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信任定存,結果變得更加貧窮
在1980年代,南韓的定期存款利率為12至13%。就算只將1000萬韓元(編按:以2024年11月為準,匯率為1韓元=0.02309新台幣,1000萬韓元約新台幣23萬912元,讀者可依此匯率自行換算書中金額。但因本書大多是談觀念,不換算也不影響閱讀。後文若有特殊情況,會再以編按說明)定存1年,至少也可以賺取120萬韓元的利息;如果將1億韓元放進定存,就可以賺取1200萬韓元;而將10億韓元放進定存,則可以賺取1億2千萬韓元的利息。因此,根本不需要特別另外學習投資,只需努力當個上班族、有穩健的儲蓄,自然而然就可以為退休生活做好準備。
然而,到了2000年代初期,存款利率降到10%以下,直至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甚至下降到0.5%。即使將1000萬韓元交給銀行,一整年下來的利息也只有5萬韓元。儘管在去年年末曾有升息,銀行利率一度上升到5%,但很快又下降到3%。就算將薪水省著用,若只有儲蓄根本就不夠用,這樣的時代已經來臨。
即使如此,仍然有許多人對投資心懷恐懼。每當聽聞別人投資股票後慘賠,買了房子但因房貸利息太高而負荷不了的故事時,他們便在心中暗自慶幸:「看吧!好險我沒有買股票、也沒有投資不動產,貪心會害死人啊……」他們認為多虧自己什麼都沒做,才能守住錢財。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正因為他們什麼都不做,導致金錢的價值在此時此刻依舊持續貶值。以結果來看,這並不算是守住錢財。
假設「薪水漲了4%,物價漲了6%」,那麼實際上你賺的錢比去年還要少。因為買同樣的東西需要花費更多的錢,支出變得更多。去超市時,只買少數幾樣東西卻需要花上10萬韓元,這種情況屢見不鮮。雖然薪水明顯提高了,但也會明顯感受到,想用那筆錢來應付生活變得更加困難,儲蓄下來的錢當然也會減少。存錢變得困難,文化生活和興趣活動自然也會受到限制而導致生活品質下降。原本還可以偶爾享受自由的生活,卻逐漸被不幸的陰影籠罩。
然而,更大的問題在於,由於經濟蕭條,許多公司僅提高了2至3%的年薪,或者以「公司營運困難」為由而凍結薪水。倘若年薪凍結,物價通膨率卻上升6%,就會直接對家庭生計造成莫大的打擊。收入沒有增加但物價上漲,導致支出和消費增加,家庭收支出現赤字。
倘若在購買房屋的過程中有貸款,問題會變得更嚴重。直到2021年,南韓的存款利率接近為零,貸款利息則為2.5%,但現在利率已上升至3.5%,貸款利息甚至一度飆升至7%,然後再下降至4至5%,與2021年相比,現在的貸款利息仍然高出大約兩倍,假設貸款了4至5億韓元,每個月光利息就要多支付100萬韓元。
從2022年開始,因高物價和高利率而出現通貨膨脹(Inflation)的現象,至今不僅沒有結束的跡象,反而呈現「長期通膨」的趨勢。在這個時代,毫無作為並不能守住金錢,反而會使自身擁有的錢的價值下跌、支出增加。如果什麼都不願意嘗試,只會變得越發貧窮。
「通貨膨脹」是指貨幣的價值下跌,導致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關於這一點,我曾經從朋友身上聽聞一個有趣的故事。這位朋友的消費哲學非常有趣,她從不買超過27萬韓元的冬季大衣。當我問她為什麼這麼認為時,她說:「我20多歲時,用打工賺的錢買了一件27萬韓元的冬季大衣。在那個年代,這種價格算是高檔大衣,但才過了5年,價格就漲到了40至50萬韓元,甚至在不知不覺中,一件大衣要價70至80萬韓元。大衣的釦子又不是用黃金製成的,衣服質量也沒有明顯提升,價格卻暴漲。一件大衣要價超過70萬韓元。這真的有點過分,不是嗎?」
因此,朋友說自己絕對不會買超過27萬韓元的大衣。然而,即便是相同品質的商品,隨著時間流逝,價格依然逐漸上漲。以前可以用27萬韓元買到的東西,現在已經買不到了,這都是因為貨幣價值下跌所致。金錢的面額固然一樣,實際上的購買力卻比過去更低落。
貨幣供應增加的同時,貨幣的價值會下跌,導致物價上漲,產生通貨膨脹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究竟該如何應對呢?基本上有兩種方法可以應對這種情況。第一,讓薪資和物價一起上漲。當然,如果公司無法幫你提升薪資,這方法就不管用了。
第二,透過「投資」來防範通貨膨脹帶來的風險。你聽過「避險」(Hedge)嗎?「Hedge」原意是「籬笆」,意思是「如同保護主人所有物的籬笆般,守護投資者的資產」。更具體地說,「避險」是指面臨讓資產波動的風險因素時,所進行的保護行為或投資。假設物價上漲率為5%,為了應對這個狀況,你可以透過基金或股票獲得5%的回報;這麼一來,你就得以守住自己的資產,能面對通貨膨脹來襲。
我希望妳學習理財的原因正是如此。為了不讓辛苦賺來的錢淪為廢紙,就必須學會理財,好好守住金錢、讓錢變多。妳必須清楚了解金錢,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必須有效率地管理金錢,才能遊刃有餘地應對各種危機。
▶ 了解錢的重要性,才能在社會上生存
