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儀減碳助攻併3北歐公司

把精算一度電、一塊料刻進DNA


文●陳泳丞 攝影●楊文財

在瑞儀的工廠,故事從兩個不起眼的物件開始——一台每天吹八小時的吹氣機,和一年要用掉上億個的「保鮮盒式」塑膠盒。

有一天,一位工程師盯著吹氣機五分鐘,突然問了一句:「不是每秒都有產品經過,為什麼它要一直吹?」

另一頭,包材小組的人盯著那牆塑膠盒,也冒出一句:「一定要一盒一片嗎?不能像磁鐵一樣扣住?」

兩個提問,讓兩條產線重新被拆開再設計。吹氣設備加上感應器與電磁閥,不需要就不吹;塑膠盒被薄薄的「磁吸板」取代,塑膠用量、清洗、烘乾工時一起減超過九成。

外界看到的是設備、包材;瑞儀看的則是另一件事——一度電、一塊料、哪個步驟還能再壓,精打細算才能活下去。

而也正是這種從細節下刀的紀律,讓產能與耗能脫鉤,讓瑞儀在景氣震盪裡站得住,也成了後來走進歐洲購併時最有說服力的敲門磚。


▲瑞儀永續團隊展示滿滿的獎牌,董事長王昱超說,ESG做得好,對國際購併順利推展,絕對有大幫助。

瑞儀
成立:1995年
創辦人:王本然
董事長:王昱超(後排右3)
成績單:2025年前3季營收371.54億元、年增0.6%,EPS7.41元
碳競爭力:連續4年入選百強,2022至’24年光電業股價漲幅第1

屬面板慘業,卻常年EPS逾十元
秘訣在拆解電、料、流程賺管理財


面板業在投資圈有一個外號:慘業。一年好、一年壞,永遠跟著景氣跑。

但全球最大的背光模組廠——瑞儀,卻走出另一條曲線。回看過去十五年,它有十年EPS超過十元,最差也有六元。這種走勢在「一年賺、一年賠」的面板業裡是異類;明明只是螢幕裡的一個零件,卻能在客戶虧損時,自己穩穩賺錢。

瑞儀創辦人王本然說過一句話:「我們賺的是管理財。」

意思是:景氣影響不了它太多,因為每個流程的成本、每個環節的效率,全都得很細,利潤是一點一滴「擠」出來的。這套思維後來自然延伸到減碳上。他們把減碳拆成電、料、流程——層層檢視、層層計算。也因此,它連四年入選「商周碳競爭力百強」。

對比十年前後,差異更明顯:營收差不多,用電卻少了近四成,EPS與淨利都成長一倍以上。

他們不是因為景氣好,而是把工廠的效率、成本,重新算過一次。液晶面板不會自己發光,背光模組是藏在背後的「燈箱」。你每天用的手機、平板、筆電,多半都有瑞儀。全球每四台筆電,就有一台使用它的背光。今年前三季,其他同業毛利率最好的不過一七%,但瑞儀是二一.五%。

背光模組本來就難做又耗能:薄膜、透明材料、均勻度要求、瑕疵不能有。整條製程都是耗能設備,成品又像玻璃娃娃,需要層層包裝——就像一整排不能停的烤箱,前面吹、後面烘。

先改造設備,一條產線年省60萬電費
再動包裝,用一片磁吸板減9成塑膠


「我們這行,一開始就站在節能減碳的反方向。」瑞儀行政中心總務環安處處長謝至傑說,用電占瑞儀總碳排九成五以上。

所以第一刀一定是設備。但設備總有換完的一天,真正的考驗在後頭——同樣的工廠、同樣的機台,還能怎麼再減?瑞儀把能源管理提升到董事會層級,跨部門訂年度節能專案,前線員工也能直接提出綠色改善提案。

吹氣機改造,就是第一線工程師先發難的結果。一條產線一年就省下近六十萬元電費;複製到其他設備後,效果更明顯。設備做到極限後,他們開始挑戰沒人敢動的環節——包裝。

過去,背光模組做好要送進客戶的無塵室,都須躺進塑膠盒,一年用掉超過一億個,加上清洗、烘乾,水電消耗驚人。

而這個改變不是瑞儀自己想的,是客戶先逼的——大客戶要整體碳足跡下降,瑞儀便得想辦法把塑膠用量壓下來。

於是瑞儀乾脆整套翻過來:在一片堅固基材上包覆特殊薄膜,背光模組放上去後用磁扣固定,做成能在無塵室反覆循環的「磁吸板」。

簡單說,就是把「一盒一片」改成「一片板子、多次往返」。

磁吸板的共用性也打開空間:不同尺寸的背光模組都能用,免重新開模,報廢風險也跟著下降。更棒的是,不必再水洗、烘乾,只要用滾輪刷一刷就能回到線上。塑膠、耗電、水與工時,一起下降九成以上。

但真正困難,是走到這一步的過程。材質要兼顧潔淨度與耐用度,又不能刮傷產品;磁力太強會讓模組變形,太弱又固定不住。

「連磁扣放在哪個位置,都不能馬虎。」瑞儀永續發展課主任魏祿諺回憶,前前後後改版數十次、與客戶來回討論兩、三個月,才終於拍板。


▲今年30歲的瑞儀是光電業獲利王,總部同時升起芬蘭、丹麥國旗,代表購併觸角伸向國際。


客戶難伺候,它練到每度電都能交代
更成功購併3家歐洲光學公司


更麻煩的還在後頭:倉儲層架要重配、清潔流程要重寫,條碼與盤點系統也得跟著調。任何一步沒調整好,就會冒出新的報廢點或帳務差異。也因此,這套做法至今幾乎沒有同業跟得上。

「我們就喜歡服務最難的客戶。」瑞儀董事長王昱超說。瑞儀的體質,其實是被最難伺候的客戶逼出來的。

外界公認最挑剔的那家美系品牌,從製程、勞動力使用到碳足跡,都要量化、驗證。十多年下來,瑞儀內部形成一種反射:每一度電都交代得出來。

接班不到三年,王昱超用百億元買下芬蘭、丹麥三家光學公司。外界以為是資本優勢,但對方真正埋單的,是這套十多年累積、能被第三方驗證的體質。

「本質上,這些歐洲公司DNA就很ESG。」他說。

瑞儀在談判桌上端出的,是一套能被逐條驗證的工廠:用電紀錄、材料追溯、流程穩定度、回收效率,全部可查、可證。這種透明,讓對方相信它不是要端走技術,而是能把技術推到量產效率的人。

購併的關鍵不再是價格,而是:你能不能把我的技術放大到更有效率。

景氣決定一年,體質決定十年。

瑞儀把背光模組拆成一度電、一片薄膜、一個動作來算。當同業被景氣拖著跑時,它靠細節站住,也靠體質走更遠。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11月 第1984期

本文摘錄自‎

瑞儀減碳助攻併3北歐公司

商業周刊

2025/11月 第19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