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提升國際能見度 是經濟啟動的引擎力量
軟實力經濟是國家產業發展競爭力與影響力的具體表現,也就是藉由「文化」、「科技」與「價值觀」的吸引呈現,轉換成為對外的經濟實力。 文﹒李振麟 
▲軟實力經濟成為國家產業發展重點。(圖/ photoAC)
在今日全球化科技知識時代裡,國家競爭力的具體展現,不再拘泥於傳統或軍事等硬體設施,而必須透過教育層級、文化環境、科技創新以及國際品牌形象等軟實力經濟模式,去影響他國的認知與合作關係,因此逐漸成為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動能。 近幾年以來,歐、美與亞洲等主要開發國家,均感受到文創產業的巨大影響潛力,紛紛將文創產業列為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位於東亞海島型經濟的台灣,長年以來深受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民主思想薰陶。雖然台灣的國土面積不大,但卻擁有高度的民主自治與創新研發的潛在環境,軟實力不僅影響到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也是經濟再起飛的關鍵機會。 在文化與創意產業上,台灣的軟實力經濟,可以從音樂、影視娛樂、藝文產業以及餐飲文化上追尋。台灣的音樂文化產業,可追朔於一九七○年代的民歌運動,推演到今日的流行與獨立創作並存,深深反映出社會上的認同度。
校園民歌運動對音樂文化的啟蒙 源自於校園的民歌運動,展現出當時青年對於社會關懷的熱情,無論是胡德夫、李雙澤、楊祖珺等人,都以簡單的吉他伴奏唱出音樂中的文化精神,不僅清新動人,也承載民主啟蒙的力量,成為當時台灣社會轉型的歌手代表。隨後,羅大佑、李建復、齊豫以及潘越雲等人,更將民歌精神延伸到更專業的音樂製作。尤其是羅大佑的《鹿港小鎮》、《之乎者也》等,可視為台灣流行音樂的里程碑,此時音樂不再只是一種娛樂,而是文化自覺的潮流見證。 近年來,周杰倫將中國風以及流行元素相融合, 開創出華語流行新風格,蔡依林則以舞蹈與跨界藝術來引領潮流,最終站上亞洲天后角色。甚至於三人組的Selina 任家萱、Hebe 田馥甄、Ella 陳嘉樺,皆以清新活力形象,以及和諧的合聲與多變曲風,風靡華語世界,代表作品包括《 Super Star》、《 不想長大》等,帶動流行音樂的多元性與國際性。後續的獨立音樂、饒舌與電子音樂等,也在台灣快速萌發崛起。 台灣是華語音樂的重鎮,藉由「音樂」傳遞彼此間的情感交流,回顧台灣音樂文化發展歷程,從民歌運動的清新感受,到流行歌壇巨星的跨國影響,每個階段都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價值傳承,也都代表台灣的軟實力文化,展現出多元議題以及社會思考,在不斷追求自我願景下,邁向國際社會。

