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宮鐵道博物館 三招吸千萬人

大日本超人氣博物館,非鐵道迷也愛去


國家鐵道博物館於今年七月底開放第一階段展區,獲得民眾迴響,日本也有座遠近馳名的大宮鐵道博物館,為何能夠開館十七年來始終維持高人氣?

文、攝影—蔡立勳

「嘟∼」蒸汽機車悠長的汽笛聲響徹空間,早上十點,位在日本埼玉縣大宮的鐵道博物館(以下簡稱鐵博)開館,又迎來新的一天。

鐵博距離東京車程約一小時,本館於二○○七年開幕,是紀念JR東日本開業二十週年的慶祝活動之一,由旗下的公益財團法人東日本鐵道文化財團管理,南館則於一八年七月啟用。

作為鐵道大國,日本各地有不少鐵道博物館,但大宮鐵博的高人氣始終屹立不搖,截至今年九月底,參觀人次已超過一千五百萬,全日本無人能敵。


▲車輛展區中央的C57型蒸汽機關車,吸引遊客排隊合照。

小檔案
鐵道博物館
成立/2007年
館長/石田亨
來館人數/平均每年70至80萬人,截至今年9月底已突破1500萬
館藏件數/估計67萬件,展出4000件

在旅遊平台Tripadvisor於二○年公布的「日本人最喜愛博物館」排名,以及《日經新聞》「就算不是鐵道迷也能愉快參觀的鐵道博物館」調查,鐵博都是全國第一。

館方統計,八月透過預約訂票入館的參觀者有一%來自台灣,這還不包括現場購票者;估計一年至少有七千名台灣旅客到訪。

鐵博由曾負責一九七○ 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策展的業者TotalMedia規劃場館,開幕初期吸引日本民眾、全球鐵道迷的關注,達成第一個百萬參觀人次的時間比目標早了三個月。

儘管啟用已長達十七年,鐵博仍能維持超人氣的關鍵,在於以下三大心法:

心法1:設法蒐集最完整展品

鐵博內共有車輛、科學、工作(仕事)、歷史、未來五大展區,雖約展出四千件,但藏品多達六十七萬件,堪稱全世界鐵道迷非朝聖不可的聖殿。

鐵博前身是座落在東京神田的交通博物館,超過八成的展品與鐵道相關,這座博物館最早可追溯至一九一二年,當時為了慶祝日本鐵道通車五十週年,而展開文物保存。

「日本人在處理鐵道物件、車輛、展覽的想法非常先進,那時候就想到要做鐵路博物館,」台灣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鄭銘彰觀察。

《天下》記者跟著鐵博館長石田亨走在本館二樓的平台,立刻看到斗大的日本鐵道車輛年表,以及展示在下方玻璃櫃的列車模型,但這僅是開場。

「我很希望各位能去樓下看看那些鐵道車輛的實體展示,場面十分壯觀,能深刻感受到鐵道歷史的厚重,」石田亨望著一樓的列車群說。

鐵博承繼了交通博物館的展示車輛,經過館方精選,本館一樓展場囊括日本從古至今的三十六輛代表性列車,如一八七二年日本第一條鐵道開通時,從英國遠渡重洋而來的一號蒸汽機關車頭、日本皇室的第一輛專屬列車、全球高速鐵路始祖──○系新幹線的第一輛車等。

○系新幹線在海外的兩台列車,其中一台就展示於高鐵台南站旁。這台列車曾在高鐵建造時期擔任「限界測量車」,確認月台、隧道等建築限界是否符合營運安全規範,確保列車高速行駛時不會與結構物發生碰撞。

另一台在展區正中央的C57型蒸汽機關車,型號與放在台北市二二八公園的機關車相同,當初也是同一批引進日本的車輛。

「第二個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保存了日本鐵道草創時期的許多珍貴古籍,這兩點算是本館最具代表性的館藏,」石田亨強調。

日本鐵道史橫跨一百五十餘年,在歷史展區被劃分為六個時期,其中有面牆以手繪風格呈現不同時期的鐵道發展、車輛演進,插圖有大有小,跳脫多數博物館以照片制式呈現時間軸的做法,更添趣味性。

