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智傑 攝
高教圈願接軌企業,降低學用落差 而反過來問大學端,學校培育人才的準則是什麼?亦是有最多,高達57.1%的大學,會參考產業界需求來育才,僅有28.6%會以學校自己對人才的認知或校務方向為第一優先,而會拿中央部會的人才方針來設計育才策略的,更只有3.6%。顯見,高教圈很願意接軌企業,降低學用落差。 於是,進一步問及大學正副校長,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學用落差問題?校長們倒很坦白,60.7%的校長,承認有這樣的狀況。而深究其因,校長們認為「老師缺乏職場理解」是最大痛點,占61.8%,「教學缺乏職場連結」與「教學過於理論」則分別是第二、三痛點,占比55.9%及48.5%。 但值得注意的是,到底大學應回歸「學術至上」的本質,讓高教引領企業,走向未來?還是跟隨企業的方向,亦步亦趨地為企業製造出人力? 對此,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已認為,大學的核心任務之一是提供全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惟、創造力和學術能力,不只是為了滿足短期的就業需求,為企業「輸送」勞動力,而是要培養具有長遠發展潛力的人才。 對此,許多大學校長也認為,企業也應在人才發展中也應承擔責任,特別是在技能培養與員工培訓方面許多公司過於依賴「外部供應」的人才,而忽視「內部培養」,不應將所有責任推給大學。 至於學用落差的問題,往往源自於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而大學教育無法及時調整以應對這些變化。而是企業要和學校合作,降低學用落差。 事實上,為解決教學端「脫節」的問題,63.2%的大學校長鼓勵教師與產業連結,61.8%希望建立校企合作平台,52.9%則可望增加實驗實習平台。 另外,為了和企業高度接軌,實習、校友連結、校企合作課程,則是校園端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占比分別是74.1%、36.6%及32.1%。但,校長們心中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則是「提供實習機會」「校企合作課程」,以及「聯合執行研究計畫」各占42.9%、15.2%及10.7%。 工程科技起薪最高,服務業最「薪酸」 再來看社會新鮮人的看法。從不同族群的社會新鮮人對自己薪資和找工作難易度看,可反映社會價值觀與氛圍。 問這些準社會新鮮人於自己能找得到工作打幾分?目前「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上班族最有自信,75分,「工程科技領域」居次,達73.8分,而「服務領域」因為缺工,所以上班族也有高達69.8分的自信心。相對的,「藝術與設計」則是敬陪末座,僅62.8分。 至於性別,男生也比女生有信心,高出3.5分,而年紀,則是愈年輕愈有自信自己會找得到工作,不過29歲以上的受訪者,由於多半會是博士學歷,抑或社會歷練較足,因此,比起上個年齡層「26~28歲」,有較高的信心分數。 另外,北部的準社會新鮮人,由於工作機會較多,比中南部有較高的信心分數。反倒是,近年來,由於大廠紛紛往南部設廠,致使南部人的信心大增,分數為69.3分,超越了中部的69.2分。 最後,準社會新鮮人也認為,學歷與好找工作成正比,而出社會時間若愈拖愈晚,則不利找到工作。薪資方面,準社會新鮮人在預估自己的第一份薪水時,也耐人尋味。 總體而論,準社會新鮮人估計自己的第一份薪水是40785元,其中,「工程科技領域」的人才,自估為45885元,是各領域最高,「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居次,為44495元,「法政領域」也有43161元,其餘則都自評沒有四萬元的價值,而向來以低薪著稱的「服務業」,薪水信心果然只有34941元。 有趣的是,在這個強調男女平權的時代,男女生的薪水認知還是有重男輕女的現象,男比女高出4000多元。 至於年齡,相較於找到工作的自信度,反而愈高齡的準社會新鮮人,愈覺得自己要拿高薪。其中,29歲以上的認為自己可以拿到42841元,而20~22歲,年紀最小的族群,沒自信自己可以拿到四萬以上的薪水。 值得一提的是,薪資期望值並不一定與學歷相關。在準社會新鮮人的眼中,碩士以上學歷該拿48946元,但第二名的居然不是大學生,而是專科以下的學生,自估薪資為41000元,還比大學生的39298元多了1702元。顯見現在就業現場,缺的要嘛是研究人才,要不就是基礎操作人才,大學生反而有不上不下的尷尬。 提及技專院校學生的價值,本身就是專科畢業的裕慶金屬董事長廖昭慶認為,專科生接受專業技術,常常是市場上急需的,更能發揮即戰力。同時,因為缺工,因此企業反而較喜歡用專科生,減少員工培訓的成本。另外,相較於同年齡層的社會新鮮人,專科生也比大學生更早進入職場,對於職場的文化和應變力,也高於大學生。

▲生醫相關人才,對自己未來薪水估值最高。(黃菁慧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