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泣血文字感動 取諾貝爾得主作品版權花不到三千美元
出版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書有多難得?漫遊者文化總編輯李亞南透露,一輩子可能都輪不到一次!她能慧眼識英雄,來自深厚的閱讀經驗和選書功力。
撰文/徐采薇
做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書,從事出版一輩子可能都不會有這種經驗。」在出版業打滾二十餘年,李亞南還是頭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喜從天降」。
十月十日,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爐,韓國作家韓江,成為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亞洲女性,堪稱最大黑馬。
目前台灣共引進四本韓江的小說,包括《素食者》、《少年來了》、《白》和《永不告別》,清一色均由漫遊者文化出版,而李亞南正是該出版社的創辦人暨總編輯。「我接到朋友打電話來恭喜,才知道韓江得獎。」她回憶知曉消息的瞬間,簡直不敢置信,「的確有一些聲音覺得韓江近十年內有機會角逐諾貝爾獎,但沒想到會這麼快得到。」
早在二○一六年,漫遊者文化就率先引進韓江作品《素食者》,能領先他人看到韓江這塊寶藏,除了需要一點運氣,倚靠的更是李亞南累積的閱讀嗅覺。
攝影·陳睿緯
李亞南
出生:1962年
現職:漫遊者文化總編輯
經歷:城邦集團邊城出版社總編輯、誠品採購部主管
學歷: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
報紙副刊包便當 學校午休讀書香
好的賣書人常是老經驗的愛書人,李亞南正是如此。從小,她哥哥們常會去租書店,借文學經典如《西遊記》、《封神演義》回家閱覽,而這個小妹妹就跟著反覆讀,把書中仙怪故事讀得滾瓜爛熟。
上國中後,受老師啟蒙,她大量閱讀詩集、小說,以及《中國時報》、《聯合報》的文化副刊,「我國中都用副刊包便當,到了中午就把沾油的副刊攤開來看。」菜油味、報紙油墨味,還有藏在裡頭聞不到的書香,就慢慢在她小小的腦袋裡沉積。
高中時, 她對閱讀的渴望變本加厲,像上癮一般,連課都不上了,別人翹課是到網咖、KTV,她卻溜到台北光華商場舊書店看書。閱讀,儼然成為她求學時期的最大樂趣。大學她如願進入第一志願的哲學系,這時期她愛上散文、論述性文章,浸淫在哲學的知識汪洋裡,更一路念到了碩士。
雜而廣的閱讀經驗,養成她獨特的閱讀品味,而且她更有能力快速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讀」,這也成為她日後從事書籍採購和編輯選書的重要根柢。
進社會後,李亞南當然再繼續了她和書、閱讀的不解之緣。她喜歡書,所以沒什麼猶豫,就去應徵台灣文化指標誠品書店的工作。她因曾在報社擔任資料分析員,所以剛開始想做的是誠品的圖書目錄整理工作。
元老級誠品人 訂萬冊書填滿書架
沒想到,當時位於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邊的誠品創始店,正要從專賣設計、藝術的小眾書店,轉型為綜合書店,於是「訂書」的任務,就落到負責整理書籍目錄的李亞南頭上。
她逐漸理解,書不只是精神養分,也是充滿個性的商品,「我的工作就是要訂幾萬冊書,把書架填滿。」李亞南依稀記得,當時一個月要進上千本書,忙得不可開交。這也讓她徹底開了眼界,從寵物、建築到科學,每一種類型都得接觸,快速認識到全世界的出版趨勢。
作為元老級誠品人,回望這座書城的興衰史,李亞南也不免有些感慨,「仁愛圓環上的誠品,對我來說就是閱讀的原型,它一九九五年搬遷時,我相當不捨;後來敦南誠品收掉,雖然覺得可惜,但這是時代的變化,它如果繼續存在,該是什麼樣貌?這比較值得思考。」
無論如何,誠品練就了她精準選書、分析市場的功力,也讓她從純粹的愛書人,成了為其他愛書人服務的書本採購者。接著,她持續深入觸角,不只是採購,更成為作品、讀者間的重要橋樑:編輯。彼時的她壓根沒想過要做這一行,畢竟編輯必須極具耐心和深度,才能陪伴作者成長,還隱身幕後,很難被看見。