「日本這個博物館的館藏非常豐富,而且是不同年代都非常均勻,」造訪過全球許多鐵道博物館的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古庭維強調,鐵道是多數日本人的日常記憶,鐵博展現了鐵路在不同時期對社會的影響,到館參觀的民眾能各自找到共鳴。


20系寢台客車「朝風號」過去行駛於東京至博多區間,車上配有冷暖氣與床鋪,又被稱為移動旅館。

心法2:打造完整沉浸式體驗

除了列車及歷史文物,石田亨指出,鐵博還有兩大亮點,一是三百六十度的車輛剖面圖展示,二是多種模擬駕駛體驗,包括最高時速三百二十公里的E5系新幹線、D51型蒸汽機關車,「特別是蒸汽機關車的模擬器,會隨著駕駛操作如實晃動,這在全球也相當罕見。」

讓到館者有多元的互動體驗,更能加深印象及提升再訪意願,是鐵博的第二個經營心法。

「我們始終以兼顧學術性與娛樂性為理念來經營,」鐵博前館長宮城利久曾在受訪時表示,館方希望讓民眾從各種角度認識鐵道,但必須先吸引人入館,因此在設施加入體驗元素。

鐵博的體驗設施不僅有模擬駕駛室, 還包含體驗列車開關門、安全確認、車內廣播的「車掌模擬器」,以及車輛與軌道檢查體驗,體驗類型約有八種,是日本的鐵道博物館之最。

為了減少民眾排隊的不耐、提升參觀品質,體驗活動皆採用抽籤預約制。

在室外體驗區, 十分之一比例縮小版的E5系新幹線相當熱門,孩子與家長能坐在上頭,一覽戶外的展示列車。

鐵道迷楊先生近期才帶一家人造訪鐵博,孩子在室外區玩了一個多小時還意猶未盡,「這裡好好玩,我們明天再來好不好?」他對父親說。

古庭維解釋,即使是迷你新幹線,日本人依然能保留原物的精髓,不因尺寸更動而有所差異,且列車運行過程還搭配進出站號誌,猶如一套大型模型。

南館一樓的工作區聚焦在鐵道工程與維護設施,還設置一座等比例的擬真平交道。

若想用餐, 南館的餐廳有大片玻璃窗,讓民眾邊用餐邊看著新幹線奔馳;本館則重現火車餐車,讓參觀者在車廂內吃鐵道便當或是Q版列車造型的便當。

心法3:兼顧不同年齡層需求

展品與體驗固然豐富,但鐵博的核心使命,是要讓更多人認識鐵道。

本館的科學展區專門介紹電車線、馬達、集電弓、鋼軌與車輪設計等艱澀的鐵道技術知識。

古庭維解釋,這些主題在一般大眾眼中往往過於專業,但鐵博有一組具備技術背景的團隊,能精準傳達專業知識給設計師,轉化為互動裝置,完成度高也保留技術核心,兼顧設計感、趣味性與易於操作等特點。

「所有大型鐵道博物館都試著要去解說,但世界上最厲害的就是大宮鐵博和紐倫堡交通博物館,用兒童展區的方法去講,非常厲害,」古庭維強調。

他印象最深的是車輪展區。館方設計一組彎曲且有坡度的滑軌,讓參觀者將三種不同形狀的車輪依序放上去滑行,便能初步了解形狀如何影響列車在不出軌的情況下轉彎。

這種說明方式直觀又容易理解, 即使是帶著孩子來訪的家長,也能學習新知而不無聊。

鐵博在知識傳遞上深入淺出,但也意識到,並非所有參觀者都希望以同樣的方式造訪鐵博。

為了回應想更專心欣賞展品的民眾需求,鐵博不定時開設「夜晚的大人鐵博」活動,僅限小學生以上民眾參加。

館方會調暗部份列車的展示燈光、更改車頭標誌,開放來館者使用三腳架攝影,以拍出不同氛圍的照片;亦能參觀平時禁止進入的保管區域,由館長解說,餐廳也端出限定版菜單。

鐵博活用展品與體驗設計,顧及不同族群,看熱鬧也看門道,讓各世代在此看見日本鐵道文化的厚度與活力。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5/10月 第834期

本文摘錄自‎

大宮鐵道博物館 三招吸千萬人

天下雜誌

2025/10月 第8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