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製造實力、非紅供應鏈優勢力拚自主化
撰文‧譚偉晟、劉騏瑋 「俄烏戰爭之前,台灣的無人機產業跟世界沒有任何關聯、也沒有人在乎。」長期關注軍工產業發展,台灣軍警戰術研究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陳柏宏接受《今周刊》採訪,一句話道出無人機發展的今昔差異。 二○二二年俄烏開戰之前,大多數人對於「無人機」是停留在高級遙控玩具、灑農藥機的認知上,直到烏克蘭發動無人機機隊突襲俄羅斯,從此改變了一切。無人機展現的強大破壞力,讓全世界意識到,無人機將是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新武器。 投入無人機領域逾二十年,亞洲無人機創新產業園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羅正方也感嘆,「無人機終於不再是配角,它已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了。」在無人機發揮以小搏大、摧毀造價數百萬美元的坦克、飛機等的威力之後,世界各國的軍備規畫裡,開始投入大量資源在無人機等無人載具的研發。

▲今年台北航太展獲得極大關注,其中關鍵就是軍用無人機的需求大增。攝影·吳東岳
升溫:國防部無人機標案啟動 長榮航太、智飛、漢翔⋯扮本土先鋒 台灣也不遑多讓地開始投入資源,設法引導無人機產業發展,最明顯地,便是去年國防部七月開出軍用商規無人機標案,二四年開出的得標名單,包括長榮航太、智飛、神通資訊,以及中光電智能機器人、漢翔等公司,立刻被視為國軍部隊生產無人機的本土先鋒,台灣就此跨出國防無人機自主的一步。 事實上,三年前,國防無人機需求剛萌芽,政府便選定嘉義縣啟用「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以下簡稱亞創中心),作為孵化台灣無人機產業的根據地。二二年八月揭牌啟用當天,時任總統蔡英文親自出席,她在致詞時強調,國際局勢的變化,已經讓「無人機從過去休閒娛樂,轉變到商用、國防等高價值應用。」 身為基地的理事長,羅正方指出,三年來亞創中心已有近四十個國家組團來訪,「配合賴(清德)總統的『提升社會韌性』、『不對稱防禦』等目標,我們也在規畫亞創二期,準備下一波投資。」 前進的亞創二期,意味著無人機需求正快速增溫。根據國際產業調查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軍用無人機市場分析報告,二四年該市場規模約為一五二.三億美元,今年預計可達一五八億美元,三○年則上看二二八.一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為七.六%。龐大市場在眼前,讓台灣看見了切入軍工產業的大道。 「無人機不是一般軍品,它是消耗品、需要大量製造的。」正投入開發無人機通訊模組與反無人機系統的網通業者、合勤科技董事長朱順一說明,飛彈、坦克這類傳統軍用項目,使用期限動輒二十年至三十年,而無人機則重視快速量產能力,以便在戰時能夠立即且持續供應。
助攻:貿易戰加速「去中國化」 台灣組聯盟找夥伴技術升級絕佳機會 除了俄烏戰爭帶動無人機需求崛起的時空背景,中美貿易戰導致的世界分立,也讓無人機產業面臨著去中國化、建立「非紅供應鏈」的急迫性,兩相加乘之下,台灣因此有機會從硬體製造切入,扮演一定的角色。 無人機新創、睿智創新科技無人載具事業處總經理郭立華便認為,這正是台灣製造實力被國際看見的大好時機,「一個無人機馬達的開發,台灣只要兩、三個月就可以設計出來,但歐美需要二到三季,而且成本更高。」 挾著製造實力與非紅供應鏈的兩項優勢,台灣業者積極開拓海外商機。其中,由經濟部與軍工大廠漢翔攜手,於去年九月成立的「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TEDIBOA),是最為重要的角色,成員涵蓋雷虎、中光電等兩百多家台廠。目前,TEDIBOA已經取得捷克與波蘭的合作協議,也與日本無人機聯盟簽署合作備忘錄。 電池台廠格斯科技策略長許志帆認為,聯盟除了組團出國參展、爭取更大曝光機會,也能在聯盟內找合作夥伴,「因為會員都是漢翔篩選過的,彼此可以信賴。格斯現在接東南亞的無人機訂單,就會從聯盟找廠商合作。」 這也是台灣業者技術升級的絕佳機會。以馬達見長的東元,也盯住這場千載難逢的機會,東元機電處長孫建榮就說,為了降低重量、提高無人機的續航力,東元持續開發體積更小、效率更佳的無人機馬達,「這種體積小、單價低的馬達,歐洲大廠ABB、西門子沒有切入,很多國外(無人機)客戶會來台灣找馬達。」
