式識別,能發現傳統方法難以察覺的異常。

•強化學習:透過試錯方式改善AI模型,使其依據網路效能回饋不斷改善決策流程。這對於動態網路環境尤其重要,能讓系統持續學習與進步。

缺乏清晰策略,愛立信的4種策略摸索

和許多投資AI的企業一樣,愛立信一開始的策略上,並沒有清楚區分「公司能用AI做什麼」與「公司應該用AI做什麼」,還有如何從這些投資中捕捉價值。由於缺乏清晰策略,愛立信最初的AI發展範疇相當廣泛,因為這些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性。

最初,愛立信嘗試透過AI提升內部效率,但很快轉向利用AI幫助客戶提升效率並增加營收。帶來了數百個需要額外開發且需要額外成本來適應特定情境的AI應用案例。

對愛立信營運的客戶網路,
提供「以服務為中心」為解決方案


愛立信嘗試4種AI獲利策略:1.降低自身運營成本;2.為客戶節能與節省營運成本;3.改善客戶體驗;4.協助客戶增加營收(參見下圖表)。


愛立信在嘗試創造與捕捉AI的價值時,會根據是否「管理該網路」將客戶分成2大類,並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

第一類是愛立信所經營的客戶網路。對於這些客戶,愛立信提供「以服務為中心」的AI軟體服務。

AI基礎服務用來提升客戶網路的運營效率,涵蓋網路服務營運與改善、雲端與IT服務運營、雲原生應用開發(cloud-nativ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等。客戶的好處是可以用相對低的成本,管理複雜的多供應商網路。使用基礎服務的客戶通常能達到:第一線客服自動化率95%;網路不可用時間大幅減少,客戶抱怨量顯著下降。

新一代電信網路(如5G和6G)若沒有妥善規畫,營運成本可能比傳統3G或4G網路高出2倍以上。這更加突顯了AI的潛力。愛立信在經營這些客戶網路時,會依據績效收費,確保手機網路運營商與愛立信之間的價值分配能夠平衡。這些基礎套件同時也幫助愛立信提升自身的獲利能力,因為內部運營會更有效率。

AI進階服務能進一步利用AI來預測網路效能與事故,並啟用「主動式網路管理」,在最終用戶體驗下降之前,就能提前介入,還能提升能源效率、規畫與設計網路、並精細調校系統。

像是印尼的手機網路營運商Indosat Ooredoo使用愛立信的「能源基礎設施營運」服務,在超過3000個基地站的高負載4G住宅區運作。AI同時考慮到營運商的全站點,包含無線電網路元件、柴油發電機、電池、與來自不同廠商的溫度計。結果顯示網路效能大幅提升,能源消耗也顯著下降。

另一個例子是T-Mobile採用「雲端與IT營運」服務,將訂單失敗率降低95%。這類訂單(例如買新手機或更改方案)需依賴後端140個不同供應商的IT系統,愛立信接手後運用其AI演算法來管理「訂單至啟用」流程。

對愛立信未經營的客戶網路,提供軟體授權或訂閱服務

第二類則是愛立信未經營的客戶網路,愛立信提供基於自身廣泛網路管理經驗的AI解決方案,形式包括軟體授權或AI即服務(AI-as-a Service,AIaaS)。透過這種方式,愛立信能進入新的市場:即便客戶不外包網路營運,仍需要協助管理自身複雜的網路。2022年,全球已有48家客戶採用了愛立信的AI軟體方案。

舉例來說,瑞士電信公司Swisscom使用愛立信的「認知優化」(cognitive optimization)方案來降低網路耗能。通常營運商若降低電力,就會犧牲覆蓋範圍。但AI透過不斷調整天線角度,彌補功率下降,達成節能與服務品質的雙重改善,結果達成發射機功耗降低20%,單一基地站的能源耗損率下降3.4%,下行速率提升5.5%,上行速率提升30%。

另一個例子是印尼的移動網路運營商XL Axiata,使用愛立信的「認知調校」(cognitive tuning)方案,加快網路優化與站點驗收。傳統上,營運商在建設新網路時,需要大量人工實地測量干擾與效能。現在,AI利用群眾數據與設備數據,快速且準確地進行「虛擬測試」,完全遠端完成,幫助站點驗收速度加快60%,專案產能提升20%,同時也改善了網路效能與客戶體驗。

關於作者
馬茲.歐.佩特森(Mats O. Pettersson)
愛立信研究中心(Ericsson Research)的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創業、創新與技術系的兼任研究員。

約阿基姆.比約克達爾(Joakim Björkdahl)
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技術管理與經濟系的戰略管理與創新教授。

馬庫斯.霍爾格森(Marcus Holgersson)
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技術管理與經濟系的產業管理與經濟學教授。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2025/10月 第251期

本文摘錄自‎

企業瘋AI背後的現實:提升效率容易、營收成長難

經理人月刊

2025/10月 第2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