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廠貴六倍,卻做更少賺更多?

搬家,讓台灣學戒便宜行事


文●邱品蓉、侯良儒 攝影●楊文財

一場竹科搬家記,正沒有選擇的於亞利桑那州的黃沙中上演。

但,搬家,究竟搬的是什麼?或許,這是一次讓我們搬開「過去的自己」的機會。

兩週的採訪旅程中,商周在造訪鳳凰城市政府、亞歷桑那州州立大學時,不約而同看見,市長、大學教授,都在胸口別上了乍看像一對翅膀、但近看其實是一幅美國國旗、台灣國旗相互交織的胸章。

一對交織的國旗,別在一個美國人的胸口。在需要台灣大力投資、將半導體技術帶回美國的此刻,他們想表達出對台灣的歡迎、對等與尊重。

這是多年以來,長期做為品牌客戶、技術輸出方,宛如「上位國」的美國,少見用對等態度,與台灣企業往來。

這是歷史難得的機會之窗。

不過,要在這片離家一萬一千公里的沙漠活下來、賺到錢,不是光靠美國給予尊重就有辦法。

低成本、高效率「優點」不再有效
在完全不同的世界,從裡到外都得變


這裡,是一個從表層的成本,到底層的思維邏輯,都跟台灣完全不同的世界。

但也正是在這些不同裡,讓我們能審視自己,自問:過去能成功的,就是對的嗎?

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建廠現場,一天,一位工程服務商的台灣工程師,一大清早到廠內,卻發現,原本應該要在隔壁施工、另一家工程商的一群美國工人,居然待不到五分鐘,就整批人直接離開。

「才剛開工耶,怎麼就不做了?」 一問才知道,原來,當天同時施工的承包商很多,卻沒有業主在場協調,讓大家的施作空間、動線都打在一起。他才明白,美國人的思維是,人人都應該有明確的工作範圍,即便在同一個場地,都必須畫清界線,否則「那是不是表示,為你準備這位置的人,沒有盡到管理責任?」

他想起,在台灣,同樣的事,即使沒有業主協調,不同的工程商之間也會「自動自發」的協商誰先施工,因為大家都不想要自己的工期延宕。

過往,台灣硬體產業的成功,往往被歸功於最低的成本、最快的效率、最高的彈性。

但,這些「優點」背後,往往是一次次的便宜行事,甚至是犧牲勞工權益換來的方便。

譬如,高空作業,美國的規定是,工人一定要配備防墜繩,並且每隔五公尺,就要設一個繩索掛鉤的固定點,一個固定點成本約新台幣兩萬元,而往往一個施工現場,就有上百個固定點。如果你想省這兩百萬元,就會被政府開罰。



赴美的新世界,連肢體語言也要跟著變
■ 過去台廠喜歡通過應酬、喝茶培養感情,到了美國,從肢體語言到談生意的方法都不一樣了。學習在談成合作時握手、透過擁抱表達友好,台廠的轉念也化為身體力行的一部分。

「美國建一座廠,成本是台灣七倍」
台商得學兼顧高成本與高價值新模式


但,一位台積電工程服務商向我們表示,在台灣,大部分的施工現場,不僅固定點相對「稀疏」,有時候工人為了圖方便,甚至連防墜繩都不使用;反觀在美國,每四個到五個工人高空作業,就會請一名工安人員監工。

這些都是成本,但安全,從來就不是免費的。

一名長春集團的高層向商周透露,在美國的建廠現場,營造廠幾乎不搭鷹架,「因為工人摔下來就麻煩了,那是要賠幾千萬美元的,所以他們都是出動吊車在建廠,成本自然就高很多,像我們在美國建一座廠,成本是台灣的七倍!」

防墜繩、鷹架,這些細節背後,其實藏著的,是台灣社會多年來想破解的秘密:我們,究竟要怎麼樣才能像歐美國家一樣,做更少、賺更多?

