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股東殺進董事會 考驗才開始

近年股東行動主義流行,國際上已有不少案例可以供台灣參考。持股○.○三%的小股東也能殺進董事會,只是,改革能否就此延續?

撰文‧黃浚瑋

去年四月,跨國影視巨頭迪士尼面臨創立一百多年以來,首次出現經營權爭奪大戲,它被市場派股東、著名積極行動投資人佩爾茲(Nelson Peltz)盯上,掀起公司史上爭鬥最激烈、花費最龐大的爭奪戰之一。

佩爾茲的對沖基金來頭不小,他與旗下基金Trian Partners身經百戰,手上陸續收購了將近三十五億美元的迪士尼股權,準備在董事改選上大展拳腳,提名兩席董事:自己以及漫威前董事長珀爾馬特(Ike Perlmutter),希望原有的十二席董事能有不一樣的聲音,進而發揮改變迪士尼的影響力。

三十五億美元聽起來很多,但迪士尼的市值當時接近二一○○億美元左右,佩爾茲只不過掌握了少少的一.六%左右的公司股權,決勝關鍵在於將近四成的散戶投資人。


▲2021年埃克森美孚與小股東一戰,讓石油巨頭不得不轉往永續發展。這也是近年小股東扳倒公司派的經典案例。達志

文宣戰、輿論戰都來!

迪士尼積極固樁腳對沖基金飲恨

「小」股東如何才能獲勝?除了自己手上的股權,當然要大打輿論戰、收委託書,去拉攏其他股東們。在這一戰,兩邊的文宣、電子郵件、社群廣告鋪天蓋地。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顯示,佩爾茲投入二五○○萬美元來向迪士尼發起進攻,而公司派也不甘示弱,砸下四千萬美元進行防守。

這一仗,挑戰者佩爾茲最後功虧一簣,連同這一屆,他已經兩度被擋在董事會外;不過公司派守得辛苦,開始有所警覺,積極拉攏各大股東,穩固樁腳支持。

除了硝煙剛散的迪士尼,近年股東行動主義最經典的例子,不得不提二○二一年美國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這一戰。

埃克森美孚向來是天之驕子,公司市值一度突破五千億美元,在○六年底時,市值曾創下五二八○億美元的高點,更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公司之一。

然而,隨著環保意識逐漸抬頭,ESG成為企業顯學,作為排碳大戶的石油業者開始承受鋪天蓋地而來的減碳要求,紛紛開始研究因應對策,避免環境永續罪人的帽子罩頂;然而此時的埃克森美孚卻做出最糟糕的決定:否認氣候變遷。

許多倡議者如綠色和平組織,都曾公開批評埃克森美孚對環境永續的漠視,以及管理階層的不作為。身為能源產業的領頭羊,居然與世界減碳潮流反其道而行。

更糟的是,公司二○年交出虧損二二○億美元的破紀錄財報,股價隨之慘跌,市值只剩下一七五○億美元,距離○六年時的高點,縮水了將近三分之二;這一年,埃克森美孚更被道瓊工業指數除名,是創立九十幾年來第一遭。

同年年末,一家名叫引擎一號(Engine No.1)的無名小投資基金,陸續在十一及十二月購入約三五○○萬美元的股票,換算下來約十億新台幣之多,但對石油巨人埃克森美孚而言,引擎一號不過是它無數的法人投資者之一,投資比重也只占○.○三%左右,自然不在意。當時的管理階層,沒料到這位新的小股東,未來將帶來無法忽視的威脅。

引擎一號的背後操盤手,是資深的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人詹姆士(Chris James)以及佩納(Charlie Penner),有備而來的引擎一號,很快就在十二月七日開出第一槍。


提減碳訴求引共鳴

小股東給埃克森美孚致命一擊

它向公司董事會發出公開信、架設網站宣傳,直指公司長期忽視氣候變遷,缺乏能源轉型策略,還大舉投入資金布建傳統能源設施,顯示管理層短視近利、想法頑固。

同時,引擎一號提出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標普五○○指數成長二七七%,公司股價卻走回頭路,而且負債水平來到新高。這些營運不佳的證據被狠狠地挖出來,攤在公眾及投資人的眼前。

這個小股東並非僅僅指責公司的不是,它也明確指點出轉型的方向以及自己的訴求,將整場行動稱之為「為埃克森美孚重新注入活力」(Re-energizing Exxon)。身為挑戰者,引擎一號訴求,公司缺乏懂能源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能帶領公司轉型的人才,於是提名了四位領域的專業人士,目標在隔年的董事會改選,把他們送進董事會。

此次行動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雙方開始一來一回的輿論對戰。不過由於埃克森美孚長期以來的差勁績效與聲譽,讓挑戰者的訴求引起不小的共鳴,吸引各大機構投資人紛紛轉向。

持有埃克森美孚三億美元股票的加州教師退休基金率先公開支持,接著包含貝萊德(Black Rock)在內的著名資產管理公司也跟著轉向倒戈,這些反對聲量成功吸引散戶認同,在股東會投票時,給了公司派致命的一擊。

最終,這個○.○三%的小股東,成功把三席提名董事送進董事會,取得公司四分之一的席次。彭博社用「氣候政變」(climatecoup)來形容這場由小股東號召、環境友善政策的反撲。

在國際上,向來不乏有外部股東發起股東行動主義的案例,他們有的意在經營權,有的則透過股東提案的方式,要求管理層改善公司治理。類似的股東行動主義風潮也從歐美吹向亞洲。

一八年初,美國的對沖基金Fir Tree跨過太平洋,參與日本鐵道JR九州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就是其中的顯例。FirTree在一九年增持股權至六.一%,一九年三月,Fir Tree在股東會上提出多項議案,包括增加現金股利、實施股票回購計畫、引進專業獨立董事及減少交叉持股等。

雖然,這些議案在股東會上都遭到否決;不過,根據外媒的追蹤報導,JR九州公司依然記取教訓,自此之後,將與股東的溝通列入年度工作任務。

外資提高對日本企業的興趣,與二三年起東京證交所社長岩永守幸積極引導市場改革,降低日本大企業間交叉持股有關,使得積極型股東更有發揮空間,帶動日本企業經營階層的改變。


▲日本東京證交所社長岩永守幸推動多項改革,讓公司治理與股東溝通能在日資企業中更落實,得到外資青睞。日資企業中更落實,得到外資青睞。攝影·劉咸昌

進董事會絕非終點

須追求長期利益最大化、導正公司治理

相較之下,台灣的股東行動,大多是外資投資機構對公司的重大提案、董事提名,在股東會投下反對票。譬如一九年時,挪威主權基金就曾經在紡織大廠年興的股東會上,對公司派提出的議案「取得或處分資產處理程序」修訂案投下反對票,當時該基金持股僅二.○五%。至於像今年持股可成一%的外資TIH擺明搶進董事會席次,堪稱首例。

然而,爭取到其他股東支持,推舉董事席次進入董事會,絕非積極投資人的終點;所有股東都盯著他們,是否遵循以公司及股東的長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董事會真正發揮影響力,導正公司治理,為公司發展貢獻心力,否則,下一次被投下反對票的,就換他們了。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5月 第1480期

本文摘錄自‎

小股東殺進董事會 考驗才開始

今周刊

2025/5月 第14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