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險繳了十幾年 關鍵時刻不夠用…
藥費高漲、醫療險給付縮水,許多癌症患者即使繳納多年保費,仍無法應付愈來愈昂貴的醫療開銷,讓許多保戶感嘆保障不足。未來保險市場如何調整以符合需求,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 文/洪綾襄醫療科技進步,費用卻水漲船高,導致健保限縮給付、自費項目增加,讓中山醫學大學執行董事、也是放射腫瘤科醫師周英香很有感。她坦言,愈來愈常發生當她把治療方法、流程和自費項目講完後,病友的第一反應卻是:這些項目我的保險好像沒有給付? 「我們科內有個同仁太熱心,常幫病友打給保險公司問哪些有賠、哪些沒賠,一講就要講一、兩個小時。後來我乾脆準備一個問卷,放療有沒有給付、實支實付多少額度、住院怎麼賠,請病友的業務員把這些欄位都填完,我就會知道病友有哪些準備,再來安排療程。」周英香表示,癌症治療真的非常昂貴,新興的標靶藥物、免疫細胞療法都所費不貲;就算有健保給付,加上琳瑯滿目的自費選項,一個月十幾、二十萬元費用絕對跑不掉,因此她會盡量依病友的經濟能力與保險準備來規畫療程。 屏東醫院腫瘤科醫師柯亞倫也指出,癌症治療傳統的化療一個月要花幾千到幾萬元不等,若是精準治療所指涉的標靶藥物,每個月藥費上看十萬元,而細胞治療,則幾乎所有療程都會超過百萬元。 正如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所教授張鴻仁所說的,醫療費用的漲幅超過全世界的想像!以前一顆藥五十元很貴,現在一顆兩千元卻很常見。也因此,健康險的理賠已完全不足以支應重大疾病的醫療開銷。不少癌友發現,在癌症治療門診化後,不但以前買的住院日額型醫療險用不上,實支實付也只能請領到十萬到二十萬元,讓他們保費繳了十幾年,空有滿手保單,罹病確診的關鍵時刻卻還是不夠。
保單逐漸落後了 癌症治療門診化 日額型險種用不上 影響之大,連全民健保和商業保險公司也敲響財務警鐘。二○二三年健保署為了撙節開支,嚴查醫院短期住院,結果發現有不少癌友為了籌措醫療費用,雖然化療、放射線治療等只要門診就能處理,不須住院,還是拜託醫師開立二天一夜的住院證明,好請領住院實支實付理賠。結果不僅拖累健保財務,保險公司也認為此屬「非必要醫療」,因而予以刪減,甚至不予理賠。 也因此,即使防疫險之亂高峰已過,二四年前十月年保險申訴案件數比二二年大增五八%。根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統計,爭議前三大類型為「理賠金額認定」、「必要醫療」、「承保範圍」,顯示現行保險商品和保戶實際需求之間,落差愈來愈大。
醫療亂象影響大 病友哀求住院 連帶拖累健保財務 然而,保險公司又即將於二六年接軌國際準則,財務壓力巨大,也亟欲調整負債高的商品結構,迫使金管會在去年針對健康險進行大改革。往後投保的新實支實付險,只能一張正本理賠,副本理賠走入歷史,且理賠總金額不能超過當次醫療總支出。其他如失能險、分紅保單,以及旅行平安險的保障也縮水。若保戶不服,到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依保險公司意見辦理的比率卻愈來愈高。 種種限制與變化讓愈來愈多保戶深刻有感:「我的保險不保險了!」 二四年十二月,美國醫保龍頭聯合健康(United Health)執行長布萊恩.湯普森,在紐約曼哈頓街頭遭人槍殺,犯人卻被視為美國英雄,主因就是因為民眾繳交了昂貴的保費,醫療照顧量能卻仍嚴重不足,而保險業者還用「拖延、拒絕、辯解」(delay, deny, defend)的高傲態度對待保戶。雖然此一狀況不能套用在台灣社會,卻仍引發保險業界的省思。 公勝保險經紀人事業部經理徐筱媛分析,醫療費用高漲、政策方向改變、自費項目增加等趨勢,讓早期的保險保障項目和保額都不夠了。台灣因消費者保護意識高張,保險公司大多妥協,只能停賣,再出新款;額度雖然拉高,但是保障縮水,保費也偏高。有保險公司自行決定調漲保費,但就要面臨被消費者申訴和監理施壓的風險。宏泰人壽的申訴率居高不下,就是因為自行調漲旗下健康險「薰衣草保單」的費率。儘管自救會高達數千人,宏泰仍再次調漲,還對保險局的裁罰提起訴願。
