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啟動美國新製造

直擊鳳凰城、達拉斯、休士頓現場,台廠成MA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落地,AI伺服器台廠進駐德州,台灣科技實力正深刻參與美國製造業重塑工程,成為「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政策背後的重要幫手。
《遠見》記者橫跨鳳凰城、達拉斯與休士頓三大城市,行程超過2000公里,直擊台廠設廠現場與供應鏈布局。從晶片到AI,台商以自動化生產、高毛利產品與在地融合,打造製造新標竿,也為全球供應鏈重整注入台灣動能。
台灣「智」造由兩岸、東南亞格局,轉向全球思惟,「Made in Taiwan」也正升級成為「Made with Taiwan」,好比「影武者」,將台灣智慧與經驗傳承到他鄉。


企畫、撰文/邱莉燕
責任編輯/曾美鳳 
責任美編/黃建瑜


再一次,美國以一己之力主導了全球供應鏈的大遷徙。

美國製造業回流的「代表作」,位於亞利桑那州,從303號州道下去,高速公路上就能望見台積電在美國的第一座晶圓廠。巨大的建築體矗立在荒無人煙的地平線上,彷彿一艘降落在地球的太空船。

銀灰色的金屬邊框,在陽光下閃耀著冷冽光芒。兩棟建築之間以空橋連接,讓人聯想到太空船停靠星際港口的場景。

儘管遠離台灣家鄉一萬多公里,但這裡的標準作業流程、對細節的嚴苛要求,譬如其中一棟屋頂上「長出」的冰機冷卻塔,隔壁棟上方一大群的製程酸鹼排氣管,都清晰拷貝了台積電那舉世聞名的效率與精準。

首批4奈米製程晶片已經下線,標誌著「美國製造」在半導體領域的重大突破。「這是美國這麼久以來首次量產先進晶片,」長居鳳凰城、北美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前總會長張聖儀說。

鏡頭再轉到千里之外的德州,這個美國第二大州,正一步步形成AI伺服器台廠的製造重鎮,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前所未有的興奮與決心。

鴻海在休士頓的廠區雄偉到開車繞圈得十分鐘,而英業達正夜以繼日擘劃藍圖,緯創新廠也將在大達拉斯生根發芽,欲聯手輝達(NVIDIA)啟動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AI基礎設施計畫,未來四年將投入高達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


▲許多「美國製造」是台灣原廠的複製貼上,工廠拔地而起,但產能仍依賴「亞洲根系」。圖為全美港口總吞吐量第一的德州休士頓港。張智傑 攝

全球供應鏈重整
美國主導新一輪遷徙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董事長劉博文一針見血指出:「美國製造業回流,不是要做鞋子和牛仔褲。」新一波台廠赴美的主角,正是晶片與AI超級電腦。

從半導體到人工智慧,美國正以真金白銀的政策補貼和關稅高壓,推動產業鏈「本土重建」,不僅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更暗藏著技術霸權的爭奪邏輯。

許多「美國製造」是台灣原廠的複製貼上,工廠拔地而起,但產能仍依賴「亞洲根系」。圖為全美港口總吞吐量第一的德州休士頓港。

政策利多》補貼、減稅與關稅壓力齊發

為推動產業回流,美國打出了「補貼牌」,政策力道空前。美國商務部官網公告,透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台積電將獲66億美元直接融資,英特爾78.65億美元,環球晶則獲得4.06億美元的直接資金獎勵。

而2025年7月生效的美國「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更將半導體工廠的投資稅收抵免從25%提高至35%,且2026年底前開工的項目均可享受。

新一波產業轉移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強力推動,台灣電子業無不嚴陣以待,甚至蓄勢待發。

「最近非常多台商都來問美國設廠,對,他們都在蠢蠢欲動!」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執行副總廖月波和副營運長丁傳倫異口同聲,尤其是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之後,相關諮詢接二連三。兩位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如果美國市場占公司營收的一半以上,你就一定要去。」

財務顧問機構寬量國際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與團隊做過一個統計,哪些台灣高科技公司一半以上營收來自美國市場?結果居然不少。

機殼龍頭勤誠的美國營收占50%,廣達55%,銅箔基板大廠台燿70%,英業達和網通領導廠商啟基落在70∼75%,景碩的美系大客戶貢獻了80%的營收,PCB供應商金像電85%,而高階覆晶基板材料大廠台光電最高,達90%。

美國新製造風潮下,洋康資產管理公司特地選在7月4日美國國慶日成立。初期業務方向之一,便是輔導台灣企業,特別是台積電在美設廠後的相關供應鏈廠商,赴美國或澳洲IPO。