但話果然不能說太快, 工作到第十二年,李亞南本想離職回學校深造,可是很快地,她發現學院體制不適合自己,於是重返職場,加入城邦集團新成立的邊城出版社,擔任總編輯。
她這才發現,編輯工作其實不如想像地被動,反而能主動扮演傳遞知識和推廣愛書的「介質」,令她對這份工作的認知,有了一八○度的轉變。
二○○六年,她甚至跳出來自立門戶、成為頭家,開設「漫遊者文化」。「當時書市不錯,一本暢銷書都是幾十萬本計。」她強調,這個現在看起來有些傻的決定,在當時其實挺有賺頭。
於是,她靠著過去建立的人脈,拉來時任城邦集團副董事長蘇拾平、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和廖美立投資,總計六百萬元資本額,直到前幾年才把股權買回。當老闆後, 她選書的主動性更高了,本就涉獵廣泛的她,舉凡哲學、文學、科學、童書等類型,都陸續嘗試。
為何會注意到韓國文學?李亞南點出,二○○○年以後,韓劇熱潮席捲亞洲,相關的原著作品吸引各家出版社躍躍欲試、想要引進,漫遊者文化也不例外。「韓國能有這麼大量的影視劇作品,背後肯定有一群很厲害的說書人。」李亞南很早就看見韓國作家的潛力,然而,這條路才剛起程,她就跌了一跤。
引進韓國文學 首銷卻失利
一三年首次嘗試,她挑中韓國知名作家李正明的小說《風之畫師》,該作已先後被翻拍成韓劇和電影。豈料出版後銷量滑鐵盧,首刷四千本賣不到一半。
儘管失利,她仍相信韓國文學深具潛力,也許只是時機未到。接著,她接觸到韓江的作品,一讀之下,馬上拍板引入,再度帶韓國作品進入台灣書市。
透過代理商推薦的韓江著作《素食者》,李亞南在一五年第一次認識到這位陌生的韓國作家,「看書名《素食者》,第一眼是好奇,再來是信件主旨『英國暢銷的韓國小說』,說明成績不錯。當時已經有簡體中文版本,我只看了第一章,就決定要買(版權)。」她清楚記得當下讀完的感受,「太痛了,短期內不會再看!」
李亞南強調,「痛」並非負面形容,反而是盛讚。她敏銳地覺察到,韓江關懷的主題經常是創傷、傷痕,雖帶有韓國色彩,依舊能引發國際讀者共鳴。而這些創傷帶給人的衝擊,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消化,「她的文字不是濫情地哭泣,而是滴血地哭泣。」
韓江當時在韓國文學界有一席之地,在台灣卻是沒沒無聞,因此競標版權者不多,她搶得先機,以不到三千美元得標。
《素食者》剛出版,首月的銷量依然慘澹,不過隔月,該作就獲得西方世界重量級文學榮耀:國際曼布克獎(InternationalMan Booker Prize),當時和韓江角逐的都是諾貝爾文學獎前得主大江健三郎、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等一眾大老。大獎傍身,讓通路願意重新鋪貨,書也漸漸賣得動,四年間售出約一萬本。
且李亞南標下第一本韓江作品後,漫遊者已擁有優先引進權,韓江講述韓國民主運動光州事件的《少年來了》,同樣精采,讓她決定接續引入。
▲漫遊者文化引進韓江的4本小說,在韓江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後紛紛加印。攝影·陳睿緯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後,《素食者》果然再度翻紅、缺貨,她一口氣加印一萬本。「過去也沒有經驗知道諾貝爾的熱度、效益能賣多長,目前覺得這一萬本賣完沒問題。」李亞南興奮地說。她更直言, 因公司近來正投資童書等新領域,本以為今年業績會微幅下滑,如今在韓江的加持下,反倒有可能創造業績新高點。
熟悉韓國出版業的韓中譯者兼韓語教師陳雨汝觀察,台灣對於韓國文化的興趣不能單純被韓劇滿足,加上韓國文化院大力補助本土書籍出海,因此近四、五年韓國文學作品,已然成功走進國際乃至台灣讀者的視野。
展望未來書市,李亞南仍持正向看法,她認為,雖然閱讀型態不斷變化,但閱讀永遠都有需求。與時俱進、擁抱改變,才是出版業的生存之道。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李亞南從不想當編輯到開出版社 閱遍群書練慧眼
今周刊
2024/11月 第145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