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公務員幫整宅升級 讓「都市之瘤」重新呼吸

信任工程 從挨罵、被告,到住戶熱情喊兒子


榕樹穿牆、三代擠八坪,台北仍有萬戶老舊整宅,等著換新房。高難度的都更挑戰,在一群公務員的奔走下,城市的臉,正加速改變。

文—盧沛樺 攝影—莊凱程

這是一個沒掌聲,還會遭人咆哮、被告上法院、年終獎金極少的工作。

七年前,楊訓嘉進駐水源快速道路旁的水源整宅,收到生平第一張法院傳票。他所服務的台北市住宅與都市更新中心,被當地住戶控告詐欺,他頭一次走進法院。

他每天工作超過八小時,一開始要想盡辦法聯絡四百多戶住戶,但超過一半已不住在這裡。

住戶多半年事已高,他曾遇過長輩過世,為了取得子女同意都更的意願,不但跑遍全台,甚至越洋聯繫移居美國的住戶親屬。

今年八月,水源整宅二、三期通過都市設計審議,預計六年後完工。而當初帶頭告他的人,已成為他的好友。

整建住宅是早年台北市政府為安置因公共工程被拆遷戶設立的住宅,集中在萬華區、大同區和中正區,屋齡超過五十年,每戶僅八到十二坪。

因為房子太小,有時一戶要塞進三代人,樓高不到三公尺,在天花板底下搭起隔間,也有人在走廊加蓋,把床擺在門外。屋況極差,鋼筋裸露、壁癌嚴重,甚至榕樹硬生生穿過外牆。

類似水源整宅,台北有二十三處,自二○○○年劃定為更新地區,但多年來進度牛步,至今仍有近萬戶等著換新房。但自二二年大同區斯文里三期近兩百戶搬進新家,台北整宅正在加速變臉。


▲拖了近1/4世紀,台北市整宅總算迎來都更重建。圖為台北市都更處與住都中心團隊,下排左起為詹育齊、楊訓嘉,右排上為黃俊霖。

產權亂、報酬低,建商不愛

「轉折點是,市府認為要自己來做整宅重建,不再等建商進場,」台北市都更處處長詹育齊說。九年前,詹育齊還是科長,白天在市府上班,晚上在斯文里挨家挨戶按電鈴,徵詢住戶同意都更,舉辦上百場說明會,連週末都不能休息。

政府轉念,是因為整宅重建的投資報酬率太低,長期不受建商青睞。

水源二、三期整宅更新會理事長范秀華回想,當她蒐集到八成住戶同意都更,還剩下兩成不同意戶,「我知道要找政府,建商不可能解決,因為有的找不到人,有的房子沒過戶、有的兒女在爭產。」

楊訓嘉解釋,起初水源整宅只租不賣,住了二、三十年後,開放買賣,有的住戶才掏錢買土地,但也有人沒買。所以,他們要協助住戶盤點,有沒有土地買賣契約。就曾發生,有兒女因找不到契約,擔心沒房子住,一度動了輕生念頭。

也有住戶買了土地,但因為過戶要繳大額土地增值稅,直到長輩過世,才發現房子還沒過戶給子女。水源產權複雜的情況,其實是每一處整宅的縮影。

不只做都更,更參與民眾生活

當市府決定把頭洗下去,關鍵起手式,就是每進入一個整宅社區,就成立駐點工作站。

「都更跟人有關,」詹育齊解釋,「政府要跟地主維持伙伴關係,就不是只做都更而已,而是參與民眾生活。」

黃俊霖也在水源整宅駐點,是楊訓嘉的同事。

他會用客家話跟老人家聊天,被親熱地喊做兒子、女婿。老人家在樓梯間跌倒,第一時間攙扶,甚至協助送醫;鄰居拌嘴,要充當和事佬調解;社區漏水嚴重,要幫忙叫水電師傅維修;兒女網購生活用品,駐點工作站變「蝦皮」,不只代收,還送到長輩家裡。

