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報導 跟著鴻海員工回家,直擊最佳「中國替代」
印度總理莫迪喊了九年的「印度製造」,終於成真。蘋果一聲令下,未來iPhone將有二五%在印度生產!《天下》直擊南印度工業重鎮,一條牛與車爭道的公路,牽動著全球電子業供應鏈最新、最大規模的板塊挪移,如火如荼備戰中的鴻海、和碩等台廠,能跟印度一起飛? 製作人—陳良榕 文—黃亦筠、楊孟軒 研究—鄧凱元 攝影—謝佩穎 編輯—黃韵庭 設計—劉鎮豪

▲山傑家音響上貼著蘋果商標貼紙(左)。在莫拉丘主要幹道,可以看到鴻海、三星、山葉等大型外商的接駁巴士穿梭,接送員工上下班。
南亞巨人甦醒》靠製造脫貧
鴻海產線員工,躋身印度中產階級 山傑每天騎摩托車去上班的鴻海工廠,就在距離清奈約四十公里的斯里佩魯姆布杜爾(Sriperumbudur)工業區。 這個戒備森嚴的廠區,下午兩點換班時間一到,數十輛巴士便魚貫駛出柵欄圍牆,滿載結束早班、準備返家的工人,多數是女性。 《天下》追蹤一台擋風玻璃貼著「Molachur」(莫拉丘)的巴士,輾轉來到這座距離鴻海工廠三公里的村落。 甫下車,牛糞夾雜泥土味撲鼻而來,狗群追逐著野豬。兩側塗著鮮豔油漆的磚造平房,其中一戶就是山傑家。 路邊成群閒聊的年輕男性,大多在工業區的山葉、現代等日韓商工廠工作,有高中學歷的山傑,則在三年前進入鴻海。 他是一家四口的經濟支柱。父母務農,弟弟還在上學,曾祖父時代興建的兩層樓磚造房屋,室內鋪著白色花紋塑膠地板,維持得相當乾淨,有電視、抽水馬桶。 山傑靠著在iPhone組裝線的一個月數千台幣收入,讓全家過上印度水準的中產生活,這正是印度總理莫迪力推「印度製造」的樣板。 莫迪二○一四年首度當選總理時,就一反前任政府「重服務、輕製造」的傳統,希望讓源源不絕的數億年輕人投入製造工作。(見下表1)

▲外商進駐南印工業區,改變周遭農村產業結構。年輕人不再種田,而是到生產線上工作,領更優渥的薪資。
國道48號首站》直擊蘋鏈台廠
牛車爭道工業區,備戰iPhone 15 《天下》採訪團隊沿著CBIC的大動脈——國道四十八號(NH48),從清奈往西走。該路段在印度的地位,讓人聯想到「全中國最繁忙的公路」——連接深圳與廣州的廣深高速公路。 然而,充滿「印度特色」的國道四十八號,道路品質與高架、寬敞的廣深高速天差地遠。路旁有牛隻散步,摩托車從身旁呼嘯而過,還有突如其來的黃砂石頭路面,讓乘客如同坐碰碰車般上下彈跳。 分布在沿線的工業區,三家台資蘋果代工大廠,正忙著招工擴廠,如火如荼地備戰預計今年九月發布的iPhone 15。 舊金山的新品發表會一結束,印著「印度製造」的最新款iPhone,也將從國道四十八號周邊工業區大量產出,運往德里、孟買以及歐洲國家。 「這將是印度首次和中國同步製造最新款機種,」一位蘋果代工台廠高層強調,就他了解,廠內iPhone 15產線已經架好,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生產,「也是iPhone史上最大規模的印度製造。」 其中大部份將出自山傑家附近的鴻海廠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