聚落成形》科技廊道成型,台廠集結

經濟部長郭智輝則是觀察到,拜AI浪潮所賜,台灣對美國的出口金額,屢屢超越對中國大陸加香港出口,美國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分別發生在2025年的2、5、6月。

「美升中降」現象,同樣出現在台企的海外市場布局。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最新發布的《2025台灣併購白皮書》中,台灣上市櫃公司在中國大陸設有據點的比率,從2012年的69%降為2024年的64.5%;而同一數據在美國,則從2012年的27.4%提高至2024年的30.5%(表1)。


設計無塵室和AI資料中心潔淨室的聖暉集團,董事長特助兼發言人梁鈞幃的出差行程,也因此驟然改變,以前多以大陸和東南亞為主,今年夏天首次展開美國走訪客戶之旅,實地勘查鳳凰城和德州,行前特地研究起如何轉機最順。

「希望赴美的學習曲線不要那麼陡峭,要讓大家看到聖暉在美國有更大的成長空間,」梁鈞幃說。台灣對美投資額到了2025年,則迎來史詩級爆發:僅1至5月竟飆破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0億元)。更令人震撼的是,這股投資洪流比前一年同期的狂潮,再暴漲130%(表2)。


攤開美國地圖,檢視台灣電子業的落腳處,將點畫成線,竟高度集中在一條從美國加州南部延伸到德州東部、橫向的「台灣科技廊道」。一共經過加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德州,涵蓋了洛杉磯、鳳凰城、奧斯汀、休士頓與達拉斯等大城,成為台灣科技業赴美投資的重要集結帶,宛如再生一個台灣科技島。

廊道的範圍,也恰好與美國人口大幅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太陽帶」(Sun Belt)部分重疊,太陽帶上不僅航空航天、國防、軍事、科技和石油業等蓬勃發展,許多製造業崗位也因成本較低和工會較少,從「鐵鏽帶」轉移至此。

總直線距離約2500公里的科技廊道,涵蓋約3200萬人口,如果加上沿途其他中小城市,如聖地牙哥、聖安東尼奧、圖森、艾爾帕索等,腹地所及可能超過3500至4000萬人,不妨視為「美國再工業化基地」。

一手孵化「德州唯一中國城」的休士頓台灣商會會長李雄指出,城中的超市、銀行、中華料理和手搖飲一應俱全,會計師、律師等會講國語,「可幫助台商跟他的員工更容易一步到位,進入狀況。」

現實挑戰》成本、人才與供應鏈

只不過,走出台灣走進美國,現在台廠的這條路,走得有點痛苦。

現實困境是成本高、人才不足與缺乏供應鏈,如同三重枷鎖套在身上。「一張工作桌,台灣可能200美元不到,美國這邊要800美元,」緯創一位高層舉例說,這下他就又面臨一個抉擇:到底是當地採買,還是要大老遠從亞洲把建材疊加上運費、關稅送過來,哪個划算?

另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研究報告,預測到2030年,美國半導體產業將面臨6萬7000名技術人員、電腦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顯著短缺。

與此同時,美國製造業長期依賴全球化供應鏈,造船業75%鋁材、半導體30%關鍵材料皆需進口。當初,美國急著拋棄製造,現在還能從挖礦、精煉到各種零組件,自源頭培養起本土供應鏈嗎?美國設廠的TAMC創投創辦人康潤生不無感嘆,二戰後的美國國力鼎盛,是他那一輩人非常嚮往又羨慕的國度,但到冷戰後的全球化,東西方專業分工下,美國早已丟失基礎製造的競爭力。倒是台灣、中國大陸及亞洲等國在不斷內捲下,逼自己發展出驚人的工業實力。

「川普喊的製造業回流,不是那麼容易,」康潤生說,美國社會的價值觀、教育及人才的儲備,早已脫離以製造為核心的基礎。

研究美中台關係、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以「補破洞工程」形容這一次電子台廠赴美設廠。

翁履中指出,30多年前台商西進大陸,扮演著火車頭角色,引進資本創新技術,而如今美國的情況是部分產業鏈已經斷鏈,台廠赴美是「鑲嵌進產業鏈」。當年台商可以把中國經濟拉抬起來,但在美國,某種程度是幫助美國產業鏈「把洞給補上」。

