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金」看企業經營與傳承

公視年度大戲《茶金》自播出以來,討論熱度週週上升,除了讓觀眾重新了解新竹北埔的客家文化,也引人好奇劇中故事的原型,茶葉品質冠居全台、又受三井農林會社與怡和洋行大力支持的永光公司,為何會在台灣經濟即將起飛之時宣布破產?

文☉謝平平


▲公視年度大戲《茶金》播出後,台灣客家與茶葉文化再度引起關注。Adobe Stock

中華財富傳承顧問協會理事長方燕玲表示,永光在1965 年宣布倒閉,這個年代正是台灣開始開放特許行業的年代,造就不少首富家族。如辜家在1954 年台泥民營化之時拿到經營權、王家在1954 年設立首家塑膠工廠、蔡萬霖1962 年成立國泰人壽、吳火獅1963 年創立新光人壽,可說是首富的起跑點。曾是日治時代新竹州廳首富的姜家黯然退場,雖然可惜,但姜家三代故事卻帶給了民眾無限的感佩。


▲中華財富傳承顧問協會理事長方燕玲。葉俊宏攝影

回顧歷史》時勢造英雄的茶金年代

永光公司(即《茶金》劇中的日光公司)成立於國民政府主政後的1946 年,但創辦人姜阿新在日治時期已在「北埔茶業組合」製茶工場負責產製茶葉,位居組合長之下,被當地人稱為「茶虎」。他的茶廠製茶技術高超、品質上乘,深受日本人信賴,被指派製作進貢日本天皇的茶葉,茶廠規模宏大,也是當時全台第一批機器化的茶廠。

據《茶金歲月》一書記載,姜阿新在一張1940 年的照片後,寫上「茶葉突破百萬圓」,這個數字是毛利還是淨利?指全台或永光公司?雖不得而知,我們僅可推測,1946 年至1949 年的「茶金」時代獲利更高於這個數字。當時台灣大學註冊費僅為8元,但永光員工竟可合購1 萬元的沙發,贈與老闆姜阿新作為新年禮物,「茶金」果然名不虛傳。
紅茶全球產地以中國、印度、斯里蘭卡、印尼為大宗,茶葉大片,味道芳香。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 ∼ 1945 年)後,各產區尚未復原,品質、產量不如其他產區的台灣茶葉搶得先機,出口暢旺。但當各國產區恢復產能,北埔當地諺語「茶金、茶土、茶狗屎」的茶土時代來臨,加上姜阿新認定4 萬元舊台幣換1 元新台幣的政策將失敗,在其他人將金錢換成資產之時,他仍老神在在,不知局勢即將翻轉。

改革無力》富甲一方的姜阿新宣布倒閉

畢業於台灣大學經濟系的廖運潘應岳父姜阿新之命,1953 年辭掉台灣銀行的工作,進入永光公司任職總經理。他不知當時姜阿新已開始轉賣田地、林地,彌補收支不平衡與250 萬的債務(據書中描述,約等同今日20 億)。當廖運潘發現公司已三個月沒發薪水,春季收購茶菁現金還沒到位,且公司竟無現金可以周轉時,嚇得冷汗直流。

廖運潘希望公司進行改革,並以膨風茶在倫敦茶市創下每磅12 美元的高價。無奈許多事情不在掌握內,包括:戰前永光有三井農林會社資金相挺,戰後有怡和洋行預付現金買茶,岳父看錢不是錢;收購茶菁寧願付現、且囑咐收高一點,一是成本拉高,二是不利於公司現金調度;更嚴重的是,岳父不曉複利之害,而原本高獲利的林業因管理不善,進帳涓細;加上永光推動機械製茶,人事費用高,其他家庭式茶廠度小月時,可不發薪餉,但永光人事費用相當可觀。

反思教訓》尤須重視複利隱患

姜阿新看重女婿廖運潘,但二人意見也經常相左,包括茶菁的收購價格、現金流向等,尤其姜阿新習慣舉債經營企業,更令女婿如坐針氈。「造林有老父擔待,茶廠有三井農林,茶金時代有怡和洋行,台幣貶值反而帶來茶金保值、升值的利益。」方燕玲表示,姜阿新的際遇讓他看待金錢過於樂觀。她指出,再多的錢,也不夠不求回報的政治獻金及無經濟效益的投資。

「複利是很恐怖的。」方燕玲以投資角度分析,年息10 ∼ 12% 的複利,第7 年就會獲利一倍,第10 年就會產生二倍的效益。借款也是如此,1950 年代的銀行借款利息20%,民間利息30%,若2至3年未還,本利和就會滾上一倍,「哪有那麼好賺的產業,可以去補這個洞?」她指出,公司若無穩定的現金流收入,只能以債養債,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1. 《茶金歲月》中刊登的北埔「茶虎」姜阿新。聯經出版提供
2. 北埔茶廠曾是台灣最大茶廠,占地千坪,圖片出自《茶金歲月》。聯經出版提供
3. 永光公司是台灣茶業最早機械化的公司。聯經出版提供
4. 圖左起廖運潘、姜阿新之女姜麗芝、姜阿新夫人、姜阿新。聯經出版提供

閱讀完整內容
看雜誌第230期

本文摘錄自‎

從「茶金」看企業經營與傳承

看雜誌

2021/第2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