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用一場世紀交易,帶公司華麗轉身

戴爾科技用一場世紀交易,
帶公司華麗轉身、市值破5550億

提到雲端技術巨頭,你可能會想到Google、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等。當雲端管理的數據和資料量愈來愈多,儲存設備和基礎設施也得跟著升級,背後最大的供應商是戴爾科技(Dell Technologies)。

很多人對戴爾科技的印象還停留在賣個人電腦,的確,2012年戴爾科技高達80%營收占比來自電腦設備;到了2020年,近5成是數據儲存、伺服器等服務。《富比士》指出,戴爾科技的成功轉型,源於創辦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的2次重大決策。

1984年,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戴爾,發現IBM的本地經銷商庫存量過大,於是他用10∼15%的折扣買到零件,自組電腦後出售,一個月就賺到8萬美元(約新台幣222萬元)。1988年公司上市時,戴爾年僅23歲。

隨著智慧型手機、筆電、平板的崛起,販售個人電腦設備的戴爾首當其衝;對於營收節節敗退的情況,董事會要求撤換執行長戴爾。
戴爾做的第一個重要決策,就是將公司私有化,他在2013年以249億美元(約新台幣6910億元)「買」回自己的公司。不再受制於股東壓力的戴爾,除了持續發展硬體設備,同時開啟第二曲線,將重心移往軟體設備,進行幾次大型收購。

最為知名,也是戴爾做的第二個重要決策,併購資訊基礎設施大廠易安信(EMC)。2015年,戴爾斥資67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8594億元)吃下易安信,創下當時科技界最高額的併購案。

易安信專注資料儲存、管理與分析的產品與服務,旗下軟體公司VMware專精雲端運算、虛擬化等服務;透過併購,戴爾科技不只完備基礎建設,更取得81%的VMware股權,成為軟硬通吃的設備大廠。

2018年,戴爾科技重新上市,市值是公司私有化前的4倍之多。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銀湖(Silver Lake)執行合夥人埃根.德班(Egon Durban)說,戴爾擅長評估局勢,而且願意承擔風險,並非外界誤以為的亂燒錢。

今年第二季,戴爾做出第三個重要決策,拆分戴爾科技與VMware,成為兩間獨立的上市公司。如此一來,VMware不再需要避開原是母公司戴爾科技競爭對手的企業,爭取更多的合作機會。消息一出,戴爾科技的股價飆升,盤後成長超過8%,市值達到200億美元(約新台幣5550億元)。(編譯‧整理 / 周頌宜)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第203期

本文摘錄自‎

戴爾用一場世紀交易,帶公司華麗轉身

經理人月刊

2021/第2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