「假使所有關鍵產業都已外移到美國,台灣會brain draining(人才流失),」翁履中語重心長指出:「或許台灣自己會出現洞。」


▲環球晶美國廠內高度自動化,台灣主管與美國工程師之間無障礙交流,氣氛和樂。張智傑 攝

應對策略》高度自動化+文化混血管理

面對成本、人才與供應鏈難題,乃至「會否掏空台灣」的疑雲,台商在「美國製造」的新戰場上,正試圖達到多贏。

《遠見雜誌》行走美國逾2000公里,至鳳凰城、達拉斯、休士頓三大城市,親睹台廠令當地變為製造業重鎮,也發現赴美投資各廠的首個共同點,新廠無一不高度自動化。

環球晶在德州投資35億美元(約新台幣1050億元)的12吋矽晶圓製造廠裡,長出晶棒後的製程,從研磨拋光到送進倉庫,完全自動化。同樣在德州設廠的藍牙胎壓偵測器大廠系統電子董事長李益仁,正致力打造一座集團內最自動化的廠,並特意挑選高毛利產品在美國製造。

「美國製造,貴就貴在人才的薪水,」李益仁直接挑明,高度自動化可少聘人手。而設備投資的資本支出較多,為平衡成本,所以在美國盡量製造高毛利產品:「因為美國的客人敢花這個錢。」

台廠打美國盃,不僅轉向更加智慧製造,創造更高附加價值,還將部分上游製程「從台灣原廠複製貼上」,硬生生建起美國在地供應鏈。

「PCBA(組裝電路板)原本是進口,現在最簡單方式就是把台灣這條產線整個移過來,」一位AI伺服器廠副總裁指出,台灣生產AI伺服器所用的PCBA已兩、三年以上,技術相當成熟,整套設備就直接挪過來美國安裝架設,再從台灣派遣種子部隊進行技轉即可。

關於人才和弭平文化差異,台廠便極其聰明找到「在美台灣人」擔任美國管理層,像系統電子便禮聘從矽谷退休的台灣人為美國總經理。「他們既知美又知台,降低溝通成本,」跨文化管理經驗深厚的研華共同創辦人何春盛說。

台美融合必須是現在進行式,像環球晶,更是直接聘用德州在地的半導體大老、馬克.英格蘭(Mark England)擔任集團總經理。「我們很清楚,這不再只是進口設備或輸出台灣經驗,而是要真正落地成為美國當地的經營團隊,」一位科技業台廠高層強調。

全球視野成主流

台灣智造影響力輸出



6月23日,第二屆「台灣研究院」研究課程在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TD)開幕,台美學生一同上課一週,可望培養出具備台灣知識的國際人才,人數不多卻意義深遠。

「學生當中有些在美國國會擔任助理,有些則正攻讀亞洲政治博士學位,」主辦人之一翁履中表示,儘管這些人才對友台法案等政策的影響力,目前可能尚無法直接量化,但其「潛力」顯而易見。

例如,課程中曾討論的美國市場准入或雙重課稅問題,這些具體議題的知識,或將使他們在草擬法案時,能提出更具實質效益的建議。「某種程度是在影響美國的社會怎麼看台灣,」翁履中說。

UTD經濟、政策與政治科學學院院長荷姆絲(Jennifer Holmes),針對美國製造業回流趨勢,認為應以「比較優勢」的角度審視全球產業分工,台企在製造領域具備世界級的競爭力,應予以尊重。鏡頭再轉回台灣,不少前進美國的台廠也正同步深化台灣布局。最新動向顯示,台積電持續加碼台灣製造,今年3月在南科晶圓22廠舉行2奈米擴產典禮,全期投資超過1.5兆元,加上南部各廠,將共構全球最大先進製程半導體聚落。

同時,中科「擴二計畫」已在6月完成土地點交作業,交地給台積電規劃建廠,開發完成後,可創造年產值約4857億元,創造約4500個職缺。「台積公司在全球擴張的同時,台灣仍然是台積公司營運的基石,」台積電對《遠見》記者表示。

「也不妨把投資美國和德國,當成台灣價值往外延伸,」前台積電高層在《晶三角》新書發表會上表示,好比「影武者」,將台灣智慧與經驗傳承到彼岸,以一種內斂而深刻的方式影響他國製造業。

事實上,隨著國際經貿震盪,大國保護主意興起,布局多區域的全球化策略,已成為台灣企業成長的必要手段。台商已由兩岸東南亞格局,轉向全球思惟,從「中國+1」變成「台灣+1」、「台灣+2」,不只赴美,歐洲也要去,形成多軌制供應鏈,也為貼近市場做足準備。

「我們會稱自己是全球化公司,」一位電子業老闆說,新的觀念是「Born To Be Global.」(生來全球化),亦即企業要從全球化的角度設計自己的公司,而非歸屬於任何國家地區。

變局,終將塵埃落定,而一向善於因應世界變動的「遊牧新台商」,正在重新形塑美國新製造的面貌,或許這次仍會是贏家。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2025/8月 第470期

本文摘錄自‎

台商啟動 美國新製造

遠見雜誌

2025/8月 第4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