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廠走向家庭 家事人形機器人元年


NEO機器人啟動台灣供應鏈


文.洪崇晏 圖片繪製:洪崇晏、Chatgpt

挪威的人形機器人公司1 X Technologies 10月底正式發布了NEO機器人並開放預購,售價為20,000 美元,也支援月度訂閱模式(每月499美元),預計2026年交付。特斯拉也表示機器人是下一個主要獲利點。人形機器人將從工廠到家庭實現AI落地應用。

大摩估2050年全球市場規模
人形機器人突破5兆美元


摩根士丹利於今年發布一篇名為《人形機器人:5兆美元的全球市場》的研究報告,揭露人形機器人產業即將掀起的產業革命。這份長達數百頁的報告分析預測,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5兆美元,部署量有望達到 10 億台,遠超過目前全球汽車產業規模。

從工廠走向住家
1X家事機器人為OpenAI小金雞


自2024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逐漸成真,BMW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斯帕坦堡工廠使用來自美國加州Figure的先進人形機器人用以完成車輛生產任務,而今(2025)年,挪威的機器人廠商1X Technologies於10月29日宣布,全球首款專為家庭設計的家務機器人Neo正式開放預購,定價2萬美元(約新台幣60萬元),預計於2026年在美國上市。官方宣稱,Neo是首台「為改變家庭生活而生」的消費級人形機器人。1X Technologies 成立於2014年,2023年就宣布完成2350萬美元的A2輪融資,由OpenAI 創業基金領投,Tiger Global和一些挪威的投資者跟投。

創辦人兼CEO Bernt Øyvind Børnich表示:「1X很高興能得到OpenAI的領投,因為我們的使命是一致的:將新興技術有意識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我們的投資者的支持下,我們將繼續在機器人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並增強全球勞動力市場。」

人形機器人從工廠走向住家正逐步實現。或許不久的將來,人形機器人如手機一樣普遍。



▲圖/翻攝X@NVIDIARobotics

黃仁勳於2025GTC大會
再度點名人形機器人


黃仁勳在主題演講中指出,物理AI(Physical AI)是繼語言模型之後的下一波革命,這類AI能理解物理定律、因果關係與物體恆存性,將驅動機器人、自駕車與智慧工廠等產業爆發性成長。

黃仁勳強調,「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能超越智慧手機」,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消費產品。

輝達為此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Grace Blackwell用於訓練AI模型、Omniverse電腦用於數位孿生模擬、Jetson Thor則是機器人本體運算平台,所有系統皆基於CUDA架構,確保開發者能無縫轉移應用。

1X與輝達從3月就合作
黃仁勳加速家事機器人落地


1X的NEO機器人採用輝達(NVIDIA)技術,更於今(2025)年3月,公司還發布一支NEO機器人向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遞上外套、握手等互動影片。雙方的合作如下:

研究合作公告:1X與NVIDIA於2025年3月18日發布正式合作公告,稱雙方將在家用人形機器人領域展開研究合作。公告中1X 表示:為此次合作,1X 團隊提供從其辦公室及員工住宅中收集的資料集 API,並為機器人(其家用型人形機器人NEO Gamma)打造可在機器人頭部或外部 GPU上以5Hz 視覺-動作迴路執行推論的SDK。

技術平台與模型:

NVIDIA 在其官方公告中指出,其「Project GR00T」平台涵蓋:為人形機器人設計的基礎模型、模擬工具、機器人訓練平台等,而1X被列為其人形機器人領域合作夥伴之一。在1X官方資料中,1X表示其機器人軟體與硬體設計強調「安全性、適應性、自主性」,並且透過與NVIDIA的合作,期望藉由具備視覺‒動作‒決策能力的模型加速家用機器人的落地。

3月宣布合作,10月底機器人就開賣,可見輝達與1X的合作已經醞釀一陣子,讓家事機器人仍儘快如手機般的普遍。

南台灣柳營科技工業區
打造智慧機器人產業聚落


行政院於今年7月核定《智慧機器人產業推動方案》,宣示臺灣將全面布局智慧機器人產業,打造下一波科技產業升級動能。

南市府也加速推動柳營科技工業區第三期(柳科三期)開發,結合六甲工研院「智慧機器人創新與應用研發中心」建構機器人製造研發與試驗場域,以及沙崙國科會「智慧機器人研究中心」引進機器人人才培育與示範場域,共同打造南臺灣最具競爭力的智慧機器人產業聚落,成為臺灣機器人產業鏈南進的重要據點。

台廠與美國機器人廠合作
關鍵零組件去紅色供應鏈


達明(4585)在9月下旬掛牌上市。面對中國強勢進軍人形機器人的企圖心,達明營運長黃識忠分析,目前中國人形機器人產品,仍以控制肢體運動的「小腦」硬體平台為核心,透過「紅色供應鏈」將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壓到最低,短期客戶需求多是國營研究單位和學校實驗機構。對於台灣機器人供應鏈,黃識忠表示,台灣廠商在機器人關節模組具有一定競爭實力,並有台灣廠商提供部分關鍵零組件給美國機器人企業。

上銀為美國Boston Dynamics合作商
上銀科技創辦人卓永財多次強調,上銀並無生產人形機器人的計畫,而是持續強化其核心元件技術,例如諧波減速器、滾珠螺桿與線性滑軌,這些元件在各類機器人中都至關重要。

卓永財在2 0 2 4 年一場論壇中透露,上銀長期為美國主要的四足機器人製造商 Boston Dynamics 提供關鍵元件。Boston Dynamics以人形機器人研發先驅著稱,同時也在推進電動人形機器人的開發。這種策略性合作關係,使上銀在不斷演進的機器人生態系中成為重要夥伴。


能率集團投資Agility Robotics
打入美商人形機器人供應鏈


美國人形機器人公司Agility Robotics於今(2025)年9月宣布,在C輪融資中獲得輝達(NVIDIA)投資。能率集團旗下能率亞洲(7777)、佳能(2374)等先前已共同投資AgilityRobotics新台幣3億元。Agility創辦人於9月24日訪台,首站行程就安排拜訪佳能,雙方有望合作開發量產機器人視覺模組。AgilityRobotics發布新聞稿宣布,與NVIDIA的關係不僅僅是技術合作,也在C輪融資中獲得Nventures(Nvidia的風險投資部門)的投資。AgilityRobotics將繼續與NVIDIA合作開發下一代AI加速機器人技術。 閱讀完整內容
理財周刊2025/11月 第1315期

本文摘錄自‎

從工廠走向家庭 家事人形機器人元年

理財周刊

2025/11月 第13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