為了聯繫四百多戶,楊、黃兩人各打了上萬通電話,「打到住戶接起電話,聽聲音就知道是我們。」起初頻吃閉門羹,如今住戶會主動送晚餐。

詹育齊解釋,信賴感建立之後,當要談財務分配時,住戶才會覺得政府跟他站在一起,都更才能夠順利推動。

因為是公辦都更,投資報酬率是次要,整宅順利重建及增進公共利益,才是重點。

惟公益回饋常成為新的導火線,楊訓嘉等人必須化身政府與住戶的潤滑劑。


▲徐太太近一年才搬離水源整宅,因為老家不但漏水、磚頭剝落,還發生電線走火,已不適合人住。

高EQ協調,帶住戶「跳探戈」

九月初一場南機場整宅都更的說明會,住戶花最多時間在爭論,公益回饋為什麼非蓋社宅不可。「社宅對住戶不是福利,」一名住戶不客氣地說。

面對質問,楊訓嘉依舊和顏悅色地向住戶解釋,社宅給年輕人希望,讓年輕人進入社區,會帶動社區消費,年輕人還能照顧老人家。

不只社宅不受歡迎,住宿型長照還曾被譏為「停屍間」。

水源二、三期整宅重建後,將設置住宿型長照,原意是考量社區長輩多,且長照資源欠缺,未來重建好,住戶可優先入住。沒想到消息一出,住戶謠傳未來會變停屍間,連街坊鄰居都跳腳,擔心救護車進出會干擾社區安寧。

要按捺住戶的不滿,楊訓嘉的團隊,不只要展現異於常人的高EQ,更要靠建築、都市計劃等專業,解決住戶問題。

例如,有人不要玄關,有人廚房要能明火,有的社區甚至會討論要不要設貨梯。楊訓嘉等人代表住戶,向建築師、建商溝通。

「為了減少每月的管理費,未來水源整宅三棟會連在一起,只設一個出入口,管理員請一個就好,」楊訓嘉舉例。經濟弱勢族群,可選較小房型,還能拿回一、兩百萬現金過日子。

共事七年,范秀華對基層公務員讚不絕口。「老人家不懂,所以會害怕。你講一次,他也沒概念,就會一直跟你囉嗦。老人家還會動不動打電話到工作站查勤,」他誇道,「我們很幸運,現在很難找到年輕人還願意聽老人講話。」

「我們就像帶著住戶跳探戈,」楊訓嘉形容。

住都中心在第一線挽袖做事,市府則負責政策制定與後勤支援,同等重要。

從整合、拆遷安置到入住,動輒要五到八年,台北市都更處為住戶撬開了市府跨局處的資源。有住戶是慢性病患者,便轉介衛生局;經濟弱勢者,協調社會局安置;搬遷時為協助住戶家具清運,代為聯繫環保局。

克服「不知為何而戰」的心魔

「這已經跳脫以往公務員專業分工的做法,同仁要有十八般武藝,」詹育齊形容,「說明會不是政令宣導,而要讓民眾願意講出心理話,對公務員是全新的挑戰。」

楊訓嘉不諱言,每個整宅社區,住戶都超過百戶,大量情緒勞動,容易讓同仁陣亡。主因就是,同仁會有「不知為何而戰」的挫敗感。

「雖然有些住戶是弱勢,但搬進新家,房價都超過一千五百萬,同事們做那麼辛苦,卻只能在台北租房,買不起房,就會很氣餒,」楊訓嘉解釋。

不過,楊訓嘉總是像傳教士般,以「在做一件別人做不到的事」勉勵同仁。

這群熱血公務員的努力,可望讓被稱為「都市之瘤」的整宅,撕下標籤。

近年,南機場、斯文里都成功招商,位於大安區的信維市場大樓,也正加速整合。

「現在滾起來了,」詹育齊欣慰地說,因為有成功案例,整宅住戶參與整合的意願就會提高。他笑說,現在公務員去敲住戶的家門,可以明顯感覺到,鐵門後的表情變柔和了。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5/10月 第834期

本文摘錄自‎

熱血公務員幫整宅升級 讓「都市之瘤」重新呼吸

天下雜誌

2025/10月 第8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