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晶合集成快速崛起 力積電反陷困局
本是同根生 黃崇仁2大投資出現死亡交叉
力晶當年協助中國晶合集成建廠,如今竟成為自己的主要對手。在晶合集成逐步改善獲利的同時,力晶旗下的力積電卻陷入大虧,未來應如何扭轉頹勢?
文/林宏達
▲晶合集成去年5月掛牌,初期製程雖然不先進,但擴廠的企圖心卻相當大。
今年,兩岸半導體產業最戲劇性的對比,是位於安徽合肥的晶合集成,和位於新竹的力積電,兩家公司的營運表現竟出現了「死亡交叉」!
晶合集成是二○一五年力晶科技與合肥市政府合資成立的公司,力晶並負責協助晶合集成建廠。後來,力晶更名為「力晶創新投資控股」,目前仍是晶合集成持股兩成的大股東,同時也是台灣力積電持股兩成的大股東。
當年 力晶協助建廠 輸出高階主管
晶合集成成立時,兩家公司使用的技術類似,就連晶合集成的高階主管,都和力晶集團淵源甚深;如董事長蔡國智,就曾擔任過力晶副董事長和愛普董事長。
晶合集成的製程和台灣競爭同業相比,並不先進。去年晶合集成掛牌時,還正在進行五五奈米製程試量產,當時主要產品是顯示螢幕用的驅動IC ,這也是台灣力積電的重要營收來源,兩者在技術和產品上高度重疊。
但是,過去一年,晶合集成在技術、市場、產能上,都快速挑戰力積電的地位。一八年,晶合集成的月產能只有一萬片,但到今年八月,產能已增加至十一萬片,幾乎以每年二萬片的速度增加。晶合集成在二○年底資產總額一五六億元人民幣,當年營收只有十五億元人民幣,但到今年第三季,資產總額達五四○億元人民幣,四年內翻了三倍!
晶合集成的技術也快速翻新。今年七月,晶合集成宣布成功產出光罩,可提供中國二八到一五○奈米製程用的光罩服務。八月,宣布成功以五五奈米製程,生產一.八億相素的全片幅感光元件;這是數位相機產品的關鍵零組件,也是日本索尼輸往中國的重要產品。十月,晶合集成宣布二八奈米通過功能性驗證,預計二五年將能生產OLED螢幕用的驅動IC 晶片,這一塊則是目前聯電獲利的主力。
去年十二月,晶合集成更成立子公司皖芯集成,大力加碼車用晶片市場。今年九月,晶合集成宣布對皖芯集成增資九十五億元人民幣,再加碼打造月產能達五萬片的十二吋晶圓生產線。中國媒體推測,皖芯集成將生產二八奈米邏輯晶片,以及五五奈米圖像傳感器等產品,進軍車用電子市場。
逆轉 晶合集成營運 已超越力積電
晶合集成今年的表現,也遠超過力積電。二○年,晶合集成虧損約五十七億元台幣,同一年力積電獲利三十八億元;但四年之後,晶合集成在今年前三季,獲利十三億元台幣,而力積電虧損五十二億元台幣。
晶合集成靠的是中國國產化政策的支持,而合肥正是中國面板生產的重鎮。二四年,中國面板全球市占率為四七%,明年可望突破五成。Trend Force 分析師鐘映庭觀察,中國面板產業朝向產業鏈一條龍發展,面板用的驅動IC 供應鏈確實有可能受影響。《紐約時報》今年一月報導指出,全球兩成液晶螢幕顯示器和中國一成的家電產品在合肥製造,「去年合肥的電動車產量增加了四倍」。這些都為晶片國產化提供誘因。
相較之下,力積電的處境艱鉅。目前力積電的邏輯製程仍停留在四十奈米,感光元件製程停留在九十奈米。根據中央社報導,今年三月力積電舉行媒體交流會時,董事長黃崇仁表示,二四年是力積電營運轉型年,將避免與中國在面板驅動IC 和感測器領域競爭。但在同一天,力積電發出重訊表示,並沒有要退出面板驅動晶片和影像感測元件市場,「而是逐漸強化對高附加價值產品及客戶的產能支持力度,以達成企業轉型的長期目標」。
晶合集成變成力積電在中國的競爭對手,大股東力晶創新怎麼看?對此,力晶創新發言人張榮輝表示,力積電在晶合集成持股只有兩成,既不是最大股東,也只有一席董事,無法影響晶合集成的動向。
▲力積電銅鑼新廠2024年5月正式啟用,靠為AI晶片製造部分零組件及非紅供應鏈,避開中國殺價競爭威脅。
脫困 力積電陷虧損 三招力求轉型
一位力積電主管則透露,目前二八奈米製程開發,要看看到二六年能不能完成,至於感光元件等技術,已不是現在力積電的重點。他坦言,現在力積電十二吋晶圓產能利用率約七成五,八吋晶圓產能利用率接近七成,正在努力去化產能。
「我們董事長上次也講過,驅動IC 的市場只能把它控制住⋯⋯,那真的是人家的場子,下游市場是它最大;其實任何人都必須面對這個現實,就是面板中國最大,其他人都要被它滅掉了。」這位主管說,車用晶片如今也是同樣的狀況。
因此,力積電轉型策略可歸納為三個關鍵字: 非紅供應鏈、矽中介層和Wafer onWafer。力積電主管解釋,目前歐美客戶也有廠商要建立完全沒有中國晶片的供應鏈,像電源供應IC ,以前AI伺服器的電源供應IC 還是在中國做,「現在都要拉出來,拉出來還是台灣最有競爭力,我們已接到這樣的訂單」。
另一個轉機,則是台灣在製造高性能晶片時需要的矽中介層,力積電可以負責代工。這種產品像裝在晶片裡的超小型電路板,力積電能用半導體製程製造,再交給其他半導體公司放進G PU 產品裡。他表示,矽中介層相當需要產能,用一片十二吋晶圓製造矽中介層,只能做出十六顆到二十一顆。他表示,製造矽中介層的毛利率,遠高於公司平均。
另外一個機會則是Wafer on Wafer。「我們不會說這是HBM。」他解釋,力積電的作法是把記憶體直接疊在自製的邏輯晶片上,雖然用的是成熟製程,但因為晶片之間傳遞訊號的距離大幅縮短,放在AI相關應用上仍有不錯的商機。目前力積電的作法,是將堆疊好的晶片送到其他半導體公司,變成製造高階AI晶片的零組件。他認為,如果未來邊緣AI崛起,力積電可以直接生產邊緣AI用的晶片。
省思 面對紅潮來襲 台廠引以為戒
因此,力積電去化產能的作法,是讓原有的舊廠生產邏輯和記憶體晶片,再送到苗栗銅鑼新廠製成矽中介層或Wafer on Wafer 的產品。不過,目前銅鑼新廠產能只有數千片,由於半導體廠極度依賴規模,是否要進一步擴張,還要看新業務的發展狀況。
力積電的例子證明,在中國挾面板、車用產品高市占率威脅下,台灣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廠,如果無法靠製程超越對手,就只能往中國尚無法競爭的先進製程靠攏,同時等待非紅供應鏈崛起。在中國成熟製程產能供過於求的威脅之下,各家廠商無不小心翼翼面對未來擴廠的決策。
但如果不投入資本支出轉型,當明年中國成熟製程大量推出,成熟製程的挑戰更大。力積電未來能不能在紅潮衝擊下,成功轉型,會是這場競賽中最直接的指標。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本是同根生 黃崇仁2大投資出現死亡交叉
《財訊》
2024/12月 第72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