看不懂字的人被稱為「文盲」;同樣地,不了解金錢的人被稱為「金融文盲」。然而,充分了解金錢的人比想像中更少,這意味著「金融文盲」的人數比想像中還要多。更大的問題在於,這些人認為對金錢無知並非太嚴重的問題。關於這一點,前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艾倫.葛林斯潘曾經警告:「現今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缺乏對金融的理解力。文盲生活起來很困難,但金融文盲會導致難以『生存』;金融文盲比文盲更恐怖。」
讀懂金錢的流脈、學習經濟本身,與生存直接相關。因為「低物價、高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南韓在過去30多年當中,達成了顯著的經濟增長,因此就業門檻並不高,不管在哪裡就業,只要努力工作,年薪就會持續增長;定存的利率很高,只要努力儲蓄,在職場打滾個15年左右就能買房。想要度過安穩的生活,並不像摘天上星星那般困難。然而,現在情況已經大不如前。倚靠過往世代的方法再也無法維持穩定的生活,因為即使你完全不花錢、什麼都沒做,金錢也會持續貶值。倘若不採取一些措施,金錢的價值只會持續掉落,最終陷入在為錢所苦的困境中。
除了這些現實面的問題之外,MZ世代將成為「第一個比父母更窮的世代」,這一項預測也令我十分震驚。從20幾歲就開始背負就學貸款,艱辛地跨越狹窄的就業門檻,成為一名上班族後,卻發現更難以接受的殘酷事實,別說未來要走花路了,連婚姻和買房都變得很困難。沒有人想要度過總是缺錢,因金錢而壓力重重且憂心忡忡的生活。
不要相信「沒有錢也能幸福地生活」這種說法。如今的現實是:沒有錢,就連原本的幸福也會崩塌。因此,應該要為了早日脫離「金融文盲」的身分而努力。只要下定決心,就算沒有大學畢業證書也可以過得不錯,不會講英語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然而,若淪為金融文盲,未來將會難以生存下來。
不想在40歲時為錢煩惱,現在就要開始理財
「媽媽,妳30歲時過得如何?」如果妳這樣問我,我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話想說。那時候我剛結婚並生下妳,正在努力適應每天忙碌的生活。為了應付生活,我完全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但是,當我40歲時,情況就不同了。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身上剩餘的「美好時光」已經不多了。我不再年輕,走上坡的門也漸漸變得狹窄,但是即將取代我的後輩們卻不斷地向我逼近。因此,我在隱形中感受到一股迫切的壓力,彷彿一定得向人證明「我還年輕,我還很有用處」。
單從工作角度來看,40歲可視為最全盛的時期。經濟狀況穩定,交易所對我充滿信任,凡事只要經我之手都會很順利,這時期的我在職場上充滿自信。然而,同時我也刻骨銘心地感受到這段全盛期不會太長。「再過不久,我的收入就難以再增加了!」我對這一事實開始有了真切的感受;換句話說,我開始意識到要減少現金流,以及保護自己「資產」的重要性。
在看企業的財務報表時,通常會有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三種,將其應用到生活中則如下:結算每月的薪資(收益)和消費(支出和貸款、償還利息)的家庭開支表相當於損益表;銀行帳戶餘額和錢包中即時可用的現金即是現金流量表;而用來掌握自己離開職場、再也不工作時能夠使用的資產狀態則是資產負債表。
然而,當妳邁入40歲,即使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的數字再漂亮,如果資產負債表不穩固,依然會感到不安。因為當自己再也無法工作或因經商失敗導致收入來源消失時,就會立即陷入財務困境。
當然,如果妳已婚,可能會認為即使自己不工作,也有丈夫提供穩定的現金流,所以無妨。但男人同樣會面臨40歲這個關口。雖然在職場上正值全盛期,但他們也會深刻感受到,這段全盛的時光並不會太長。因此,獨自賺錢承擔照顧妻小責任的男人們,在40歲時面臨的現實更加殘酷。因為他們除了工作別無選擇,而能夠工作的時間卻逐漸減少。
有個人曾經告訴我一段話:結婚生子就像騎腳踏車一樣。你可以用力踩踏,也可以輕輕踩踏,但一旦停止踩踏,腳踏車就會立刻倒下。因此,不管是否喜歡,直到妳下車之前,只能不斷地踩腳踏車踏板。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無論是否結婚,每個人在40歲感到後悔的都是「沒有建立資產」。這裡提到的資產可能是銀行的定存,可能是公寓或辦公大樓等不動產,也可能是績優股或優質債券。其他像是著作權等無形資產也包含在其中。
當然,妳可能覺得40歲還很遙遠,也許現在光是想到要存結婚基金就已經很吃力了。然而,結婚絕對無法帶給妳經濟上的餘裕。相反地,稍有不慎就會花費數百萬韓元作為結婚費用,又要為了購買新婚房而去借貸,導致自己在結婚的同時也變得滿身債務。雖然妳可能會有茫然的期待,期待結婚後可以度過更穩定的生活,但這絕非易事。無論是否結婚,只要手頭上沒有錢,就只能過著被錢追著跑的不安人生。
此外,40歲來得比妳想像中還要快。用各種形式累積資產的人,與沒有累積資產的人相較,40歲的生活在各方面將會呈現極大的差異。因此,如果不想在40歲時感到後悔,現在就計算所擁有的資產,試著撰寫資產負債表吧!重要的是,如果妳現在什麼都不做,那麼10年後妳的未來將不會有任何改變…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