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櫃科技公司財務長:這是零和一的抉擇
企業將本求利,但不能短視近利,一間上櫃科技公司財務長,分享企業走向移工來台工作「零付費」的作法,搶到大單、移工穩定,實則可能創造雙贏。 撰文‧陳亭均 「這是零和一的抉擇。」一家上櫃科技公司財務長分享,幾年前,他們為了接下來自美國四大雲端服務商之一的訂單,公司毅然決定開始重視移工人權。「當時客戶來查廠,若是我們不讓移工『零付費』,並且退還過去他們繳交的仲介費、機票,我們就進不了供應鏈。」財務長說。
移工「零付費」成趨勢 還得溯及既往 「一人最多退17萬」 財務長談的「退費」,是全球最大電子消費品聯盟「責任商業聯盟」(RBA)對供應鏈的要求。RBA成員有六百多家,絕大多數為美國知名科技公司,包括蘋果、輝達、英特爾、IBM、微軟、戴爾等科技大廠,都是成員,而它們每一家,都是台灣科技公司的大客戶。 二○一九年,RBA開始向全球供應商發布關於仲介費的行為準則,明確規定,移工從海外出發到工作地的聘雇費、體檢費、簽證、機票和入國後的一切費用,都要由雇主支付,也就是移工出國工作,必須「零付費」。 而且,RBA不是從眼前起算,還規定要追溯到一六年,不只是未來引入的移工「零付費」,過去移工付出的費用,也必須統統退還。財務長回想當年,RBA會請第三方來稽核訪問移工,「只要問到一個移工,說被收費」,公司就可能無法合格,「所以我們聘用移工時,把費用部分盤很細,從交通費、食宿到教育訓練都搞清楚,列出所有費用。」 最後盤出費用明細,越南移工因為母國規定,來台合法成本原本就相對高,所以一人約退十二萬新台幣(下同)左右,菲、印則在三萬八千元到四萬元之間,泰國移工則退近五萬元左右。
「 我們按照入境日期追溯,有已經來台八年的,也有一年的,一年退比較少。我記得,最少的移工退兩萬元,最多的,我們退到十七萬元。」該科技公司人資副理回憶,海外款加上移工在台灣每月繳給仲介的服務費,企業總共退給移工近七百萬元。「那時我們生意都還沒做,就得先投入這筆成本。」財務長苦笑。 「我們退款匯款後,請移工簽切結書,國際大廠來查廠,還會抽問移工,再查核,看公司是否真的有退費。」財務長說,「你不做就沒辦法進來(供應鏈)。」他又說了一次「這是零跟一, 沒有模糊空間。」 然而, 也是這個抉擇,讓公司拿到進入產業的門票,「過了這一關,其他雲端大廠也會覺得你PASS(過關)。」 回想過往,「其實我們過去就注意到,以前移工逃跑率高,他們往往欠債又吸毒,狀況非常詭異。」人資副理說。
人力、訂單都穩了 管理變容易 但也期待品牌方讓利 如今情況有明顯改善,「我們現在聘用超過一百名移工,每個月要支付的相關費用成本大概十六萬到二十萬元,一年大概兩百多萬元。」財務長說,好處是「不但招募可以選人,他們進來之後的流動度很低。」在企業普遍面臨缺工之苦的當下,即使要負擔的移工成本比過去高,人力卻穩定多了,管理自然跟著相對容易,對企業好處多多。 「台資企業都比較短視,眼前成本不願花,國外比較重視長期投資風險。台灣還是將本求利,美國的大企業,則很重視長期風險的成本。」財務長一語點出台灣企業的問題,「要躍上國際舞台,就要跟上。」 然而他也知道,許多傳統產業,產品沒有高附加價值,過往競爭力全靠cost down,毛巾已經擰無可擰,尤其美國總統川普開打關稅戰,很多產業已經很慘,又要付這筆費用,無疑雪上加霜。 「品牌方也要思考,如何讓利給供應鏈,你不做,就不給你訂單,但你做了,應該要有讓利的方式。」他說。 至於身為勞工大家長的勞動部則表示:「不同規模和不同產業的業者,在法遵與調適能力上不一樣,勞動部會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評估與協助業者提升調適能力。」 方向已經很明確,陣痛在所難免,但政府、品牌方和產業鏈,都不能再鴕鳥漠視,已到了必須正視移工人權的時刻了。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移工不花一毛 創造勞資雙贏
今周刊
2025/11月 第1507期
相關