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關稅滿月,有新進展嗎?
台灣被公告暫時性關稅二○%,稅率比日韓高,台美雙方表示會再往下談。時間經過一個月,談判來到關鍵階段,有四大挑戰。 文—楊竣傑 攝影—莊凱程 一直以簽了保密協定,對談判內容三緘其口的賴清德政府,近日改變。 八月十一日, 談判代表團團長、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親上行政院記者會;二十五日,更是打破慣例,赴立法院備詢。政府的做法為什麼改了? 七月三十一日,台灣被公告對等關稅率二○%,《天下》第一時間向美國在台協會(AIT)查證,這的確是一個暫時性稅率,還要繼續往下談。 而如今,「談判進入最關鍵時刻,」一位熟悉談判進程的官員透露,再往下要談的內容,關係半導體、伺服器等產業赴美投資,「這很可能是三十年來,台灣供應鏈移轉,擴大國際佈局,實力往外延伸的最大變化。」 資通訊供應鏈投資承諾,正是台灣關稅率能不能調降的關鍵。

▲鄭麗君(右)在美期間都會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左)磋商討論232條款等事宜。(行政院提供)
鄭麗君沒有等到總結會議 當美方宣布稅率時,鄭麗君仍在美國。 當時,鄭麗君已與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總談判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以及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完成貿易條件與採購的談判,美方請她「留步」,等待總統川普的決定。 川普宣布的方式多變, 有在白宮接見談判代表團時宣布、或與元首會面時宣布, 也有在社群平台Truth Social宣布, 還有的是書面通知達成協議。 但最終,鄭麗君沒有等到川普拍板。 美方高階官員告知, 有別於其他國家的逆差項目汽車、鋼鐵等,「二三二調查」完成、關稅已定,台灣半導體產業比較特殊,美方還需多一點時間討論,所以還無法進行總結會議。 所謂二三二條款措施,是商務部依據「貿易擴張法」第二三二條規定,調查與認定特定產品進口是否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總統有拉高關稅、設配額等裁量權。 美國官員對鄭麗君說,對等關稅率由三二%調降到二○%,代表談判有些進展。
癥結在半導體關稅未定 立院備詢時, 鄭麗君指出,台美貿易逆差中,九成來自半導體、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等資通訊產業,是二三二條款尚在調查的產品,因此台灣狀況比較特殊。 不過, 爭取到一五%稅率的日、韓和歐盟,均承諾新增三千五百億到六千億美元的鉅額投資,以此推論,很難避免用投資換降稅。 商務部調查的範疇,對外說是半導體,但其實不只是半導體,還衍生到上游材料、設備、晶圓製造、伺服器供應鏈,甚至電子製造服務(EMS)組裝廠,通通包括在內。 據透露,八月份,鄭麗君已密集邀請三十多家資通訊業者,到行政院會談。
在美設科學園區,換降關稅? 與會者直言,鄭麗君分析,對川普而言,供應鏈回美國是他的未竟之志。 川普第一任啟動中美貿易戰,供應鏈移轉回台灣、東南亞。如今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製造業投資回到美國,在美國本土建立自給自足的供應鏈。 這三十多家業者分別陸陸續續、規模不一地赴美投資,也向政府反映,除了業者自己單打獨鬥,還應該「化整為零」、打團體戰,以國家隊的力量,向美方爭取進口原料、設施設備的關稅豁免,尤其是德州、亞利桑那等州; 台灣政府則可以承諾, 輸出設置科學園區的經驗。 八月十八日,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監事會議,似乎在回應此策略。 電電公會理事長、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面對區域製造的發展趨勢,電電公會將努力在重要的市場地區,設置實體科學園區建置,協助中小企業會員。 電電公會將比較公會、國家或鴻海集團哪個爭取到的條件最好,提供給園區的廠商,德州會是優先區域。 緯創董事長林憲銘也公開直言,未來幾年,台灣要成長,必須要往外走。因為台灣畢竟資源有限,水電土地,還有人才,要能夠利用到別人的資源,把台灣的力量往外,這也會幫助台灣增加整體競爭力,以及提升台灣整體GDP。 他表示,「大家看美國的關稅,好像是危機, 說不定是一個轉機,你倒過來看轉機的那一面,你會變得比以前更主動,想得更遠,因為你要想如何真正用到那邊的資源,讓我們繼續壯大,而不只是為了應付關稅,這樣想的話,格局與規模,就會不一樣。」 但一位與會企業董事長直言,在美製造成本仍高,供應鏈赴美投資的規模,主要還是配合客戶要求, 美國製造回流會不會成功,需步步為營。他提醒,政府不要過度詮釋,一廂情願地以為擴大對美投資,美國就會挺台。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四月關稅宣布至今五個月,台灣在談判過程中遭遇的種種障礙,完全凸顯台灣未來對美關係的挑戰。

▲資通訊業者建議政府可以用國家隊的力量爭取降稅,也願意輸出設置科學園區的經驗。
台灣談判四大難關 台灣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就是華府變了。川普第二任與第一任變化極大,第一任,川普還有印太戰略;但這一任,更加美國中心,美國優先。 對等關稅剛開始宣布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在找對口。國際處境特殊的台灣尤其艱難。 當時遇到美國國安體系人員調動,政府只好以平衡台美七三九億美元貿易逆差為基礎,提出擴大採購等提案書,送給傳統的貿易談判對口USTR,也將企劃書投進商務部,多方並進。 後來,USTR與商務部就是對台窗口。 台灣的企劃書雖被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稱讚,但準備了一個月,數次線上磋商後,鄭麗君才第一次率團與USTR實體磋商。 挑戰二:談判項目龐大。 各國的代表團都有談判老將,通常在第一次上談判桌前,才會取得各國不同的、厚厚談判清單。除了涵蓋過去各國與美國爭議的所有項目, 還新增經濟安全、非市場經濟,例如假外資或中貨轉運的議題。 等同是要把以往耗時數年才能夠談完的議題,壓縮在三個月內談妥。 美方一個貿易專家,一天要跟好幾個國家談,帶著不同國的資料,在不同會議室穿梭。 顯示連美方都是首次、同時與多國談判下,要冷靜、細緻地逐項磋商,相當考驗雙方的專業與耐心。 第三項挑戰,是這場「非傳統經貿談判」中的高度政治性。談判變動大,別國讓了,就得再評估。 鄭麗君曾透露,四次赴美談判都有變動性,美方期待與議題都會擴增,要求也會升高。 譬如,川普七月三日宣布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美產品銷往越南全面零關稅,談判指導原則因此全改。還在談判的國家會面對更多美方要求,等於得再重新評估,加大談判團隊與時間賽跑的壓力。 挑戰四:川普等習近平接電話,中美談妥了再說。 另一個台灣最大的隱患在於,川普極為看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丁等強權領導人建立特殊的關係。 中國關稅寬限期再度延後至十一月十日,正好對應貝森特所說,十月底前,要與尚未達成貿易協定的國家完成談判。中美貿易進展,恐怕也會影響台灣談判進程。 鄭麗君在立院備詢時強調會盡快與美完成談判、爭取降稅率,不過在如此「煎熬的時刻」,台廠供應鏈赴美的總金額,能不能讓川普滿意,考驗談判團隊。 台廠在美新增投資後,企業在台如何升級、能否長出新產業,不重蹈本世紀初去中國投資、台灣空洞化的覆轍,將影響台灣的未來。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科學園區赴美?台美談判內幕
天下雜誌
2025/9月 第83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