▲校園民歌唱出音樂文化精神。(圖/A Novel by David Gittlin)
影視產業文化需要多關心 台灣的影視產業文化發展,可從早期的電視劇、偶像劇到電影作品來論述。從一九八○至一九九○年代,當時的瓊瑤劇《一簾幽夢》、《梅花三弄》等,採以細膩唯美畫面來描述愛情故事,風靡海內外華人,建立起台灣的影劇文化基礎。 後二○○○年代,《流星花園》不僅在台灣創下高收視率,更讓F4 偶像團體紅遍亞洲區,成為台灣的偶像劇代表。隨後《薰衣草》、《命中注定我愛你》等影劇作品,也塑造「台劇」的浪漫風格,推動台灣成為影視戲劇的輸出重鎮。 在電影方面,則以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奠定台灣國際影壇聲望。導演李安更以《臥虎藏龍》、《斷背山》等作品,連續榮獲奧斯卡大獎,成為台灣影視文化中最具有國際代表作品的知名導演。 綜藝節目上, 則以《 康熙來了》、《超級星光大道》等節目,不僅挖掘出更多潛在影視紅星,也成為今日娛樂界典範,影響亞洲各國的節目製作。台灣的影視文化代表作品,展現出深厚的創作力與文化價值影響力,不再只是娛樂產業,而是一種軟實力經濟的呈現。 近年來台灣的影視電影產業,因為市場規模有限,資金條件不足,再加上競爭環境激烈,同時又要面對韓國、日本與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因此無論在影片宣傳與國際市場發行上,皆處於劣勢,未來要再出現如侯孝賢、李安等優秀作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日政府單位與社會大眾的支持,對於影視界的影響顯得格外重要,才有機會帶動台灣的影視事業再度繁榮興盛,讓我們的文化事業體在國際上發光發亮。
文創產業提升國家辨識度 台灣的文創產業自二○○二年政府推動後,逐漸成為經濟與文化並進的重要力量。透過文化元素以及創意思維,將其轉化為商品、服務與品牌價值,呈現出獨特的市場競爭力。台灣擁有豐富的多元性文化。無論是原住民、閩南或客家等傳統建築風格與飲食習俗,再加上影視作品等, 都為今日的文創產業提供豐厚素材。最具代表性的傑出商業設計「 故宮精品」, 不僅吸引國內外遊客,也讓傳統文藝被看見。 台灣的文創設計逐步受到外界肯定。尤其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以及「華山1914 文創園區」等,成為孕育設計師、藝術家以及新創團隊的重要園區,在結合商業與藝文活動下,成功將台灣的文創藝術融入於城市特色中,吸引年輕世代。 然而,台灣的文創產業仍面臨許多挑戰。最主要是市場規模有限,創作思維取材上往往需要跨越不同文化背景,才能夠找到更大的思緒。其次,到底要如何讓這些文創商品兼具美感以及商業價值,也需要細密的經營策略,因此文創人才的培育與資金輔助是不可缺少的,唯藉由政府與民間相互合作,才能建立一個完善的經營環境。 文創產業本是文化價值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政府的「政策輔導」與「經濟資源」極為重要,尤其是健全的法規制定,不僅要有專責單位設立,還要有補助或創業基金,更需要明確的發展方向。政府單位對於文創人才的培育與教育推廣,除了鼓勵學術單位設立相關科系外,也需要結合科技、設計與行銷的跨業課程,培養具備有文化創意與商業行銷的跨領域傑出人才。 另一方面,文創平台與園區的建立極為重要。透過文創園區、展覽與媒合等活動,才能擴大能見度,並推動文創產品參與國際,跨進海外市場。因此適當的「政策方向引導」、「專業人才培育」、「技術資源整合」與「數位創新」,都是今日政府輔導文創產業的關鍵力量。

▲松山文創園區。

▲故宮文創精品。

▲文創產業呈現創意思維品牌。
小吃與飲食文化 讓世界認識台灣 無論是「蚵仔煎」、「牛肉麵」、「珍珠奶茶」,甚至於「霹靂布袋戲」等,都是透過技藝、美學以及科技上的應用整合而來,其不僅代表地方特色,也傳承歷史記憶與族群文化。當飲食透過包裝與品牌上的行銷設計再造時,就能成為文創商品的一部分。如果飲食文化再透過品牌向國際輸出,就可轉換成為文創產業的一環。 「鼎泰豐」的小籠包,今日成為國際品牌,以及「珍珠奶茶」在全球掀起熱銷風潮,即使是來自於夜市、特色餐廳或伴手禮,都能夠讓外地觀光客透過視覺與味覺感受來認識台灣,將台灣的餐飲文化, 轉換成為具有經濟效益的文創模式。小吃與飲食文化不僅是台灣重要的文創產業代表之一,也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亮點。 如今「誠品書店」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地標,讓文創商品展現出獨特的品牌特質,讓世界看見無法取代的創意構思,這股力量不僅是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也是經濟啟動的引擎力量,更是一種軟實力的象徵,透過經濟生活方式,讓台灣文創產業有機會成為全球矚目的軟實力典範。 重建旅遊觀光事業體,無論是音樂、文藝活動與特色餐飲等方面,都必需要從整體環境來規劃,結合地方特色以及現代旅遊需求,打造出一個多元化的旅遊體驗。首先應重新整理當地的旅遊景點環境與設施,提升服務品質與整體形象,營造出一個安全、舒適的觀光環境。同時也要導入藝文活動,如街頭藝人表演、傳統戲曲、手作工藝市集等,豐富遊客體驗,展現出在地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特色產品與文創商品的價位應合宜與品質兼具,才能吸引消費者並提升地方產值。 此外,完善的交通與大眾運輸規劃,讓旅客更便捷地抵達各需求景點,其不僅是有助於分散人潮,也能推動整體性的區域發展。最後,再透過社群媒體、國內外宣傳與合作行銷,提高地區的能見度與吸引力。今日唯有結合文化、交通、產業與宣傳,才能達到全面振興觀光事業的目的,建立起永續發展的旅遊模式。

▲九份地方特色觀光旅遊。(圖/ photoAC)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台灣軟實力崛起 重塑國內經濟消費熱潮
卓越雜誌
2025/10月 第474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