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撰文╱蕭尹琪 攝影╱王士豪

臺灣傳統豬瘟疫苗全面拔針至今(2024)年滿一週年,農業部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提出申請為非疫國,這是我國養豬產業重要里程碑。自2020年脫離口蹄疫疫區、守下非洲豬瘟從邊境進入,傳統豬瘟疫苗的拔針成功讓臺灣有機會在2025年率先成為亞洲唯一「3大豬病非疫區」的國家。

疫病防治的成功,與產業體質改善息息相關。從2021年起,政府擬定「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投入超過百億元經費,跨部會攜手合作升級豬產業,目標為保障豬農收益、策略性擴大臺灣豬出口拓銷、推動屠宰場以及肉品冷鏈升級、輔導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升級、行銷國產畜產品,讓高標準的防疫生物安全需求與產業升級相輔相成。

今年是百億基金執行的最後一年,保護臺灣豬已經內化成國人的防疫共識,豬產業各個環節上緊發條,畜牧場積極導入省工又環保的智慧設施,屠宰場與加工廠磨刀霍霍準備邁向國際市場。臺灣豬滋味早有美名,深受國人喜愛,屠宰銷售鏈的健全更代表產業的永續。


防疫是每個人的事 臺灣豬是國人共同價值

養豬產業升級吸引生力軍 邁向亞洲第一非疫區

口述╱杜文珍 採訪╱蕭尹琪、洪與成 整理╱蕭尹琪 攝影╱吳尚鴻


杜文珍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研究所碩士
赴德國漢諾威獸醫大學進修獸醫博士
農委會 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
農委會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

臺灣豬在今(2024)年7月傳統豬瘟拔針滿一週年,接著要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為非疫區國家,有望在2025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口蹄疫、非洲豬瘟以及傳統豬瘟3種疾病的非疫區國家。農業部常務次長杜文珍專長獸醫與動物防疫,從動物疫病防控的專家到擔任我國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常任代表,在防疫的國際舞台,分享臺灣落實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防疫工作的心得,促進國際交流。防疫成功有賴堅實防疫體系以及產業體質改造,臺灣政府大力支持民間養豬產業自主升級,農業部持續支援專家指導,跨部會資源協力來提高產業競爭力。

我國養豬產業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為發展策略。在1997年發生口蹄疫之前,臺灣2,200萬的人口大約養了1,100萬頭豬,兩個人養一頭豬,可知當時有很大的外銷市場,在口蹄疫發生後一夕轉變。危機的發生也是轉機,帶來產業轉型,加上社會環境變遷,國人環保意識抬頭,目前我國養豬產業的整體規模雖然無法像以往持續地增長,但每場平均飼養頭數持續上升,朝規模化邁進。

臺灣拓銷豬肉出口的目的在於健全產銷鏈,分散農民經營風險,當國內豬肉可能發生供過於求的情況,可藉由輸銷海外等方式降低國內毛豬價格波動的風險,發揮保障農民收益的效果。


▲臺灣拓銷豬肉出口的目的在於健全產業鏈,分散風險。(攝影╱黃世澤)

百億養豬的下一步
精準飼養循環永續養豬產業


百億基金的投入,是在政府的協助挹注下,讓養豬產業加速轉型升級。不只是養豬,周邊相關的產業如畜牧設施、飼料、藥品、屠宰和最末端的消費者,彼此環環相扣。百億基金一共編列新臺幣128.3億元的經費,計畫即將屆期,我們在豬場轉型升級與建構豬肉冷鏈物流體系等任務上取得豐碩的成果,有效促進產業的現代化與競爭力,不僅改善產業形象,也能吸引新血加入,有繼續推動的必要。

要政府支持改變,養豬業者必須自己先把錢拿出來,政府才會給予相對的補助。你願意,那政府來幫忙,我們一起向前走。一開始的時候,很多業者還是採取觀望的態度,我們的工業技術研究院、農業科技研究院、中央畜產會,還有學校老師一起投入做輔導,讓專家給予豬農建議,看設施與軟體如何搭配,來達到最大效益。

