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董事長》iPhone第三大、全球第二大系統組裝商
童子賢:世界觀不同了,美國總統再厲害,也無法撼動板塊
回顧歷史上的美國總統,強勢如甘迺迪、尼克森,弱勢如卡特、福特,其實,這些總統無論有多強勢還是多弱勢,都只能順著時勢與潮流走。現在這個時代的時勢與潮流,就是美中對抗。 這個格局,是從六年前開始,面對中國這個新崛起的勢力,美國發動中美貿易戰,直到今天,美國對於中國,已經不是單純的貿易戰,而是全面性的防堵,從半導體、供應鏈、到學生就學。 美中對抗是必發生的「修昔底德陷阱」 六年來,台商已有三成非中國海外廠 有人將這些紛擾,用「修昔底德陷阱」解釋。這個理論,其實是修昔底德這位歷史學家親身經歷,他是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人,當時雅典是新崛起大國,讓原本強國斯巴達備感威脅,於是引發雙方矛盾,最後爆發伯羅奔尼撒戰爭。 八十年前,日本放棄軍國主義、德國放棄納粹,德日變成美國對抗蘇聯的盟友,到了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結束前一個時代的潮流,當時有人提出歷史將「終結」,譬如學者福山,認為西方國家民主制度, 將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終點。 後來全球的經濟,也確實有二十多年好光景,中國也從世界工廠的角度崛起,當時美國一度困惑,到底中國是朋友還是敵人?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小布希都沒有把中國當成對手,直到二○ 一二年習近平接任總書記,開始出現轉折。 二○○○年中國的人均所得是九百五十多美元,現在是近一萬三千美元,這個十三倍的爆發力,就是一種表態:它要搶當世界二哥,或至少未來要跟一哥美國並肩。然而,修昔底德陷阱告訴我們的是,只要新的王想稱王,舊的王就會想壓制。 檯面上叫地震,檯面下其實是地殼變動,是兩個板塊在擠壓,那塊舊的板塊叫美國,新的板塊叫中國,站在地表上人們可能會說「怎麼晃來晃去!」事實上,是整個世界觀不同了,今天美國總統再厲害,也無法撼動板塊。 另外一個美國總統必須順應的時勢,就是美國對於製造業的復興,但我不是非常看好,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經對這個議題,向當時的總統歐巴馬說,「總統先生,那些工作不會再回來了。」其實,不只美國,有一些工作也不會回到中國,這裡面有政治跟商業因素,但最大原因是,成本效應。
▲童子賢從美蘇的舊冷戰一路談到中美對抗的新冷戰,藉此表述面對時代巨輪的推動力,不是誰勝選總統就可以憑一己之力撼動。
英業達總經理》全球伺服器主機板龍頭、全球第四大筆電製造商
蔡枝安:只要是追求供應鏈的韌性,就是打破規模經濟
有人擔心川普如果當選,會不會影響我們這些電子五哥在墨西哥的布局?我的看法是,美國的政治,不管哪一個黨派當選總統,政策其實都非常一致的,不會說川普換了拜登之後,政策就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客戶叫我們從墨西哥撤出,基本上,多數人還是認為美墨關係會維持,因為美國需要墨西哥,只是看未來雙方怎麼談判。 如果,情勢緊張到美國對墨西哥課稅,也很多變通的方法,譬如產品改從我們的泰國廠出貨,或在台灣廠做,現在的我們在台灣、墨西哥、泰國、中國都有工廠,短期來看,有很多據點可以規避關稅。 過去,電子五哥很重視規模經濟,但,現在這種多元布局的代價是,規模經濟早就被打壞掉了。基本上,只要是追求供應鏈的韌性,就是打破規模經濟。 在這個時代,你要在規模變小的限制下,想辦法把生產效率拉高,也就是說,假設本來我們在中國的廠,一個月是生產一千萬台的產品,當現在變成只能做五百萬台,你怎麼在相對小的規模,做出跟過去一樣的成本跟效率。 過去,大家在中國製造,是做大做廣;現在,你在多國生產,是做小做精。
▲英業達總經理蔡枝安向我們點出一個重要趨勢,現在不只美國,許多大國都希望在該國境內打造自主的供應鏈。
貿聯執行長》元老級特斯拉供應商、艾司摩爾新夥伴
鄧劍華:就算川普對墨西哥汽車課100%關稅,我們也不擔心
因應地緣政治,現在貿聯的生產分成四大區域:東南亞、東亞、北美、歐洲,我們希望每一個地區都可以做生產製造,然後就近做服務與銷售。 加上過去幾年,我們的業務延伸到系統整合(SI),客戶普遍需要很快的交期,譬如三到四週就要交貨,加上這種生意的本質,就是必須靠近客戶,你用亞洲團隊支援北美市場,客戶會認為太遠。
▲手握4大區域製造基地,貿聯執行長鄧劍華指出,這個基礎讓公司面對不同地緣政治風險,能夠靈活調動產品的生產線。陳宗怡攝
東元總經理》全球第三大中大型馬達製造商
范炘:美國不管換哪一個黨執政,我們德州廠都有生意做
我們東元在美國德州,有一座一九九五年從西屋購併的中高壓馬達廠,目前這座廠除了生產油氣(Oil & Gas)產業用的工業用馬達,還有跟飛宏合作的充電樁。 充電樁這個產品,主要攻的是電動校車市場, 這是IRA( 降低通膨法案)補助項目,必須符合美國政府購買美國國貨(BABA,BuildAmerica, Buy America)的要求,所以我們建立組裝充電樁的在地化產線,應該明年第一季就會開始出貨。 至於我們的中高壓馬達, 雖然沒有政府直接補助, 但這幾年, 因為BABA議題,客戶會告訴我們,他傾向不要用中國大陸製的產品。加上這幾年的美國油氣公司,都在推天然氣傳輸站的「電氣化」,淘汰燃氣壓縮機,改用馬達式的壓縮機。 這個需求,再加上油氣公司也在政府補助下,進行碳捕捉的投資,這需要很多風扇、壓縮機的驅動馬達,讓我們德州廠的營收,從最低只有一億八千萬美元、在去年來到三億美元,員工人數也從一百八十人,到明年預估會到三百人。 對於我們德州廠來講,美國不管換哪一個黨執政,都有生意做。硬要說什麼風險,可能就是共和黨上台,充電樁的成長速度會比預期放緩,但同時間,油氣產業的需求可能會增加,而這塊,才是我們最大宗的生意來源。
▲川普勝選不利美國電動車普及?曾在汽車業打滾二十多年的范炘表示,電動車已是潮流,美國需求頂多晚爆發,不會不爆發。駱裕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