病友保戶很焦慮 罹癌不能看身心科 不然無法出險 但除了保額不足,新興病種的保險覆蓋率也不足。身心症、思覺失調、失智等大腦異常疾病愈來愈普遍,但傳統保險卻還沒有覆蓋。根據《失智症亞太地區盛行報告》估計,到了二六年,台灣失智症醫療與照護成本將暴增至三○五○億元,相當於一半的健保預算規模。「很多病友因為罹癌,精神壓力大、睡不著,我會建議嚴重的人去看身心科;但病友說,業務員提醒他,如果確診精神病,以後會出不了險,無法申請理賠。」周英香觀察,不只癌友,很多高齡者也會因老化而有失智症狀,但在商業保險實務上,卻會被指為異端,是很扭曲的現象。
為什麼社會已有需求,保險公司供給卻沒跟上?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分析,「沒有數據,沒辦法做風險包裝和定價,就做不出商品。」他分析,保險公司傳統最愛推大眾化的商品,有的數據都是六十五歲以下的數據;如今人口高齡化,失智的、高齡的數據該去哪裡找? 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呂宗學則認為,過去保險公司在開發商品時,大多仰賴醫師/醫院診斷或健保給付,精算假設卻有隨公共衛生數據、理賠率或解約率而調整因應,是商品的供給與需求出現脫節的主因。「這中間有很多利害關係人,當然也有政治考量,健保、壽險公司、醫院、醫師、保戶之間互相牽制,大家都覺得是別人的問題,沒有人要動作,最後就形成了完美風暴。」 此外,科技的進步也顛覆了理賠基礎。郝充仁指出,當年保險公司在寫醫療險契約時,要求一定要在醫院,由醫師進行醫療處置,就是為了取得數據來作為理賠依據。但現在新形態的醫療方式,像是遠距醫療,就對理賠的「屬地主義」形成挑戰。 然而從健保統計發現,癌症不但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有超過五萬三千人死於癌症,也是花費健保點值最多的疾病。另一則是思覺失調症,平均每人每年住院高達兩百多天,住院費用驚人,若持續漠視,恐怕成為高齡社會最大的財務風險。 民眾思維該變了 保險是消耗品 應適時檢視配置 曾經最愛買保險的台灣人,一旦保險不夠保險了,又該怎麼因應?首先是觀念要改變,徐筱媛坦言,一個人能享受到的醫療保險服務與經濟能力成正相關,因此除了及早做足基礎保障之外,也要隨時重新檢視保險規畫。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保險其實也只是在一定期間的避險策略,「定期、消耗品、不還本的保險觀念,得持續推廣。」南山人壽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表示,台灣人過去最愛終身還本保單,還本就是用利息來付保費,以前利率有七%還足以因應,現在台幣年利率不到二%,不足以抵銷風險費用,保費當然就居高不下。 至於沒有錢,又沒有保險的人又該怎麼辦?周英香坦言,其實癌症治療最關鍵的還是早期診斷,除了胰臟癌等這類病因尚未完全掌握的癌症之外,只要早期發現,絕大多數的保險和健保都能覆蓋,所以定期健檢非常值得投資。 周英香補充,「不是說保險不要買,我執業第二年就把全家人的癌症險買好買滿,但就是除了保險,你還是要努力維持健康,因為你永遠無法逃避罹癌的風險。」即使是失智與身心症,也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方式來預防。 面對大變革,但產官學卻還停留在商業保險可以如何補充全民健保的辯論中,而保險局目前也僅表示尊重各公司的商業決定。但未來如何引導更多新形態、彈性費率的商品進入台灣保險市場?健保署是否能開放醫院自費項目?或是放寬健保資料數據申請使用,讓商業保險公司開發新商品等方案,都還未有定論。想保障自身的健康與經濟安全的民眾,不如先從盤點手上的保單做起。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