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祥志與妻子徐玉玲回家務農,因為不懂專業,一度窮到連100 元都湊不到。如今收穫豐碩,是二人相互扶持的甜果。
移植有機栽培經驗到果樹 父親驟逝後,才23 歲的廖祥志就接下果園,但對水分、肥分管理等專業知識一無所知。太太徐玉玲笑說,剛開始只要看到樹上有結果,二人就覺得超有成就感,卻不知量少難以獲利,不但沒有進帳,準備買房的頭期款也全部投入。 徐玉玲只好出外上班補貼家用,廖祥志晚上兼職推拿師,白天幫其他農民免費打工,交換專業知識。終於在轉作有機蔬菜後,廖祥志成為台中國中、小的供應商,收入開始穩定。 廖祥志也嘗試將有機蔬菜栽培管理經驗,移轉到果樹上,除了父親留下的柿園,他還嘗試過柑橘、梨子等,並以分區種植分散果樹一年一收的風險。 「第一個放棄的是柑橘,光是天牛、黑星病防治就很難,加上我們施肥方式偏向自然,收成不好。如果只有一、二棵還算好照顧,一片橘子園那就難了。」他現在以友善種植來培育梨子,也是經過五年的奮鬥,最後驗證了前輩們說的:「梨子沒辦法做有機。」 廖祥志分析梨子有機栽培無法獲利的主因為,過程需要大量人工,「我算過有機梨子的成本,終端售價要每斤600 元,但菜市場最漂亮的梨子一斤是150 元,如果要種到那麼漂亮,一斤起碼要1,000 元。」即使如此,他仍表示若有機會,將繼續挑戰有機梨子,或許是找到合適的土地,或許是再從少量開始。 從對成本完全沒概念到會算成本,廖祥志算是從青農幼幼班畢業了。六年前,他開始挑戰水蜜桃有機栽種。 第一年,二分地慘賠收場,先不論收穫僅達三成,還遇上果蠅大軍,「有套袋,果蠅還是能鑽進去。」他邊跟客戶道歉,邊嘗試各種紙類、塑膠、臘袋等蔬果袋材質,還是防不了果蠅,再次被客人罵到臭頭。後來,他仿照芭樂種植,加上第二層套袋,收成達到五成,漸入佳境;在陸續調整套袋模式後,收成來到八成。
摸索三年後,種植有機水蜜桃的技術可說已經成熟。去年銷售的有機水蜜桃,出現果蠅的比例僅有千分之五,廖祥志的心情終於稍許輕鬆。

▲上:廖祥志花了三年工夫,終於摸到農作物與環境的關係。 下:自行嫁接梨穗,並以顏色標注時間先後。若失敗,晚上廖祥志與徐玉玲兩人就會討論原因。
青農返鄉或反向? 台中東勢多山,農地多依山開闢,廖祥志的果園坐落在海拔600 公尺處,路小坡陡,「還有更陡的果園,要坐單軌車進去。」他指出,東勢老農年邁後,農地荒廢者比比皆是。但青農無法返鄉,或是返鄉後又回到職場,並非吃不了苦,而是與上一代有代溝。 許多老農不願孩子過著收入不穩定的日子,因此堅持慣行農法;其次,青農在家幫忙務農,薪資常被扣除房租、水電、吃食等費用,上一代認為,每月淨賺二萬,比在都市工作強,「但下一代並不這樣想,幫家裡工作,被唸被罵,還領不到外面一半的薪水。」然而,廖祥志認為,農業還是一個時間彈性、值得投入的行業。他建議想當青農者,先把身體練壯,因為務農需要自行搬運重物,例如肥料;其次,不要排斥慣行農法,「農作物的病蟲害是一樣的,去了解透澈,才會知道有機資材如何使用。」 從都市小孩變身果農,最慘的時候,廖祥志曾經連100 元都湊不出來,但因為答應父親不會賣掉果園,為了這句承諾,他咬牙撐過最困難的時刻。他也不打算移民海外,就想好好守住這片山、這座園。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