台廠東進,不只是多了一個美國地址,而是我們終於有機會,近距離學習美國人做生意、甚至生活的思維,如何兼顧法規、高成本的同時,又創造高附加價值。

「為什麼面對一樣的高成本,美國公司可以賺更多的錢?」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提出反思,「 這是一次,台商學習在高成本環境,如何賺更多錢的機會。」

而且這套能耐如果學會了,不只在美國,在台灣也受用。


“台積電前技術長孫元成:「走出去,就是去拓荒,現在挑戰就在於,我們有沒有能力在海外用別人腦袋。」”


「半夜救火」高彈性無法再複製
願景管理,成台商國際化進階功夫


台灣已逐漸進入高成本社會,譬如電價,二二年以來,工業電價已上漲六六%;基本工資也在過去五年漲了二○%。

一名台積電供應商高層向我們比較,過去,台商西進中國,看似成本低廉,但其實有很多看不見的成本;對他而言,美國至少透明,「成本雖然很高,但至少算得出來。」

此外,「在中國,你有賺錢,別人就想跟你做一樣的;美國是,我要跟你做不一樣,非常多元。」而他想學的,正是美國這套「從差異化中,找到利潤」的生意思維。

這一次搬家,更是一次讓台商操練「國際化」能力的機運。

過去,儘管台灣有不少大型公司,在多國設有工廠,但,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徐瑞廷觀察,這些公司在開會、文件使用上,大部分還是用中文,人才裡西方人的比例也不高,「其實我們還是挺『本土化的跨國公司』,你可能在各地都有辦公室,但各地高階主管,還是台灣外派的員工為主。」

除了語言、文化、工作方式的差異,徐瑞廷特別提出「職務描述」(Job description),在西方國家,人們習慣的是先訂下工作界線,「你認為我的工作是這八件事,那我就做這八件事,但在台灣,我想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工作,是老闆要我幹嘛就幹嘛,好處是很靈活,譬如半夜產線斷,就算員工沒有上班,也會去救火。」

他認為,台灣的彈性,可以複製在中國、東南亞等亞洲國家,「可是,在美國、德國,很難繼續這樣,」困難在於,台商在美國,也不能完全照抄美商做法,競爭力會下降太多,「你必須找一個兼顧效率、員工需求的折衷方法。」

這場跨國試煉,台商們甚至連如何用願景來管理的進階功夫,也必須修練。

在半導體檢測商汎銓的美國廠,有一名外籍員工,曾在一家市值千億美元的美商晶片設計公司,我們問汎銓美國子公司執行長柳淳浩,是怎麼說服對方加入年營收不到新台幣二十億元的台灣公司?

「我們就是用一個願景,讓他知道,來我們公司工作,會站在科技的前緣,你會接觸到的,都是最先進科技的樣品。」他說。

半導體廠務工程業者信紘科共同執行長龔楚喬也說,在美國,他們找人沒辦法用高薪跟當地大企業比拚,但會讓人才感受到,自己是「大時代的一分子」,正參與一項偉大的使命,「在美國,塑造願景這件事,重要太多了!」


跟工時12 小時說再見!他在美國找回平衡人生
■ 在美國的半導體設備工程師張鈞皓(右),以前在台灣動輒工作超過12小時,現在在美國,除了工時更合理外,還有打靶、釣魚、滑雪等各種戶外活動能平衡身心靈健康。

不再偷方便、圖便宜的終極試煉!
搬家,重新檢視「什麼該丟、該留」


「走出去,就是去拓荒,現在挑戰就在於,我們一群台灣人,有沒有能力在海外展現對不同文化的同化能力、運用別人的腦袋?」台積電前技術長、陽明交大副校長孫元成說。

挺過這場國際化試煉,對台商的好處是,下一站,當我們到德國、法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布局時,有望縮短學習曲線。

而這些在美國學到的,不要偷方便、便宜行事,甚至近身觀察歐美究竟如何做更少、賺更多,過「理想生活」的樣貌,雖然不會是一夕間,但也可能隨著這些赴美拓荒的種子們,一個個回到台灣後,開枝散葉,慢慢感染開來。

就像台灣企業的管理文化,也是過去幾十年,從一間一間的外商投資、一個一個的歸國台人,慢慢學習、開散。

每次的搬家都讓人重新檢視,什麼該留、什麼該丟。這是台灣產業最艱難的一次「搬家」,但也是台灣企業讓思維邏輯從底層開始轉念,變身真正國際企業的升級戰。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8月 第1971期

本文摘錄自‎

美國建廠貴六倍,卻做更少賺更多?

商業周刊

2025/8月 第19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