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算一度電、一塊料刻進DNA
文●陳泳丞 攝影●楊文財 在瑞儀的工廠,故事從兩個不起眼的物件開始——一台每天吹八小時的吹氣機,和一年要用掉上億個的「保鮮盒式」塑膠盒。 有一天,一位工程師盯著吹氣機五分鐘,突然問了一句:「不是每秒都有產品經過,為什麼它要一直吹?」 另一頭,包材小組的人盯著那牆塑膠盒,也冒出一句:「一定要一盒一片嗎?不能像磁鐵一樣扣住?」 兩個提問,讓兩條產線重新被拆開再設計。吹氣設備加上感應器與電磁閥,不需要就不吹;塑膠盒被薄薄的「磁吸板」取代,塑膠用量、清洗、烘乾工時一起減超過九成。 外界看到的是設備、包材;瑞儀看的則是另一件事——一度電、一塊料、哪個步驟還能再壓,精打細算才能活下去。 而也正是這種從細節下刀的紀律,讓產能與耗能脫鉤,讓瑞儀在景氣震盪裡站得住,也成了後來走進歐洲購併時最有說服力的敲門磚。
▲瑞儀永續團隊展示滿滿的獎牌,董事長王昱超說,ESG做得好,對國際購併順利推展,絕對有大幫助。 瑞儀 成立:1995年 創辦人:王本然 董事長:王昱超(後排右3) 成績單:2025年前3季營收371.54億元、年增0.6%,EPS7.41元 碳競爭力:連續4年入選百強,2022至’24年光電業股價漲幅第1
先改造設備,一條產線年省60萬電費 再動包裝,用一片磁吸板減9成塑膠 「我們這行,一開始就站在節能減碳的反方向。」瑞儀行政中心總務環安處處長謝至傑說,用電占瑞儀總碳排九成五以上。 所以第一刀一定是設備。但設備總有換完的一天,真正的考驗在後頭——同樣的工廠、同樣的機台,還能怎麼再減?瑞儀把能源管理提升到董事會層級,跨部門訂年度節能專案,前線員工也能直接提出綠色改善提案。 吹氣機改造,就是第一線工程師先發難的結果。一條產線一年就省下近六十萬元電費;複製到其他設備後,效果更明顯。設備做到極限後,他們開始挑戰沒人敢動的環節——包裝。 過去,背光模組做好要送進客戶的無塵室,都須躺進塑膠盒,一年用掉超過一億個,加上清洗、烘乾,水電消耗驚人。 而這個改變不是瑞儀自己想的,是客戶先逼的——大客戶要整體碳足跡下降,瑞儀便得想辦法把塑膠用量壓下來。 於是瑞儀乾脆整套翻過來:在一片堅固基材上包覆特殊薄膜,背光模組放上去後用磁扣固定,做成能在無塵室反覆循環的「磁吸板」。 簡單說,就是把「一盒一片」改成「一片板子、多次往返」。 磁吸板的共用性也打開空間:不同尺寸的背光模組都能用,免重新開模,報廢風險也跟著下降。更棒的是,不必再水洗、烘乾,只要用滾輪刷一刷就能回到線上。塑膠、耗電、水與工時,一起下降九成以上。 但真正困難,是走到這一步的過程。材質要兼顧潔淨度與耐用度,又不能刮傷產品;磁力太強會讓模組變形,太弱又固定不住。 「連磁扣放在哪個位置,都不能馬虎。」瑞儀永續發展課主任魏祿諺回憶,前前後後改版數十次、與客戶來回討論兩、三個月,才終於拍板。

▲今年30歲的瑞儀是光電業獲利王,總部同時升起芬蘭、丹麥國旗,代表購併觸角伸向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