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電激增五成 怎麼救電網?

老弱設備撐不過暴雨、地震


四○三花蓮大地震後,台電配電事故發生次數比去年同期暴增。台灣哪些地區最容易停電?天災不會消失,電力系統如何提升韌性?

文/劉光瑩 攝影/王建棟


▲今年4到6月停電次數比去年增加,可能跟地震、氣候都有關。打造韌性電網無法一蹴33 可幾,需要時間與投入資源。

近期停電成為台灣社會爭論不休的議題,到底是次數愈來愈多?還是因為新聞而愈來愈受關注?

停電頻繁出現,也讓人擔心,究竟代表配電系統脆弱?還是更嚴重的缺電?

《天下》獨家取得台電數據顯示,台灣停電次數已有大幅改善。根據台電統計,配電事故次數從十年前的一年兩萬多次,降到去年六千多次,剩不到三分之一。然而今年四○三大地震後,情況改變了。

地震、極端氣候影響設備

根據台電統計資料,今年一至三月的配電事故次數,比去年同期要低。但四月起,事故都明顯比去年同期增加,四月比去年多了三○%,五月增加四八%,六月增加五一%。(見下頁表)

「這問題最近也很困擾我們,」台電發言人蔡志孟受訪時直言,看到數據退步,高層也覺得訝異。台電目前歸結出兩個原因,都跟天災較有關係。

第一,就是四月三日的花蓮大地震。蔡志孟說,地震當天絕大多數台電發電機組表面看起來沒事,但很可能劇烈搖晃之下,許多接頭或零件鬆掉,導致後續故障機率變高。

再來,是近來午後大雷雨愈加頻繁,配電設備忽冷忽熱,雨量又大,導致設備更容易受損。

再仔細看數據,會發現在某些區處,配電事故發生的次數成長特別明顯。包括桃園、北西、苗栗等區處,停電次數都比去年大幅成長,甚至倍增。

用電成長地區,停電事故多

對此,蔡志孟指出,可能因為某些地區人口與用電都快速成長,但電網更新速度跟不上。

舉例來說,桃園近幾年人口成長超過一六%,同時間桃園地區的饋線成長只有四%,因為許多變電所還蓋不起來,既有饋線的負擔必然升高。

有鑑於此,蔡志孟表示,經濟部已責成台電盡速盤點出「配電事故紅區」,也就是近年人口與用電成長明顯、同時配電設備偏老舊的區域,得優先更新零件設備,或是幫高壓電線加裝保護裝置,降低小動物誤觸風險,而非等停電了再來處理。

換句話說,想改善停電狀況,配電設備的更新實屬必要。然而,外界也有不少質疑,認為四到六月停電次數大增,可能跟四月十五日的壓降有關。

當時,和平電廠因四○三地震機組損壞,加上先前中火兩部機破管,下午大潭新八號機也跳機,全台電力拉警報,備轉容量率掉到二.八%,台電差一點就要宣布台北基隆限電計劃,最後是靠水力發電全開,緊急啟動需量競價,向用電大戶請求支援電力,才驚險躲過北部停電危機。

在四一五當天,從傍晚六點到午夜,台電為了擠出更多電力,讓電壓降低三%,長達六小時。有人質疑,這麼長時間的壓降,是否對電氣設備有負面影響,讓故障更容易發生?

對此,蔡志孟回應,台電的壓降都根據電業法規範,在三%以內,並認為壓降的負面影響被誇大了,「很多人都這麼說,但我目前還沒聽到有用電戶來抱怨因為壓降而設備毀損,」他認為,如果台電頻繁實施壓降,的確很可能對設備不好,但今年迄今也只有四一五實施過一次,不算頻繁。

區域性的停電事故,也許都算事小,最讓電力學者擔心的,反而是大規模的電網事故風險。


從每次停電教訓提升韌性

「每次停電,都是檢討弱點的最好時機,」大同大學電機系退休教授陳斌魁認為,不要期待電力公司不會停電,系統出問題在所難免,重點是有沒有從每次的事故記取教訓。

他認為,真正急迫的,是要設置獨立電業監管機關。陳斌魁舉例,美國與歐洲各國,停電事故後調查,都不是出事的電力公司自己進行,有公正客觀第三方,才能真正找出問題,對症下藥,這是台灣目前欠缺的。

由現有情況觀之,氣候暴雨暴熱交替已成常態,可以想見用電量必定持續增加,故障的風險一定會有。

我們也許無法期待電力系統永不出錯,但可以做的,是提升自身的韌性。

許多企業已經未雨綢繆。例如中鋼近期就完成首套一.八MWh(兆瓦時)儲能系統,已開始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接受台電調度協助穩定頻率,另外加裝兩套儲能系統,應用於負載轉移與削峰填谷。

中鋼也強調,他們長期配合台電的需量競價,動態調整用電與發電,已經成為台灣虛擬電廠中的重要成員之一。

當電力系統的更新,追不上區域人口與用電成長的速度,過渡期的痛苦在所難免。不論是一般人或企業,都應該提高自己對小型事故的容受度,並且理解要有穩定用電,必須投入成本與時間,才能打造出真正具有韌性的電網。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4/7月 第803期

本文摘錄自‎

停電激增五成 怎麼救電網?

天下雜誌

2024/7月 第8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