4年後的今天,已經是很多人在排隊申請補助的狀況了。對我們來說,重點是讓養豬的人覺得未來的經營能更有效率,不是做苦工,用科技的方式來提升產業,下一代的小孩、媳婦、女兒都願意進來產業,才能做到產業的永續。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威脅增加,少子化與高齡社會導致勞動力跟消費力的減少,將成為養豬產業發展必須正視的議題。農業部將會統籌相關單位,引導產業走向現代化、規模化與企業化的道路,增進產業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同時促進創新科技落實在產業的應用。未來將以「精準飼養、循環減碳、堅韌永續」3大產業願景為推動目標,加上農業資源循環的概念,繼續推動整體產業的升級。


▲百億基金的投入,養豬的周邊產業都能受到幫助。(攝影╱陳偉民)

防疫不是為了別人
守護臺灣豬是每個人的事


在COVID-19之後,人們認知到,防疫根本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防疫不是為了別人,防疫是為了自己。有些豬農會覺得豬瘟疫苗便宜,從阿公時代打到現在打習慣了,但我們要溝通兩個概念,第一個不是說疫苗便宜就一直打,第二個是拔針是有條件的,防疫水準到了才能拔。養豬能夠不靠疫苗,生物安全能夠面面俱到,才是最重要的事。

還記得中國大陸2018年爆發非洲豬瘟的時候,也是我們口蹄疫要拔針,當時豬農跟我說「我們能夠守多久?」,這不是守多久的問題,是不能夠讓非洲豬瘟進來。對豬農來說,20幾年前的口蹄疫慘狀還是印象深刻,所以會擔心很正常。還好那時候蘇貞昌院長把各個部會動起來,海關、海上的海巡、移民署認真控制進出人口,包含交通部對郵務檢查積極把關,照會國際的郵政聯盟,及經濟部等,從中央部會到地方縣市,在行政院的高度下一起通力合作,成功擋下非洲豬瘟。我在國外分享臺灣的防疫經驗時,其他國家會好奇,臺灣怎麼辦到的?事實上我們並不覺得是在「互相幫忙」,防檢署並不是抱著「幫」農業部的心情,而是因為這是臺灣的產業,臺灣豬已經內化成我們心裡的價值了,防疫是大家的工作。

舉牛結節疹為例,臺灣當時(2021年)沒有疫苗,但因為COVID-19期間慷慨主動分享口罩等防疫資源,歐盟願意送臺灣疫苗,交通部自發去聯繫所有的航空公司,讓疫苗以最快航班送來臺灣。那時候疫苗的廠商就稱讚,全世界沒有國家像你們買疫苗這麼積極,動員所有的航空公司來完成。

防治豬瘟,還必須考量到野生動物,我們與林業署和屏東科技大學的野豬生態調查團隊合作,樣本檢查出來都是陰性,才有這個信心。其他可能的人畜共通傳染疾病,農業部也跟很多的團體合作,如路殺社,野鳥協會等,對於新型的病毒做系統性的監測是必要的。

豬瘟拔針後不能鬆懈
維持競爭力是政府與產業共同責任


目前農業防疫人員,依工作屬性可以大致區分為中央防疫人員及地方防疫人員,以口蹄疫和豬瘟防疫為例,中央防疫人員使命是負責規劃完善的防疫政策、完備法規修訂以及盡責督導各機關單位(包含地方政府、學校及產業團體等)計畫執行情形。而地方防疫人員的使命則需負責政策的落實推動,同時身為第一線防疫人員,若發現現場有異常情形,應立即通報處置,釐清發生原因,使重大疾病發生的危害降至最低。

豬瘟拔針後,防守依舊不能鬆懈,必須繼續保持,非疫區的成果是使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是政府及產業界共同的責任。


▲傳統豬瘟疫苗拔針後依然不能鬆懈。

閱讀完整內容
豐年2024/7月 第7407期

本文摘錄自‎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豐年

2024/7月 第74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