而在無人機專用晶片領域,芯鼎科技也積極投入新產品開發,其策略行銷總監李長龍便表示,與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公司正在合作開發系統單晶片(SoC),這顆晶片的難度在於,「需要將避開障礙物的運算需求、空拍影像傳回的影像處理,整合成一顆晶片,減少系統整合所需要的晶片數量。」 不只是無人機裝置本身,漢翔與合勤等廠商另一個機會,是今年航太展亮相的反制無人機系統,這是完全台廠MIT研發的防禦裝置,朱順一說,「這台裝置可以追蹤對方的無線頻率,還可以干擾軍規的訊號。」展現台廠切入防禦系統的能力。 只不過,商機再大,若規模不夠大,也難以讓一個產業成形。「為什麼這些國外軍工大廠要來台灣?因為現在台灣的(無人機)案子,都比國外的大。」雷虎科技董事長陳冠如一語道破。 陳冠如口中的大案,指的是今年國防部新宣布的五萬架無人機採購計畫,總預算高達五百億元,讓台灣在瞬間獲得國內外軍工業者的關注,台灣無人機產業得以雨露均霑,吸引電子代工、網通、材料、馬達等不同領域業者,競相投入。
挑戰一:欠缺政府政策扶植 國防採購不利在地業者 產業難成形 然而,台灣無人機業才剛起步,想成功建立產業化,還有不少困難要克服。首先,要面對的難題就是國防採購策略。羅正方點出,台灣國防採購向來未以國內業者為優先,也未保障一定的在地供應比例,「我們要能建立自主的供應鏈,然後發展出自己特殊的東西,這才是最理想的。」 一名軍工外商主管私下透露,軍工業看的不只是技術實力,「公司背景調查、終端設備認證都要做,如果台灣沒有市場,就不會前來投資、調查在地供應鏈。」朱順一則指出,軍工領域「研發很貴,要有量產規模才能賺錢。」台灣目前的無人機產業仍以中小企業為大宗,如何透過政策協助讓產業成形,是政府必須關注的方向。 其次,投入軍工領域,等同於上了中國的監察名單。「合勤自建IT團隊,因為每天都要面對中國的駭客威脅。」朱順一坦承,合勤從二十年前投入軍工產業,與中科院緊密合作的同時,每日每夜都在面對來自中國的資安威脅。 郭立華也點出,像緯創、佳世達等仍有中國業務的台廠,儘管想切入無人機商機,但中國因素仍會成為其發展上的顧慮。

▲合勤科技董事長朱順一指出,在無人機應用迅速普及的同時,反無人機系統的需求也在增加。攝影·吳東岳
挑戰二:思惟「重硬體、輕軟體」 取得認證耗費長時間 台灣有準備? 除了需要政策扶植,台灣對於無人機產業的了解,恐怕還停留在「重硬體、輕軟體」的思惟。羅正方直言,「如果未來兩年,台灣部署十萬架無人機,屆時要怎麼管理?影像要放在哪裡?資訊要怎麼交換?」他進一步提到,未來若台灣要發展大型無人機,如土耳其發展更長滯空、長航程、高時速、更大起飛酬載的下一代BayraktarTB3無人機載台,當然也會有AI與更複雜的飛控系統。對此,台灣有所準備了嗎? 「還有滿重要的,就是各國的無人機認證制度正在成形。」羅正方說明,美國、歐盟、日本都有各自的認證,「飛行器有飛行器的認證、電池有電池的認證,當產業愈來愈蓬勃發展,大量認證的問題就會出來。」 台廠有無能力耗費長時間取得認證、忍受量產前無收入所帶來的財務壓力,也是一大問題。羅正方建議,政府可以居中協調,「比方說協助漢翔或工研院等單位,讓國家級實驗室協助廠商辦理認證,也將相關補助延伸到這一塊,加速台產製品進入國際市場。」他懇切地表示,當外界都熱切看好無人機產業起飛時,政府必須用更高的角度思考如何協助產業,穩健發展。 無人機商機在三年之間風馳電掣般高速發展,陳冠如感觸很深,「以前,台灣廠商會覺得軍工市場遙不可及,做軍方研發的武器每個程序都要搞超久。」如今,以玩具模型機起家的雷虎乘勢而起,從軍用無人飛行器到軍用無人艦艇,無役不與,且規畫明年前往美國俄亥俄州設立製造據點,成為台灣無人機產業的受惠代表。 面對如今大好時機,「台灣很多產品看起來還在原型概念,但對國外廠商來說反而是優勢,因為可以很容易進行整合。」陳柏宏分析,看來,此時的無人機產業在政府支持、產業積極投入之下,確實有機會成為半導體矽盾之外,另一個立足國際市場的護台神器。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無人機台灣隊 能打造護國神器?
今周刊
2025/10月 第1503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